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昨天,廈門人的朋友圈,傳來一個信息:91歲廈門老人吳再添,與世長辭。

很多人,特別是新廈門人,並不熟知這個名字,但他的吳再添小吃,如他家獨樹一幟的蝦面、芋包、油蔥粿...你肯定聽說過、品嚐過、讚歎過...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吳再添,1928年生,廈門人。廈門老字號“吳再添小吃店”的創始人。該小吃店多樣小吃被認定為“中國名點”、“中華名小吃”、“福建名小吃”,並被評為“中華老字號”。

一份簡介,寫盡老人91年生平

但他大半生的堅持與困惑

卻是一紙難言...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路邊小攤起家,不斷創新,成為小老闆

1948年,抗戰勝利後,吳再添一家人靠父親賣蔬菜為生。20歲的吳再添只能挑起擔子在廈門局口街中山路口的大榕樹旁擺攤設點,賣起鹹粥,一口鍋一種粥,充滿平民化的色彩,卻也找到適銷對路的人群。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後來擔子置換成小推車,檯面大了就增加了鹹飯和燉罐,還隨車帶了些小竹凳,讓客人可以坐著吃,著實長了人氣。

這時,吳再添一邊做著小買賣,一邊細心觀察小吃市場,發現廈門人挺喜歡吃麵食,當時有一家叫“蝦面莊”的小吃店生意挺火,他於是也琢磨起蝦面。根據廈門人的口味偏甜的特點,他在湯里加了點冰糖,又在出鍋時撒上點炸過的蔥花,香味四溢,很快就吸引了街頭巷尾的顧客。

生意好的時候,每天可以賣出近200斤(今100公斤)的油鹼面,這在當年是個不小的數字。抬頭望著遮天蔽日的大榕樹,低頭看著蝦面泛紅的大缽頭,吳再添體驗到天無絕人之路的滋味。

“局口街蝦面”的溢美之詞慢慢在街坊間傳開,廈門人也開始知道有個叫吳再添的小老闆。

20世紀50年代初,社會上分散的時攤小販被集中於一處,吳再添將蝦麵攤遷到時稱“廈門小吃街”的妙香路(今中山路大陸商廈後面)。他在像菜市場的大棚下租了一個10多平方米的地方,有了“吳再添”的店號,算上妻子共有七八個人手,擴充小吃品種,仍以“特色小吃”、“薄利多銷”招攬中下消費水平的客人。

1956年,公私合營小吃店併入了廈門飲食服務有限公司,店門口懸掛著的紅布條貼上黃色紙鬥書大字“吳再添飲食店”,吳再添看到它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當了主人。

臨危受命,成就廈門一代名小吃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1985年,廈門小吃名師吳再添臨危受命去拯救因虧損即將倒閉的大眾飯店。這裡離鷺江道輪渡碼頭不遠,本是一處風水寶地,在有關方面的首肯下,飯店更名“吳再添小吃店”,開始了名人救市,成就“中華老字號”的悲壯征程。

此間,在代表廈門參加福建省烹飪大賽中,吳再添使出他多年的絕活,一舉奪得兩個金獎和8個銀獎的驕人成績。名師、名點、名店,一路春風,大眾、實惠、好吃,深受平民青睞。“燒肉粽”、“芋包”、“油蔥餜”、“沙茶麵”、“蝦面”等先後被認定為“中國名點”、“中華名小吃”,大同路49號“吳再添小吃店”一時成了廈門小吃的代名詞。

成名後的吳再添

對本土飲食文化的情結愈為濃厚

並將其溶入到對閩南小吃的改良提升中

數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手藝和名字

蒸煮廈門的小吃品牌

堅持最原始的做法,最地道的口味

他就是這麼“固執”!

據家人回憶,每天清晨五點半,吳再添就起床出門了,風雨不動。

通常這個時候,阿姨們還沒上班。吳再添自己打開店門,檢查櫃檯、桌椅、碗筷、灶臺等器具,接著起鍋燒水,燉上今天的第一鍋大骨湯。這灶臺是老人家堅持要用的,他擔心煤氣火候不夠,食物的味道會改變。

當大骨湯的第一縷香氣飄出時,門外就變得熱鬧起來,供貨商的食材每天準點送到。

再等灶臺的湯鍋沸騰,阿姨們也到了,大家開始準備這一天的食材。

九點左右,店裡開始上客人了,老闆吳再添腰板筆直地坐在收銀臺後面,如坐鎮大將,如定海神針。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顧客點餐的方式也從上世紀延續至今——上世紀的大食堂式的裝修,顧客點單後還要領“飯票”,再自己去取餐窗口,等著“臉很臭的阿嬤”揮一揮衣袖甩出一碗湯底濃稠的沙茶麵。

這一套服務流程,只出現於早期的國營單位。吳再添堅持了幾十年,就像他堅持每天來店裡幫忙的習慣。

現在,反而成了吳再添的一大特色。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吳再添自己也留在了上個世紀,灰藍色外套,軍綠色布褲,黑色襪子和黑色布鞋,滿頭白髮。

這身行頭,領口褲腳等地方,已經被洗刷得有些褪色,但看起來樸素整潔。

他就這樣腰板筆直,認真且沉默地站在收銀臺旁邊,看著店裡的客人進進出出,如同一個將軍在巡視自己的地盤。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大概十點半左右,吳再添會在店裡點一份扁食湯,跟其他客人坐在一起,吃完回家,下午再來。家裡人輪番勸說,這麼大年紀,不要這麼奔波,但誰也說服不了這個老人。

他太固執了,固執得就跟「吳再添小吃店」一樣,風風雨雨,始終不改。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關於固執這點,吳再添的孫子吳思航,感受最深。

吳思航在國外讀書,畢業後一度留在國外工作。在爺爺拿回「吳再添」招牌之後,他決定回國,幫爺爺重新做好「吳再添小吃店」。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但爺孫兩人,對於「吳再添」有各自的理解。

比如店裡賣得很好的油蔥粿,遵循古法制作,硼砂是必備原料。吳思航認為,硼砂這種添加劑,不能再使用。這讓爺爺不能理解,“幾十年做下來,怎麼到現在就不行了?如果不用硼砂,油蔥粿的味道就沒了。”

吳思航研究出替代硼砂的最佳天然原材料,既延續油蔥粿口味,又保證健康安全。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油蔥粿只是小小細節,對於「吳再添」品牌怎麼發展,爺孫之間有更多分歧。

對吳再添來說,「吳再添」三個字,不只是自己的名字,更是老廈門街坊鄰居信得過的小吃,不能變。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孫子吳思航希望把「吳再添」品牌做大,讓那些因為搬遷離開中山路區域的老街坊,也可以在家門口吃到「吳再添」。但爺爺堅持不開分店,認為這會壞了品質,“賺錢啊,差不多就好。”

包括價格,十幾年過去了,店租和食材一再漲價,「吳再添」也只漲了1塊錢。3塊錢一份的扁食,全廈門可能也只有「吳再添」這一家。這是爺爺認定的道理——小吃小吃,價格貴了,怎麼能叫小吃?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現在來店裡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你問90後或00後,什麼是「吳再添」,有幾個人知道?”

吳思航一直想改良小吃的口味,保持閩南風格,適當迎合年輕人。他很擔心,等老一輩廈門人離開,再也沒有年輕人願意走進「吳再添」。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相比遊客在網上寫的點評,比如「沙茶湯太稠、阿姨臉太臭」,吳再添更在意街坊鄰居是不是吃得開心,這些都是跟他走了幾十年的老廈門。

當我們一個個帶著自己的小板凳,走過新千年,擁抱互聯網,成為這個新世紀的圍觀群眾。

吳再添把他的小板凳留在了上世紀,他一直坐在那裡,沒有變過。

為了這個“不變”,

吳再添的努力程度超出想象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吳再添堅持11年的品牌之爭

捍衛廈門最地道口味毅然決然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打官司是為了錢嗎?好像是,也好像不是。

「吳再添」招牌,當然很值錢,不管個人還是集體,都想拿這個招牌賺錢。但吳再添更在意的是,不能把自己的名聲搞砸了。

在官司期間,他甚至建議,國營單位可以公開拍賣「吳再添」招牌,拍賣所得全部捐給慈善機構。

吳再添辭世!這個廈門老人的堅守與困惑,你不瞭解……

這,就是廈門一代匠人的堅守

近一個世紀的廈門口味延續

吳再添完成了傳承廈門美食的使命…

現在,他累了,歇了,離開了

時代更迭,願「吳再添」底色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