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前些時候去河南輝縣市,早晨起來散步的時候,發現在市區西大街東段路北有一座文廟,三三兩兩的學生正從位於街邊的欞星門進入文廟院內,原來裡邊是輝縣市第一初級中學,這裡是進入學校的一個側門。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看門的老人十分熱情,對我進去看看的要求爽快的答應,並且熱情地和我聊起文廟。原來這裡是輝縣市第一高中, 是一所始建於1904年的百年老校,1981年被河南省確立為首批重點中學。這裡每年都有幾人考上北大、清華等名校,這些優秀學生都要在文廟前的泮池上走一遭,因此泮池就被當地人稱為“秀才橋”。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現在文廟的建築主要有欞星門、泮池、亞聖殿、大成殿等,集千年文風雅韻於一體,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人傑地靈的意蘊和生機,也難怪這所學校會出那麼多人才呢。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輝縣市文廟創建年代無考,元至元十三年(1276)重修,壯麗之姿已是首屈一指。截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先後重建22次。

我在裡邊轉了一圈,一種厚重的文化感讓我肅然起敬,明代文人葉秉敬寫的一篇《百泉賦》引起了我的興趣,讓我對輝縣市的人文和歷史有了更多的瞭解,真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啊。我把它附在後面請大家一起品讀。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為何這所學校好出“秀才”,原來是因為它

百泉賦

予幼讀《邶風》之詩曰:“毖(“泌”的假借字,泉水湧流的樣子)彼泉水,亦流於淇。”又讀《衛風》之詩曰:“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泉:水名,在朝歌北,稱左。古人以水的方位,北為左,南為右。淇水屈流於朝歌南,稱右)。”惟時憶此二水,不知在何有之鄉。嘗思與巧笑之瑳,佩玉之儺(瑳:音搓,玉色潔白,比喻笑時露出潔白的牙齒。儺:音挪,女子走路時有節奏的樣子)者,而遊戲於其旁。 

今者四月維夏,校士(考評士子)衛州(古代州名,在今豫北境內,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今河南新鄉、鶴壁等地。因地處春秋古衛國地,故名衛州,治所長期在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歷代稍有變更)。駕言行邁(遠行),望淇水之悠悠,有懷飢渴,濯泉水而未由。爾乃品士既畢,束裝將去,日既昃(太陽偏西)矣,馬首復駐。悵夙願之莫嘗,思躊躇而一遇;途五里其未遙,一舉趾而可赴;況郡邑之諸君,業趨導夫先路。

於焉出此共城(輝縣市東五里),逝彼百泉(輝縣市中心西北2公里的蘇門山南麓)。泉源之上,蘇門在焉。摳衣而登,嘯臺寂然。爰趨安樂之窩(邵雍在蘇門山住處,今不存)中,恍聞康節(邵雍,北宋哲學家,宋哲宗元祐中賜諡康節)之笑言。陶熔(融合)水月兮,有不朽之閒勳業;銓擇(評量選擇)風華兮,有無邊之靜事權。真所謂心通雲外月,身是洞中仙者也。禮拜既罷,步山而下。諸君張燈山麓之館,將奉予以杯斝(jiǎ,古代青銅製的酒器,圓口,三足)。予謂過此不往,時益就夜,莫若即此百泉之涯,命扁舟而速駕。

於是僕人且屏,車馬皆休,招招(招呼貌)舟子,駕我大舟。聽泉聲之沸沸,鳴百鳥之啾啾;環岸旁而燃炬,煙光與波面俱浮,輔赤霞而成浪,堆錦繡以盈目。嘗聞昔有乘槎之客,身親涉於鬥牛,斯事或為烏有,而吾今實已親炙(指直接受到傳授、教導)其休矣。葉子斯時,爰歌古詩,歌曰:“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出自兩漢的《迢迢牽牛星》)。”司禮謝君,矍然而憂,謂斯歌也,猶似有不足之所,不然胡為身處清冷澄澈之中,而尚有盈盈脈脈之苦楚也?予曰:“予與茲泉相去不遠矣,而猶有一線之隔者,徒以大舟之為障於其間。請易以一葦之小舠,而予與若輕身而登,浮漾而前。予將與茲泉握手而相親,附耳而密言。”

乃遂命如梭之舟,逶迤盤旋。既掬水以在手,復漱齒而冷然。既而觀水出處,其竇千百,濺珠璣而直上,勢環轉而不息,匯一片之澄波,開萬罅而如坼。聽泉底之聲聲,語微聞而嘖嘖。傾而聽之,如吐如函,一似萬語,又似三緘,止聞一字,其聲曰:“凡”。莫知其解,未可輕談。

自是艤(停船靠岸)棹登岸,夜靜廖廓。汲清泉而屢烹,蕩胸中之磊落。既虛服而貯泉源,覺神思之揮霍(指輕捷、敏捷;迅疾貌)。偶悟“凡”之一言,不覺起而雀躍。蓋聞此地西南二十里,有周公子凡伯所封之國焉(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凡地,周成王封周公庶子於凡,建立凡國,爵位為伯爵,建都在在今河南省輝縣市北雲門鎮凡城村),莊周有言:“凡之亡不足以亡吾存,楚之存不足以存存(凡國的滅亡不足以喪失我的存在,楚國的存在不足以使楚王的存在存在)”信斯言也!

凡既亡矣,而所存之凡,果在何處?世之所輕者,凡俗也。而不知凡之為凡,大而不可御。何去凡而求勝,爭欲亡其凡矣,而凡之存者如故。苟知存其凡,則世之大凡,全休具足。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八大聖人,與百萬生靈打併而歸一路,猶之泉源雖清,而天下之千溪萬流,皆是一脈,而勿作分別之趣(促,急促)。此泉之所以密密告我,而以隱隱自悟也。諸君鹹以為俞,遂書之以為賦。三衢葉秉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