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產:從買全球到體驗全球

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人日均消費10-100美元即可歸入中產階層,100美元以上者為有產階層。按此定義,未來中國中產的規模將是美國的2~2.5倍。“地球上將出現如此巨大的單一消費市場,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教授說。

中產是社會的穩定器,也是社會主流價值主張的來源。當社會結構呈橄欖型時,即中產階層人數多,有產和無產階層人數少時,社會將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中產人群迅速壯大,由此釋放出一系列的需求。網絡支付金額呈幾何級數增長,大量中國遊客湧入國外旅遊名勝地。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旅行項目逆差高達7666.2億元人民幣,佔同期服務貿易總逆差的85%以上。社會需求結構明顯出現新的變化,“顯然,物質豐裕的消費者對無形服務的需求正在強勁地增長。”丁遠說。

這正是近年來發生的趨勢,中國消費者由買全球轉向體驗全球。服務業的崛起正是中產人群消費的典型標記,而這點已經在歷史中得以證明。

“過去幾十年高速增長的經濟掩蓋了許多產業發展的短板。”丁遠說。

中國的製造業多偏重於組裝,這相當於一個人只有幹活的手,卻沒有思考的腦。如今製造業面臨升級,無論是研發還是定製生產,都需要全新的服務意識和手段,需要更為精細地考慮用戶的需求。

在中產階層有著大量需求的教育、醫療、運動、旅遊、交通等領域,服務存在著很大的短板,“服務的緊缺是必然的,因為服務不像工業製造,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來增加供給。服務是人與人產生化學反應的過程。而且,服務具有稀缺性和不可複製性,培養服務業的人才需要很長的週期。”丁遠說。

在服務業向好的同時,丁遠認為,還有兩大制約因素會影響中產對服務的消費,分別是財務能力和由成長經歷導致的生活習慣。

若是對中國的代際進行分析,60後的童年曾經歷過經濟短缺,因此與經歷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70後、80後相比,在消費上相對保守。90後生長在物質相對豐裕的年代,又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真實生活和虛擬生活的邊界相對模糊。圍繞這些人群的不同特質,產業有了新的機會。

“以60後和70後人群為例,養老地產、醫療服務、基因檢測等都會有機會。”丁遠說。由於歐洲比中國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在銀髮族的服務領域有著更豐富的經驗,因此,這些公司很有可能在中國掘到金。

歐洲百年名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每年本科生中有17%的學生來自亞洲,但畢業時有高達35%的學生來亞洲工作,這個數據反映了全球服務市場正在越來越向東方傾斜。 該學院70%以上的畢業生不在酒店業工作,而是在奢侈品、醫療健康、金融等泛高端服務領域工作。

“我們今天在日本和韓國看到的生活服務方式,就是中國明天的生活服務方式。”當服務業的發展重心向中國偏移時,中歐抓住機遇,與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合作開設了卓越服務管理課程。“服務業人才培養是未來的趨勢,誰也不敢忽視。這次錄取的52名學員可以說是服務業領軍企業的‘黃埔一期’。”丁遠說。

2018-06-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