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五臺山,臺內臺外寺廟眾多,現有寺廟47座,臺內39座,臺外8座,那麼,到過哪些地方才算到五臺山朝臺了呢?以下這些就是朝臺必到的景點,也就是所謂的小朝臺。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黛螺頂五方文殊殿

五臺山朝臺拜佛必到點——黛螺頂 (海拔:1925米)

“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人”。如果是佛教徒,黛螺頂不用作任何講解,自然是懂的。如果是旅人,當你踏上前往五臺山的旅程,身處五臺之內,或是因為被周圍的環境影響,發現心突然靜下來,肅穆虔誠起來。不妨隨著佛教徒的腳步,拜訪一下黛螺頂,也做一回朝臺人。

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至黛螺頂,必登青石鋪成的大智路,全程1080個臺階,登頂大概需要1小時。登頂看到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煩惱頓消。登上黛螺頂的正殿——五文殊殿,據傳乾隆登五頂拜佛,因天氣之故受阻,約定五年後再訪,於是當時的和尚將五方文殊集中於此,進正殿朝拜等於拜了五個頂。

【信息】

門票:10元/人。

索道:上行50元/人,下行35元/人,往返85元/人(運行時間:7:00—12:00,14:00—18:00)

交通:景區公交,黛螺頂站下車。

停車:過了下善財洞就有一個停車場,步行過河可以到大智路,下善財洞,索道下面也有停車場,可以直接坐索道上山,停車場旁邊有公共衛生間。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大白塔,小白塔

五臺山朝臺拜佛必到點——塔院寺(海拔:1714米)(大白塔、小白塔)

塔院寺的大白塔是五臺山標誌性建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為五臺山最高的塔,高56.3米。寺以塔名,原名大華嚴寺塔院,為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其傳承法系既有顯密,亦有藏密。塔頂懸有252個銅鈴,聲音清脆。寺院內還有俗稱“小白塔”的文殊發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的金髮。

【信息】

門票:10元/人。

時間:7:30—17:00

交通:景區公交,中心區域下車。

停車:五爺廟停車場,或者殊像寺停車場,車場旁邊都有衛生間。

五臺山朝臺拜佛必到點——萬佛閣(五爺廟)(海拔:1698米)

塔院寺山門東側就是萬佛閣,寺院內建築坐北向南,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是中國香火旺盛的廟宇之一。據說文殊菩薩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它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暴躁的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五爺廟大殿

還據說五龍王特別愛看戲,與五爺廟相對的便是古戲臺,為五龍王唱戲而建。每年六月大會(農曆5月13號是五爺的生日),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農曆五月十二,《五爺聖誕》活動拉開帷幕,臺懷鎮五爺廟大院、龍王殿、文殊殿、萬佛閣等24小時開放,為信眾提供禮佛、朝拜、誦經、叩拜等各項佛事活動。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五爺廟戲臺

【信息】

門票:免費。

時間:8:00-17:00(冬季);8:00—20:30(夏天);8:00—17:30(春秋)

交通:景區公交,中心區下車;塔院寺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

五臺山朝臺拜佛必到點——顯通寺(海拔:1728米)

東漢時期,兩印度聖人來到洛陽,於是漢明帝建了白馬寺,白馬寺稱為中國最早的寺廟,這兩位僧人又來到五臺山,漢明帝在五臺山修建寺廟,就是這座大顯通寺,前身為大孚靈鷲。它是五臺山最早的寺廟,也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無樑殿為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國師駐錫處。顯通寺鐘樓內懸掛的幽冥鍾,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為五臺山最重的銅鐘。

門票:10元/人

時間:8:40—17:00

交通:塔院寺步行到顯通寺,約10分鐘步行路程;景區公交中心區站下車。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顯通寺銅殿

五爺廟、塔院寺、顯通寺都位於五臺山臺懷鎮中心區域,可以一起拜訪,再加上黛螺頂,這就是五臺山一日朝臺的必遊行程。

【一日朝臺線路】

小朝臺必遊線路

五臺山汽車站搭乘公交車——黛螺頂——由黛螺頂下來之後搭乘公交車——中心區域(寺廟群)——五爺廟——塔院寺——顯通寺。如果時間多,還想再逛逛,可以前往圓照寺、菩薩頂等。

搭公交訪五臺山寺廟

五臺山景區內有景區公交車可以搭乘,淡季的時候會取消。公交貫通南北線、西線、東線,主要停靠站有南門遊客中心、白雲寺站、鎮海寺站、山咀站、五臺山汽車站、臺懷鎮中心區域、黛螺頂站、菩薩頂、殊像寺、下莊站、觀音洞站、山咀、龍泉寺站、光明寺站、西門站等

運營時間

1、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首班車:6:30;末班車:19:30;加班車:5:00-6:30;19:30-22:30

2、淡季:11月1日-3月31日。首班車:7:30;末班車:18:00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五臺山寺廟分佈

【五臺山寺廟概況】

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其中殊像寺、五爺廟、塔院寺、羅睺寺、顯通寺集中在中心區域,也是較為重要的寺廟,其中五爺廟、塔院寺最為重要。

中心區域往北:大圓照寺、廣宗寺、菩薩頂、普壽寺(最大尼眾寺院)、廣化寺、集福寺、碧山寺、光明寺等 ,中心區域往東:南山寺、觀音洞、文殊洞等 ,中心區域往南:鎮海寺、明月池、白雲寺、佛母洞等 ,中心區域往西:龍泉寺、竹林寺、金閣寺等

臺頂寺廟有:東臺頂望海寺、南臺頂普濟寺、西臺頂法雷寺、北臺頂靈應寺、中臺頂演教寺

臺外寺廟有:華嚴寺、西明寺、南禪寺、廣濟寺、尊勝寺、佛光寺等,其中南禪寺、廣濟寺、佛光寺較為著名。

【景區公交途經寺廟(由南往北)】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鎮海寺 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

鎮海寺(海拔:1600米)

臺懷鎮往南10裡,寺院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相傳,鎮海寺對面山底原有一個海眼,文殊菩薩將一座佛塔置於海眼之上,鎮住氾濫海水。故這寺院,稱為鎮海寺,塔,稱作鎮海塔。

門票:免費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殊像寺大殿

殊像寺(海拔:1687米)

位於臺懷鎮西南面,寺內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內有文殊菩薩十一尊,且有五臺山最高的文殊菩薩像,文殊駕狻猊像,總高9.87米。文殊殿為五臺山最大的一座,為鐵林果禪師於明弘治二年(1489)所建,大殿建於距地面1米高的石砌高臺上,巍峨壯觀,其大殿的樑架、柱網、鬥棋的用材比例和榫鉚做法,既用了宋代《營造法式》的做法,又突破了《營造法式》的規制,是典型的明代建築。

門票:免費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羅睺寺花開現佛

羅睺寺(海拔:1711米)

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羅睺寺文殊大殿內的騎獅文殊菩薩像面部呈乳白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臥在蓮臺上,肩膀兩邊伸出肩花,這些都是黃廟中文殊像的特點。 羅喉寺的石獅,建於唐代,是五臺山最古老的石獅。

門票:免費

交通:由塔院寺步行4分鐘,即可抵達羅睺寺。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菩薩頂

菩薩頂 (海拔:1780米)

文殊住處,康熙乾隆帝的行宮,為大清登記最高的寺院,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文殊菩薩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筆“五臺聖境”四字。菩薩頂的大銅鍋,鍋口直徑2米,高1.06米,是五臺山最大的銅鍋。

交通:由塔院寺向北步行14分鐘,或由普壽寺向南步行18分鐘,可以抵達菩薩頂。

門票:10元/人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普壽寺大殿

普壽寺

位於五臺山中心區域。曾為一座小寺院,現在是五臺山最大的尼眾佛學院。常住有兩千多人。

門票:免費

集福寺

位於五臺山中心區域。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創建於清代,原為喇嘛廟,現在是尼眾寺院,寺宇建築呈西藏式格局。 南配殿內,供有一楊五郎塑像。

門票:免費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碧山寺戒壇殿

碧山寺

十方院是專門供遊方僧人居住,並由十方僧人管理的寺院。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費食宿,任何人無權逐客。寺院內的珍寶,最珍貴的是“華嚴經字塔”和戒壇殿內的“緬甸玉佛”。

門票:免費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白雲寺外景

白雲寺

白雲寺始建於唐朝,“南有九華金鼎寺,北有五臺白雲寺”的美譽,是歷代皇帝巡遊五臺山時所朝拜禮佛的改臨就駕之地。白雲寺歷經數代,寺院香火旺盛,信眾絡繹,高僧倍出。宋朝有一位方丈統領白雲寺、碧山寺、金燈寺等寺廟,他就是當時著名高僧白雲方丈——北風大師。乾隆十三年,白雲寺被一場大火焚燒半月,遭嚴重損壞,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寺又屢遭自然災害的侵毀,加之抗日戰爭和“文革”期間的兩次破壞,致使當時的白雲寺院僅存三間龍王殿、五間五觀堂和兩塊殘缺的石碑。現今昌隆法師發恆心大願,歷時5年,在白雲寺舊址修建起了一座淨宗尼眾大道場。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佛母洞全景

佛母洞

佛母洞,也叫千佛寺。有一內洞,葫蘆形狀,洞壁的鐘乳石形狀極似婦女的肋骨和五臟六腑。進入此洞名為“投入佛胎”,出洞為“佛母重生”。因此佛教徒說,進入此洞可以消除煩惱罪孽,獲得重生。

交通:索道單行50元/人,往返85元/人;白雲寺往西南方向步行27分鐘,抵達佛母洞。

普安寺(就在南線路邊)

山咀:賓館聚集位置

【西線寺廟】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龍泉寺牌樓

龍泉寺

離臺懷鎮約5公里。龍泉寺之名源於寺東側的泉水。創建於宋代,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瑰寶。

門票:免費

【東線寺廟】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南山寺全景

南山寺(海拔:1700多米)

南山寺,依託山勢,高低分明。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長十七點三米,高約八米,石徹底座,磚砌壁身,頂部壁簷有磚雕,第三進院落,有塊1米見方的”福祿壽三星“浮雕,三星神態各異。高臺建築的石階上刻有294幅浮雕,有各種花卉和鳥獸。後高殿和兩側配房的石面上,有三國故事”三顧茅廬”,還有雕刻的《西遊記》故事。南山寺堪稱石雕藝術的寶藏。

門票:免費

五臺山朝聖——小朝臺

觀音洞全景

觀音洞

觀音洞,因位於棲賢谷口,又稱棲賢寺。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下院方整,圍牆高築。石階中段的六角亭處於凸出的石巖上,此即“飛來亭”。橫檀上,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大殿後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內大,下積清水,稱作“聖水”;右洞乾燥,小可容身。

門票:5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