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

絕版哥講經

當然不會,要不然諸葛亮怎麼會叫作神人呢?

但是諸葛亮一走,漢中誰來守,曹操一旦進軍誰能保證劉備不會丟了漢中,當初張飛丟了徐州,其事不得不鑑,那個失敗幾乎要了劉備的命。即使諸葛亮讓劉備守漢中,劉備估計也不太願意,畢竟東吳弱小好欺負,曹魏勢大,劉備手下沒了關張,他自己敢守嗎?而且諸葛亮進軍東吳也需要大將,基本上連黃忠也不會守漢中的,劉備沒有大將可用,身邊也許只有趙雲,但是也保不齊能保住漢中,一旦漢中失守,劉備什麼都沒有了,根據地丟了也快亡國了。



既然劉備不願意守漢中,自然就會進軍東吳。如果不進軍東吳,劉備在氣勢上也就敗了,自己的兄弟接二連三都沒了,自己又是一生以仁義德信立世,這次要不進軍東吳,也真就慫了。劉備這時就真就為了名了,卻不計後果了。



其次,諸葛亮不同意打東吳,即使劉備能守漢中,諸葛亮估計也不會輕易進軍的。具體的上面已經談了,因為根據地很重要。孫劉聯盟只是個幌子,一旦有了機會這層窗戶紙早晚會扯破的。可以蜀漢沒了這個既定目標了,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就已見端倪了,在諸葛亮病亡七丈原後就變得更不可能了。



其實更可怕的就是,劉備守漢中,曹魏一旦得手,而諸葛亮還未攻取東吳,即使打了幾個勝仗也無濟於事。那時曹魏兜著屁股追,諸葛亮還在前線正跟東吳較量,你說怎麼辦,估計諸葛亮也會爆哭了。而諸葛亮守漢中至少平安無事,而且設計擊退東吳追兵,如果換作劉備守漢中,諸葛亮敗了,劉備能善後嗎?



所以說歷史不要遐想,因為古人早就算過了,即使是諸葛亮本人,但是因為當時所處的環境不利於他出兵,所以即使諸葛亮勝了,漢中會不會失守,會不會是另一種蜀漢的亡國之擇呢,也未可知。但是一點可以肯定,行軍打仗不是兒戲,夷陵之敗,就是前車之鑑。我想諸葛亮對於這個結果,也不會對自己未親自督軍而感到遺憾的,如果不這樣也許丟的就是漢中了,也許之後的蜀漢幾十年的立國也許也葬送了!

那個年代連電話也沒有,行軍打仗往往消息閉塞,不像現在一個電話,就知道什麼時候進軍,什麼時候撤兵。諸葛亮無論勝敗與否都能做到有條不紊,從來不會被敵人牽著鼻子走的,無論正史野史都沒有記載過,從這一點看真算一個神人啦,無論曹操、司馬懿等之流,甚至有“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之名的龐統也很難做到。即使諸葛亮出兵夷陵敗了,也不枉是一位神人。

雖然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有何功,但是也不能說敗了,歷史上也少有一方一直攻打,一方根本不敢進軍的,但是諸葛亮做到了。所以有人常常對六出祁山褒貶不一,或是噓多於贊,我想純粹玷汙了聖人,你問問司馬懿好進軍嗎?雖然蜀漢弱但是司馬懿在諸葛亮連續進兵(如果諸葛亮不死,還會繼續攻打曹魏的)的情況下,還是遲遲不敢進軍,找不到諸葛亮任何毛病,這個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了。而且司馬懿一旦進兵必敗無疑,而諸葛亮根本就不在乎這個,諸葛亮是奇人真不是催的。

諸葛亮打仗那是要帶著包袱的,國中需要顧慮到,行軍打仗全靠他一個人謀慮,而且身體不好。那邊司馬懿要什麼有什麼,而且他沒有後顧之慮,因為領導不需要他照顧,只做好他司馬懿自己就好了,在這樣情況下,無論東吳也好,還是曹魏都沒有敢擅自動兵,卻只有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之願,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大業,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古往今來能做到的,真的不多,而且一人侍奉二聖,很難的,即使司馬懿也是腦袋架在刀刃上,一旦被懷疑就會有殺身之險的。

雖然諸葛亮並未取得天下,但是當事人都管其叫神人,況乎今人,有懷疑其能力的,就真是妄談了。


詩詞尚品

說到三國演義,相必很多人都崇拜智謀諸葛亮、忠義關羽和僅在三國演義裡我崇拜的曹操。當拋開真正的歷史,只說三國通俗演義裡的描寫與表達,來假說一下如果是諸葛亮率領大軍攻打東吳相較於劉備會是什麼情況?




據三國演義中大概描述,劉備不顧眾人反對一意孤行帶領軍隊攻打東吳,名義上是替關羽報仇。當時曹魏全國上下都作出蜀軍將大敗吳軍這個肯定的答案,連司馬懿也這樣以為。但來勢洶洶的劉備在風光的“勝利”之後卻馬失前蹄,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怎麼回事呢?劉備為避暑,不加思索的帶領大軍全數撤入林中,導致陸遜火攻,全軍覆沒,這也是陸遜所說的從天而降的上萬天兵。那麼換成諸葛亮呢?首先以三國演義裡代表智慧的諸葛亮來參照,諸葛亮心思縝密,不到生死之際的時候是不會冒險的。他會當先考慮到軍資的運輸、充足以及派出探子探索孫權最有可能提拔誰當這次的總司令,好作準備。諸葛亮圖的是萬事俱備,而劉備只是圖個大概便迫不及待的出軍,諸葛亮當會不急不慢的行軍,確保糧草運輸得當,畢竟和關羽的情意並不怎麼樣,反而有些小衝突。在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作戰點後並不像劉備一樣急著開戰,反而讓士兵好好休息,養足幾日精神才謀出塞,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計謀可謂“精”,“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華容道”……



而吳方陸遜便會改變策略,因為要知道當時劉備已經破塞,倘若“精”一點也不至於不拜吳軍,而且諸葛亮不是劉備,不會全軍進林,從而導致火攻覆沒,而吳軍士氣全靠“待炎暑之日便有天兵來助”這句話來支撐,如果當時並沒有“天兵”那士氣大跌,不戰而降。在這次戰爭中諸葛亮可能不會攻下吳國,為什麼?雖說改便策略但還是圍繞守來部署,只要陸遜死守,不管怎麼樣都不開塞,不管諸葛亮怎樣用計誘敵都不會有太大用,只能一點一點蠶食,那遇到了嚴酷的夏日時蜀軍就沒有任何優勢了,按照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風格很有可能便是撤軍。一是炎暑的折磨,二是蜀國除諸葛亮已無勝任抵魏之人,倘若魏國突襲便是得不償失了,這樣攻吳之事也就沒有下文了,但也不至於損失慘重甚至慘拜。


魅藍興星

諸葛亮出兵攻打東吳,結果會是如何呢?這個其實就是個假設性的話題了,既然是假設,就得有一些真實的依據作為基礎,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咱們先看諸葛亮的戰爭實績,從歷史記錄看,到夷陵之戰前夕,諸葛亮沒有任何指揮戰爭的記錄,可以說是零敗零勝,完全是一個素人。

而東吳這邊主將陸遜的戰爭實績,其實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後方。所以,如果諸葛出手,這一戰便堪稱素人對決。好比是兩個從來沒上過拳擊臺的拳手要比賽,估計觀眾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諸葛的謹慎,加上荊州西部地形的複雜,他的行軍速度一定極其緩慢。而陸遜又考慮到自己是個新人,最初的行動同樣會以堅守為主。所以,這一仗,一定會曠日持久。若是曠日持久,又會對哪一方有利呢?顯然是守禦陣營,你看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罷,諸葛亮攻城從來是個弱項,後來的陳倉只是一個郝昭去防守,諸葛晝夜相攻二十餘日,毫無進展,最後被迫退軍。

所以最合理的結果,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勁,最後是攻不下城池,更別提打敗陸遜。當然,東吳那邊因為是諸葛出來打,注意力也不會那麼高,估計陸遜就算是打得諸葛亮落花流水,也沒啥大成績。而且,因為是諸葛亮來,說不定孫權還會讓他哥諸葛瑾來做前鋒,孔明你敢打你親哥?

所以,如果諸葛出兵,六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場景,便會在此時提前上演。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如果換諸葛亮去打東吳,就算不能成功也不至大敗。黃權曾建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劉備不聽。當年關羽也是小看陸遜。三國志講:關羽看了陸遜信,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劉備也是過於小看陸遜。劉備戰敗後講: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就是陸遜打敗劉備,劉備是認為天意並不認可陸遜。劉備失敗住白帝。諸葛亮就講:法正如果還在,就能阻止劉備伐吳。就算不能阻止,法正跟著一起東征,也至於大敗。三國志評價: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諸葛亮也奇法正智術。

諸葛亮曾講:東吳彼賢才尚多,將相緝和,未可一朝定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諸葛亮是善長謀劃。公元225年諸葛亮準備南征,馬謖送行數十里。諸葛亮對馬謖講: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說明諸葛亮南征謀劃了數年。(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然後: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建興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建興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率眾拒之。從諸葛亮第一北伐,讓趙雲鄧芝偽裝主力。成功吸引住魏國主意力。諸葛亮率主力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這次北伐的軍隊大多是新訓練的軍,蜀漢精銳已經大部分盡喪夷陵之戰。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曹魏反應: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諸葛亮每次退軍都能安然退軍,來去自如。第二次北伐: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第三次北伐派陳式率軍攻武都陰平二郡。曹魏郭淮率軍欲擊陳式,諸葛亮率主力進軍至建威準備圍剿郭淮。郭淮發現,馬上退軍,蜀漢拿下兩郡。第四次北伐:糧盡退軍,張郃率軍追擊,射殺張郃。第五次北伐:亮每患糧不繼,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曰。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司馬退軍,不敢偪。司馬路過蜀漢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諸葛亮東征至少不會大敗,能安然退回。而且東征蜀漢糧草能順江而下,遠比秦川道路艱難便利的多。在歷次北伐中諸葛亮也是有不少勝仗。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司馬懿率軍攻諸葛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司馬還保營。

諸葛亮非常熟悉荊州的情況,當年諸葛亮隨他叔叔諸葛玄遷移到荊州。諸葛玄在公元197年死,那麼諸葛亮應在這之前到荊州。公元214年入蜀,在荊州待了二十年。公元208年赤壁之後,劉備拿下荊州南方四郡。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七年時間,諸葛亮對荊州江南的情況,也非常熟悉。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雖不如治國才能。但也並不差。營壘司馬懿評價:天下奇才。諸葛亮留不少軍令兵要治軍,現在摘取部分。軍令:1若賊騎左右來至,徒行以戰者,陟嶺不便,宜以車蒙陳而待之。地狹者,以鋸齒而待之。2聞雷鼓音,舉白絛旗,大小船皆進戰,不進者暫。聞金音,舉青旗,船皆止,進者斬。若賊近,徐還,遠者,疾還。3戰時,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賊有火炬,火箭,以掩滅之。違令者髡翦耳。(赤壁之戰曹操要是這樣做,也不至大敗吧。夷陵之戰劉備防火攻,也不至於全軍覆沒)4凡戰臨陳,皆無讙譁,明聽鼓音,靜視幡麾,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兵要1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也。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若渡水踰山,深邃林藪,精勇騎投搜數里無聲,四周絕跡。高山樹頂,令人遠視,精兵四向要處防禦......切在整肅防敵至,人馬無聲,不失行列......2言行不同,堅私枉公,外相連誣,內楫諦訕,有此不去,是謂敗亂。3軍已近敵,羅落常平明以先發,絕軍前十里內,各案左右下道......數里之外,五人為部,人持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隱蔽之處。軍至,轉尋高而向前。第一見賊,轉語後第二,第一詣主者,白之。凡但見賊人百人以下,但舉幡指。百人以上,便舉幡大呼。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治軍:先定其謀,然後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佔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禦之備......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實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教令:謂上為下教,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先正其身,然後行其令。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故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先習士卒用兵之道,其法其五......(五曰、五鼓省略五百字)鄧艾就評價蜀軍:五兵犀利,上下相習。


小鴻哥

如果是諸葛亮去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還會慘敗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幾句題外話。最近寫了幾篇與諸葛亮有關的回答。才深知即便是現在很多人都能客觀地去看待歷史上我們先人塑造的“神”,仍然還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把《三國演義》當史實,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即便我客觀地採用了幾個《三國志》裡幾個基本是史實,也會有很多人罵我說我在“黑”諸葛亮。進而人身攻擊的比比皆是。我有時在想說基本史實容易,但破除人們內心中的執念是何其艱難。

首先從基本的職場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來講,諸葛亮再聰明,他也不可能一出生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凡事都有個過程。那麼夷陵大戰之前,有個基本事實那就是諸葛亮沒有任何的軍權,沒有指揮過一場任何一場戰爭。很多人又要噴,臥龍高臥隆中的時候,就給劉備畫好了“三分天下”的藍圖。聯吳抗曹,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我只想說,“隆中對”或許有。但其他的真和諸葛亮無關。都是羅貫中在“擁劉反曹”的基本思路下過分美化的。“隆中對”的確很經典。但那只是一個戰略規劃而已。魯肅的“取荊州抗曹”的戰略規劃也非常精彩,周瑜的“取益州,拿漢中,連馬超抗曹”的戰略規劃更精彩。當時的三國人才輩出,擁有戰略眼光的,不只諸葛亮一人。整個赤壁之戰,首功在周瑜。只有一幕是真實的,就是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使者出使東吳。其他都與諸葛亮無關。

諸葛亮在劉備生前從未掌握過兵權,他只是一個謀士而已。他有突出的政務才能,在劉備陣營非常重要。但唯獨沒有打過仗。

所以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要親自出馬?因為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黃忠死了,馬超也死了。趙雲做先鋒或許還可以,但統軍打仗,劉備都是不放心的。所以他不得不親自出馬。來個所謂“御駕親征”。按劉備的性格他是不會把兵權交給一個沒有打過仗的諸葛亮去的。而且,諸葛亮當時雖未反對劉備攻吳,但其實諸葛亮是絕對不會支持劉備的。因為戰略眼光告訴諸葛亮,曹魏大患未除,此時攻吳,後果不堪設想。打掉牙齒和血吞,繼續保持孫劉聯盟才是正道。

其實此刻的東吳,孫權也面臨著人才凋敝的問題。周瑜死了,魯肅死了,連呂蒙也死了。孫權當時的魄力是超過劉備的,他沒辜負孫策的眼光。他啟用了一個讀書人,一個戰場白丁陸遜。應該說劉備一開始攻吳是異常順利的,驕傲的情緒使得劉備覺得搶回荊州是沒問題的,甚至可以一舉吞併東吳。這個心態和赤壁之戰前的曹操何其相似?結果卻是悲劇。東吳再一次使用了擅長的“火攻”。

那麼歷史假設來了,如果劉備讓諸葛亮去攻打東吳(雖然我們知道不可能),會是什麼結局?從諸葛亮後期的軍事行動可以看出,諸葛亮不但是一個戰略性人才,還是一個戰術型高手,甚至對於兵器研發製造都十分內行。而且在這個狀態下,“諸葛一生惟謹慎”的優勢,可以決定即便取不了大功,到也絕對不會造成像劉備一樣的惡果。

很多人會猜測陸遜毛頭小夥一個,怎麼能敵我們天下無敵的諸葛亮?時勢造英雄,沒有放在同一舞臺的兩個人你實際上是無法比較的。諸葛亮去攻打東吳,基本可以排除慘敗的結果,但同樣也不會有實質性的進展。攻擊越順利,諸葛亮越謹慎,他習慣步步為營。夷陵就像東吳按在荊州和益州之間的一顆釘子。這個”釘子”不是陸遜的功勞,甚至不是當年周瑜的功勞。而是“錦衣賊”甘寧的功勞。而這顆釘子終將是荊州終將丟失的關鍵所在。


炒米視角

諸葛亮智謀出眾,人品高潔,志存高遠,是漢末三國時代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散文家、偉大的戰略家,既精於內政管理,又能謀劃方略、統兵作戰。憑藉卓越的軍事能力,諸葛亮在晉代被封為“武興王”,唐朝時期受到李世民、李靖的推崇,在唐、宋、元都入列“武廟十哲”。

千古名策《隆中對》幫助實力弱小、四處逃命的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明代劉基在其兵書《百戰奇略》中將之列為“伐謀”典範;諸葛亮為統一天下、恢復強漢、還於舊都,一生多次北伐,以弱擊強,以一州之地對抗實力強大的曹魏,多次擊敗曹魏,並將曹魏死死壓制;諸葛亮掌權時期,曹魏對蜀漢唯一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則遭遇慘敗;正是在蜀漢的不斷北伐下,曹魏成為魏、蜀、吳當中實質上最先滅亡的政權。

歷史上,在關羽與曹軍襄樊大戰的緊要關頭,孫吳背盟偷襲,使得蜀漢荊州丟失、關羽身死,遭遇重大損失。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緊隨曹丕稱帝而稱帝后不久,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發起了夷陵之戰。此戰蜀漢遭遇慘敗,數萬精銳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數十年南征北戰積累的優秀人才盡失。連續兩次遭受重創,使得蜀漢元氣大傷,地盤、人口銳減,並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這是後期蜀漢“軍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重要原因,蜀漢自此踏上了與孫吳先後滅亡的進程。

那麼,在夷陵之戰時,如果讓諸葛亮掛帥東征孫吳,蜀漢會遭遇失敗麼?

歷史不容假設。荊州丟失後,蜀漢差不多丟失了一半的地盤與人口,已然實力大損,由於最強大的曹魏在旁邊虎視眈眈,因此諸葛亮依然堅持孫劉聯盟,反對東征孫吳,認為只有孫劉繼續聯合抗曹,才有希望擊敗曹魏;如果孫劉相爭,必然會被曹魏所乘,蜀漢必然最終失敗。這種情況下,劉備是不可能強人所難而讓諸葛亮東征孫吳的。

彼時,諸葛亮已經修改了《隆中對》中荊州、漢中兩路出擊曹魏的鉗形攻勢策略,代之以西取庸涼之地,進而北奪關中,伺機向東收復中原的策略。

但是,為了探討歷史,不妨腦洞大開地做一下假設。假定夷陵之戰時曹魏就是一團空氣,如果劉備讓諸葛亮掛帥去攻打孫吳,情況會怎麼樣呢?

那個時候,諸葛亮認為孫吳國泰民安,賢才眾多,如果東征孫吳,蜀漢是可以取勝的,但難以速勝。因此,諸葛亮不會畢其功於一役,而是會對孫吳發起多次騷擾與進攻,使得孫吳不得安寧,大力消耗孫吳的國力,同時利用五溪蠻以及山越等勢力,在孫吳內部挑起動亂。當然,諸葛亮也可能同時另外派遣軍隊從南中出發,攻擊並佔領軍力薄弱之交州,然後收服人心,招募更多軍隊,並以交州為基地,繼續東進,配合夷陵之蜀漢軍隊,實施兩路或多路征伐孫吳的策略。

諸葛亮訓練、統領的軍隊戰力強悍,在正面戰場可以大破具有絕對數量優勢的曹魏步騎,區區數萬軍隊即可把司馬懿數十萬大軍堵截在城池裡,而且諸葛亮用兵謹慎,善於打伏擊戰,如果陸遜大舉反攻,將正好落入諸葛亮的圈套,正好被殲滅,不會像對付劉備那樣容易。因此,孫吳的最好辦法就是據城固守,與諸葛亮對峙,打消耗戰。但由於戰場在孫吳地盤,必然對孫吳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影響,長期對峙下去,必然對孫吳國力不利。而諸葛亮可以通過便捷的長江水路運輸糧食,既能節省不少人力用於加強生產與軍力,也將不再受限於前線糧草不足。如此,諸葛亮將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遭受諸葛亮長時間的全方位騷擾與多次打擊後,孫吳必然國力衰竭,士氣低落,將會被諸葛亮抓住機會,一舉擊敗。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即對曹魏五次北伐、一次防守反擊,均對曹魏國力造成了巨大消耗。在第五次北伐時,曹魏已經民有飢色、經濟瀕臨崩潰邊緣。那麼遠比曹魏弱小的孫吳,將更是扛不住諸葛亮的連續打擊。


紅色星河

&這個假設是很多三國粉絲的疑問。

我試著說說我的一點看法。

如果真的像題幹所說的,結果會怎樣。會不會有這種假設。

首先,細心的人會發現。劉備在世的時候,如有大仗,幾乎都是他自己去打,除非兵出多路,或者他忙不過來了。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除了帥軍入蜀支援劉備,其他幾乎沒有領兵打仗過。那麼劉備會讓他主導夷陵之戰麼?

夷陵之戰,劉備不但繼續讓諸葛在成都主導內政,就連反對跟江東反目的趙雲也被安排在江州做預備役而沒有讓其參加直接作戰。

這裡我想說的是,諸葛即使如題幹所問,出兵夷陵,對陣陸遜,那最可能的結果是對峙,結果雙方都覺得沒趣了,然後罷兵。

因為陸遜和諸葛都是絕不弄險之人。諸葛雖然謹慎,陸遜更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江東當時物質供應不但充足而且水運方便你蜀軍就費勁了。加之天氣炎熱,江東背後有江陵大營支持,蜀軍屬於勞軍以遠,後勤保障不方便。同時,蜀軍還得安排水軍在三峽地區逆水紮營,以防備曹丕趁機介入斷了蜀軍後路。夷陵地區峽谷地帶不適合兵團展開,諸葛前出,則陸遜肯定誘敵深入,引誘到最險要處陸遜肯定閉門不戰,消耗蜀軍銳氣等待你破綻出現,就像法正在定軍山搞夏侯淵一樣。陸遜就像呂蒙在濡須塢對付曹操來襲一樣。而長期深入險要之地諸葛肯定不敢。不像劉備,劉備是皇帝,部隊打沒了也沒人敢怪罪,諸葛要是打敗,那後果極為不利,因此諸葛不會在險要之地久留。最後的結果估計是對峙一段之後,諸葛退兵。但陸遜也難以佔到太大便宜。

再退一步講,即使諸葛打贏了,也不好辦,江東久有取荊州之心,拿下荊州不但需要諸葛與陸遜鬥志,更需要兩軍鬥狠。最終結果是勝了任何一方都需要兩敗俱傷且元氣大傷。只能成就曹丕。且佔據荊州,就需要據守,就會成為江東眼中釘,那麼第二個關羽是不是還要產生呢。況且即使陸遜不誘敵深入,江陵的城防需要蜀軍和諸葛多大的進攻力呢。當年周瑜帶著人馬攻打江陵一年才最後迫使曹仁因糧道被阻斷而放棄江陵。諸葛即使深入江陵地帶酣戰,難道不怕身後的襄陽重兵團?不怕宛城的防禦兵團?諸葛有能力創造呂蒙和陸遜兵不血刃拿下江陵的奇蹟麼


文藝骨幹

夷陵之戰時劉備親率大軍攻吳,諸葛亮留守蜀國,結果劉備慘敗,蜀軍幾乎全局覆沒,蜀國實力大損。



如果劉備讓諸葛亮去攻打吳國,而自己守蜀國,從這點上有兩個可能的結果:

第一,蜀吳將軍戰事僵持,最終二者不歡而散

做出這樣判斷的原因是因為從後期諸葛亮主持北伐期間的舉措和行為來看,諸葛亮擅長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擅於把握機會,不推崇冒險和破釜沉舟。而吳軍大都督陸遜也是一位用兵謹慎沉著的將領,不會輕易發動大戰和攻擊。這兩位碰到一起,頂多相互試探,之後可能小打幾場以希望能找到對方的弱點,可是在政治語言蜀吳聯合以及兩位主帥都不主攻的情況下,時間長久之下必然是蜀軍缺糧撤軍,無功而返。不過這應該是最好的結局了,以當時蜀國的國力和兵力根本無法完成一戰定東吳。



第二,蜀吳戰事膠著,魏國漁翁得利

如果諸葛亮或者陸遜都自認為找到了對方的弱點,又或者劉備催促大戰,或者曹魏暗中挑撥等原因,蜀吳兩軍開始大戰,戰事一起身不由己。諸葛亮和陸遜都必然不會輕易冒險,也不會主動撤軍,因為諸葛亮和陸遜的性格都是屬於穩中求進的,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否則不會輕易生變。這時候戰事在勢均力敵的態勢下僵持,而曹魏此時必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如果採用的戰略戰術得當,也許會漁翁得利,成為夷陵之戰的最後勝利者,比如採取初期支持一方,然後翻臉倒戈的策略。不過就算如此,想要滅掉蜀吳兩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政治的需要下,頂多三國鼎立變成蜀吳再次聯合對抗曹魏。



夜月下鳴蟬

歷史沒有可能,因為他已經發生了,結果大家都知道,如果非要說的話,我想要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從真正的歷史即正史的角度,另外一個是從小說《三國演義》的角度。

首先是正史的角度來看,陳壽的三國志是權威的三國正史,在三國志裡,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突出,他的突出能力是搞政治活動,搞經濟建設,因此他的第一個頭銜是政治家而不是軍事家。在戰爭方面劉備主要依靠的是法正和龐統,而不是諸葛亮,當然還有一個人不能忽略,這個人的能力也十分突出,只是大家一般不會認為他有很強的軍事才能,這個人就是劉備。



劉備早期的軍事行動真正的決策者是他自己,火燒博望等經典戰役不是諸葛亮的功勞,是劉備的軍事能力。因此從正史的角度來看,就算是諸葛亮攻打東吳,也不一定會改變歷史,輸的更慘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個角度就是從大家所熟知的《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在這部名著裡,諸葛亮被塑造成了神,集很多人的能力於一身,就如魯迅先生所說的“諸葛多智而近妖”,藝術作品從內容的需要,需要突出人物形象,因此諸葛亮被美化了神話了。



首先如果劉備聽諸葛亮的,就不會去攻打東吳,因為聯吳抗操是諸葛亮定下的方針。蜀國做為三國時期最弱的存在,只有和東吳結盟才能有希望,這點諸葛亮是清楚的。

如果諸葛亮攻打東吳的話,從小說裡的描寫看,陸遜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因此東吳贏不了,但是諸葛亮也不會消滅東吳。因為孫權四世三公,在東吳有很好的政治軍事和群眾基礎,蜀國就算獲勝也是慘勝,戰爭最後拼的是綜合國力,諸葛亮是清楚的,因此他在獲勝後不會徹底消滅東吳,而是會採取和平解決的方式,即敗而不滅的策略才是上上之選。




諸葛亮攻打東吳的結果是蜀國獲勝,然後雙方進行合談,因為蜀國變成了戰勝國,因此就不像做為戰敗國時那麼被動了,很多事情可以做為主導,三國的局勢將為之一變,蜀國的國力將增強,魏國將被限制和削弱,後期的優勢將在蜀國一方,保劉興漢的小目標可能就實現了也說不定。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結局是一樣的。

諸葛亮是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並不是傑出的軍事家。作為軍事統帥,劉備不見得比諸葛亮差。諸葛亮去攻打東吳,未必是陸遜的對手,陸遜是什麼樣的人物,作為三國時期第一流的名將,他的好多計策已經形成兵法讓人膜拜。面對關羽,他讓呂蒙裝病,麻痺關羽,自己作為統帥,同時對關羽服服帖帖,暗中調兵遣將。

對於劉備傾全國之力,陸遜有的放矢,克服種種阻力,終於一戰定乾坤,此戰諸葛亮未必是敵手。陳壽評價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評曰……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見當時人稱諸葛亮是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確實不是一流的軍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