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

绝版哥讲经

当然不会,要不然诸葛亮怎么会叫作神人呢?

但是诸葛亮一走,汉中谁来守,曹操一旦进军谁能保证刘备不会丢了汉中,当初张飞丢了徐州,其事不得不鉴,那个失败几乎要了刘备的命。即使诸葛亮让刘备守汉中,刘备估计也不太愿意,毕竟东吴弱小好欺负,曹魏势大,刘备手下没了关张,他自己敢守吗?而且诸葛亮进军东吴也需要大将,基本上连黄忠也不会守汉中的,刘备没有大将可用,身边也许只有赵云,但是也保不齐能保住汉中,一旦汉中失守,刘备什么都没有了,根据地丢了也快亡国了。



既然刘备不愿意守汉中,自然就会进军东吴。如果不进军东吴,刘备在气势上也就败了,自己的兄弟接二连三都没了,自己又是一生以仁义德信立世,这次要不进军东吴,也真就怂了。刘备这时就真就为了名了,却不计后果了。



其次,诸葛亮不同意打东吴,即使刘备能守汉中,诸葛亮估计也不会轻易进军的。具体的上面已经谈了,因为根据地很重要。孙刘联盟只是个幌子,一旦有了机会这层窗户纸早晚会扯破的。可以蜀汉没了这个既定目标了,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就已见端倪了,在诸葛亮病亡七丈原后就变得更不可能了。



其实更可怕的就是,刘备守汉中,曹魏一旦得手,而诸葛亮还未攻取东吴,即使打了几个胜仗也无济于事。那时曹魏兜着屁股追,诸葛亮还在前线正跟东吴较量,你说怎么办,估计诸葛亮也会爆哭了。而诸葛亮守汉中至少平安无事,而且设计击退东吴追兵,如果换作刘备守汉中,诸葛亮败了,刘备能善后吗?



所以说历史不要遐想,因为古人早就算过了,即使是诸葛亮本人,但是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利于他出兵,所以即使诸葛亮胜了,汉中会不会失守,会不会是另一种蜀汉的亡国之择呢,也未可知。但是一点可以肯定,行军打仗不是儿戏,夷陵之败,就是前车之鉴。我想诸葛亮对于这个结果,也不会对自己未亲自督军而感到遗憾的,如果不这样也许丢的就是汉中了,也许之后的蜀汉几十年的立国也许也葬送了!

那个年代连电话也没有,行军打仗往往消息闭塞,不像现在一个电话,就知道什么时候进军,什么时候撤兵。诸葛亮无论胜败与否都能做到有条不紊,从来不会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无论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过,从这一点看真算一个神人啦,无论曹操、司马懿等之流,甚至有“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之名的庞统也很难做到。即使诸葛亮出兵夷陵败了,也不枉是一位神人。

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未有何功,但是也不能说败了,历史上也少有一方一直攻打,一方根本不敢进军的,但是诸葛亮做到了。所以有人常常对六出祁山褒贬不一,或是嘘多于赞,我想纯粹玷污了圣人,你问问司马懿好进军吗?虽然蜀汉弱但是司马懿在诸葛亮连续进兵(如果诸葛亮不死,还会继续攻打曹魏的)的情况下,还是迟迟不敢进军,找不到诸葛亮任何毛病,这个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了。而且司马懿一旦进兵必败无疑,而诸葛亮根本就不在乎这个,诸葛亮是奇人真不是催的。

诸葛亮打仗那是要带着包袱的,国中需要顾虑到,行军打仗全靠他一个人谋虑,而且身体不好。那边司马懿要什么有什么,而且他没有后顾之虑,因为领导不需要他照顾,只做好他司马懿自己就好了,在这样情况下,无论东吴也好,还是曹魏都没有敢擅自动兵,却只有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之愿,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古往今来能做到的,真的不多,而且一人侍奉二圣,很难的,即使司马懿也是脑袋架在刀刃上,一旦被怀疑就会有杀身之险的。

虽然诸葛亮并未取得天下,但是当事人都管其叫神人,况乎今人,有怀疑其能力的,就真是妄谈了。


诗词尚品

说到三国演义,相必很多人都崇拜智谋诸葛亮、忠义关羽和仅在三国演义里我崇拜的曹操。当抛开真正的历史,只说三国通俗演义里的描写与表达,来假说一下如果是诸葛亮率领大军攻打东吴相较于刘备会是什么情况?




据三国演义中大概描述,刘备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带领军队攻打东吴,名义上是替关羽报仇。当时曹魏全国上下都作出蜀军将大败吴军这个肯定的答案,连司马懿也这样以为。但来势汹汹的刘备在风光的“胜利”之后却马失前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怎么回事呢?刘备为避暑,不加思索的带领大军全数撤入林中,导致陆逊火攻,全军覆没,这也是陆逊所说的从天而降的上万天兵。那么换成诸葛亮呢?首先以三国演义里代表智慧的诸葛亮来参照,诸葛亮心思缜密,不到生死之际的时候是不会冒险的。他会当先考虑到军资的运输、充足以及派出探子探索孙权最有可能提拔谁当这次的总司令,好作准备。诸葛亮图的是万事俱备,而刘备只是图个大概便迫不及待的出军,诸葛亮当会不急不慢的行军,确保粮草运输得当,毕竟和关羽的情意并不怎么样,反而有些小冲突。在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作战点后并不像刘备一样急着开战,反而让士兵好好休息,养足几日精神才谋出塞,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计谋可谓“精”,“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华容道”……



而吴方陆逊便会改变策略,因为要知道当时刘备已经破塞,倘若“精”一点也不至于不拜吴军,而且诸葛亮不是刘备,不会全军进林,从而导致火攻覆没,而吴军士气全靠“待炎暑之日便有天兵来助”这句话来支撑,如果当时并没有“天兵”那士气大跌,不战而降。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可能不会攻下吴国,为什么?虽说改便策略但还是围绕守来部署,只要陆逊死守,不管怎么样都不开塞,不管诸葛亮怎样用计诱敌都不会有太大用,只能一点一点蚕食,那遇到了严酷的夏日时蜀军就没有任何优势了,按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风格很有可能便是撤军。一是炎暑的折磨,二是蜀国除诸葛亮已无胜任抵魏之人,倘若魏国突袭便是得不偿失了,这样攻吴之事也就没有下文了,但也不至于损失惨重甚至惨拜。


魅蓝兴星

诸葛亮出兵攻打东吴,结果会是如何呢?这个其实就是个假设性的话题了,既然是假设,就得有一些真实的依据作为基础,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咱们先看诸葛亮的战争实绩,从历史记录看,到夷陵之战前夕,诸葛亮没有任何指挥战争的记录,可以说是零败零胜,完全是一个素人。

而东吴这边主将陆逊的战争实绩,其实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后方。所以,如果诸葛出手,这一战便堪称素人对决。好比是两个从来没上过拳击台的拳手要比赛,估计观众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诸葛的谨慎,加上荆州西部地形的复杂,他的行军速度一定极其缓慢。而陆逊又考虑到自己是个新人,最初的行动同样会以坚守为主。所以,这一仗,一定会旷日持久。若是旷日持久,又会对哪一方有利呢?显然是守御阵营,你看三国志也好三国演义也罢,诸葛亮攻城从来是个弱项,后来的陈仓只是一个郝昭去防守,诸葛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毫无进展,最后被迫退军。

所以最合理的结果,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劲,最后是攻不下城池,更别提打败陆逊。当然,东吴那边因为是诸葛出来打,注意力也不会那么高,估计陆逊就算是打得诸葛亮落花流水,也没啥大成绩。而且,因为是诸葛亮来,说不定孙权还会让他哥诸葛瑾来做前锋,孔明你敢打你亲哥?

所以,如果诸葛出兵,六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场景,便会在此时提前上演。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如果换诸葛亮去打东吴,就算不能成功也不至大败。黄权曾建议: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听。当年关羽也是小看陆逊。三国志讲:关羽看了陆逊信,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刘备也是过于小看陆逊。刘备战败后讲: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就是陆逊打败刘备,刘备是认为天意并不认可陆逊。刘备失败住白帝。诸葛亮就讲:法正如果还在,就能阻止刘备伐吴。就算不能阻止,法正跟着一起东征,也至于大败。三国志评价: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诸葛亮也奇法正智术。

诸葛亮曾讲:东吴彼贤才尚多,将相缉和,未可一朝定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诸葛亮是善长谋划。公元225年诸葛亮准备南征,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对马谡讲: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说明诸葛亮南征谋划了数年。(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然后: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建兴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曹真率众拒之。从诸葛亮第一北伐,让赵云邓芝伪装主力。成功吸引住魏国主意力。诸葛亮率主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这次北伐的军队大多是新训练的军,蜀汉精锐已经大部分尽丧夷陵之战。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曹魏反应: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诸葛亮每次退军都能安然退军,来去自如。第二次北伐: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第三次北伐派陈式率军攻武都阴平二郡。曹魏郭淮率军欲击陈式,诸葛亮率主力进军至建威准备围剿郭淮。郭淮发现,马上退军,蜀汉拿下两郡。第四次北伐:粮尽退军,张郃率军追击,射杀张郃。第五次北伐:亮每患粮不继,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曰。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司马懿。司马退军,不敢偪。司马路过蜀汉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诸葛亮东征至少不会大败,能安然退回。而且东征蜀汉粮草能顺江而下,远比秦川道路艰难便利的多。在历次北伐中诸葛亮也是有不少胜仗。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司马懿率军攻诸葛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司马还保营。

诸葛亮非常熟悉荆州的情况,当年诸葛亮随他叔叔诸葛玄迁移到荆州。诸葛玄在公元197年死,那么诸葛亮应在这之前到荆州。公元214年入蜀,在荆州待了二十年。公元208年赤壁之后,刘备拿下荆州南方四郡。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七年时间,诸葛亮对荆州江南的情况,也非常熟悉。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不如治国才能。但也并不差。营垒司马懿评价:天下奇才。诸葛亮留不少军令兵要治军,现在摘取部分。军令:1若贼骑左右来至,徒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地狭者,以锯齿而待之。2闻雷鼓音,举白绦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暂。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进者斩。若贼近,徐还,远者,疾还。3战时,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渍水中,积聚之。贼有火炬,火箭,以掩灭之。违令者髡翦耳。(赤壁之战曹操要是这样做,也不至大败吧。夷陵之战刘备防火攻,也不至于全军覆没)4凡战临陈,皆无讙哗,明听鼓音,静视幡麾,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兵要1凡军行营垒,先使腹心及乡导前觇审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营也。壁立军分数,立四表候视,然后移营......若渡水踰山,深邃林薮,精勇骑投搜数里无声,四周绝迹。高山树顶,令人远视,精兵四向要处防御......切在整肃防敌至,人马无声,不失行列......2言行不同,坚私枉公,外相连诬,内楫谛讪,有此不去,是谓败乱。3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绝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数里之外,五人为部,人持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隐蔽之处。军至,转寻高而向前。第一见贼,转语后第二,第一诣主者,白之。凡但见贼人百人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察之。治军:先定其谋,然后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教令:谓上为下教,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先正其身,然后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先习士卒用兵之道,其法其五......(五曰、五鼓省略五百字)邓艾就评价蜀军:五兵犀利,上下相习。


小鸿哥

如果是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还会惨败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几句题外话。最近写了几篇与诸葛亮有关的回答。才深知即便是现在很多人都能客观地去看待历史上我们先人塑造的“神”,仍然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把《三国演义》当史实,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即便我客观地采用了几个《三国志》里几个基本是史实,也会有很多人骂我说我在“黑”诸葛亮。进而人身攻击的比比皆是。我有时在想说基本史实容易,但破除人们内心中的执念是何其艰难。

首先从基本的职场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来讲,诸葛亮再聪明,他也不可能一出生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凡事都有个过程。那么夷陵大战之前,有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诸葛亮没有任何的军权,没有指挥过一场任何一场战争。很多人又要喷,卧龙高卧隆中的时候,就给刘备画好了“三分天下”的蓝图。联吴抗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我只想说,“隆中对”或许有。但其他的真和诸葛亮无关。都是罗贯中在“拥刘反曹”的基本思路下过分美化的。“隆中对”的确很经典。但那只是一个战略规划而已。鲁肃的“取荆州抗曹”的战略规划也非常精彩,周瑜的“取益州,拿汉中,连马超抗曹”的战略规划更精彩。当时的三国人才辈出,拥有战略眼光的,不只诸葛亮一人。整个赤壁之战,首功在周瑜。只有一幕是真实的,就是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出使东吴。其他都与诸葛亮无关。

诸葛亮在刘备生前从未掌握过兵权,他只是一个谋士而已。他有突出的政务才能,在刘备阵营非常重要。但唯独没有打过仗。

所以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要亲自出马?因为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也死了。赵云做先锋或许还可以,但统军打仗,刘备都是不放心的。所以他不得不亲自出马。来个所谓“御驾亲征”。按刘备的性格他是不会把兵权交给一个没有打过仗的诸葛亮去的。而且,诸葛亮当时虽未反对刘备攻吴,但其实诸葛亮是绝对不会支持刘备的。因为战略眼光告诉诸葛亮,曹魏大患未除,此时攻吴,后果不堪设想。打掉牙齿和血吞,继续保持孙刘联盟才是正道。

其实此刻的东吴,孙权也面临着人才凋敝的问题。周瑜死了,鲁肃死了,连吕蒙也死了。孙权当时的魄力是超过刘备的,他没辜负孙策的眼光。他启用了一个读书人,一个战场白丁陆逊。应该说刘备一开始攻吴是异常顺利的,骄傲的情绪使得刘备觉得抢回荆州是没问题的,甚至可以一举吞并东吴。这个心态和赤壁之战前的曹操何其相似?结果却是悲剧。东吴再一次使用了擅长的“火攻”。

那么历史假设来了,如果刘备让诸葛亮去攻打东吴(虽然我们知道不可能),会是什么结局?从诸葛亮后期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但是一个战略性人才,还是一个战术型高手,甚至对于兵器研发制造都十分内行。而且在这个状态下,“诸葛一生惟谨慎”的优势,可以决定即便取不了大功,到也绝对不会造成像刘备一样的恶果。

很多人会猜测陆逊毛头小伙一个,怎么能敌我们天下无敌的诸葛亮?时势造英雄,没有放在同一舞台的两个人你实际上是无法比较的。诸葛亮去攻打东吴,基本可以排除惨败的结果,但同样也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攻击越顺利,诸葛亮越谨慎,他习惯步步为营。夷陵就像东吴按在荆州和益州之间的一颗钉子。这个”钉子”不是陆逊的功劳,甚至不是当年周瑜的功劳。而是“锦衣贼”甘宁的功劳。而这颗钉子终将是荆州终将丢失的关键所在。


炒米视角

诸葛亮智谋出众,人品高洁,志存高远,是汉末三国时代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散文家、伟大的战略家,既精于内政管理,又能谋划方略、统兵作战。凭借卓越的军事能力,诸葛亮在晋代被封为“武兴王”,唐朝时期受到李世民、李靖的推崇,在唐、宋、元都入列“武庙十哲”。

千古名策《隆中对》帮助实力弱小、四处逃命的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明代刘基在其兵书《百战奇略》中将之列为“伐谋”典范;诸葛亮为统一天下、恢复强汉、还于旧都,一生多次北伐,以弱击強,以一州之地对抗实力强大的曹魏,多次击败曹魏,并将曹魏死死压制;诸葛亮掌权时期,曹魏对蜀汉唯一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则遭遇惨败;正是在蜀汉的不断北伐下,曹魏成为魏、蜀、吴当中实质上最先灭亡的政权。

历史上,在关羽与曹军襄樊大战的紧要关头,孙吴背盟偷袭,使得蜀汉荆州丢失、关羽身死,遭遇重大损失。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紧随曹丕称帝而称帝后不久,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发起了夷陵之战。此战蜀汉遭遇惨败,数万精锐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数十年南征北战积累的优秀人才尽失。连续两次遭受重创,使得蜀汉元气大伤,地盘、人口锐减,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这是后期蜀汉“军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重要原因,蜀汉自此踏上了与孙吴先后灭亡的进程。

那么,在夷陵之战时,如果让诸葛亮挂帅东征孙吴,蜀汉会遭遇失败么?

历史不容假设。荆州丢失后,蜀汉差不多丢失了一半的地盘与人口,已然实力大损,由于最强大的曹魏在旁边虎视眈眈,因此诸葛亮依然坚持孙刘联盟,反对东征孙吴,认为只有孙刘继续联合抗曹,才有希望击败曹魏;如果孙刘相争,必然会被曹魏所乘,蜀汉必然最终失败。这种情况下,刘备是不可能强人所难而让诸葛亮东征孙吴的。

彼时,诸葛亮已经修改了《隆中对》中荆州、汉中两路出击曹魏的钳形攻势策略,代之以西取庸凉之地,进而北夺关中,伺机向东收复中原的策略。

但是,为了探讨历史,不妨脑洞大开地做一下假设。假定夷陵之战时曹魏就是一团空气,如果刘备让诸葛亮挂帅去攻打孙吴,情况会怎么样呢?

那个时候,诸葛亮认为孙吴国泰民安,贤才众多,如果东征孙吴,蜀汉是可以取胜的,但难以速胜。因此,诸葛亮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会对孙吴发起多次骚扰与进攻,使得孙吴不得安宁,大力消耗孙吴的国力,同时利用五溪蛮以及山越等势力,在孙吴内部挑起动乱。当然,诸葛亮也可能同时另外派遣军队从南中出发,攻击并占领军力薄弱之交州,然后收服人心,招募更多军队,并以交州为基地,继续东进,配合夷陵之蜀汉军队,实施两路或多路征伐孙吴的策略。

诸葛亮训练、统领的军队战力强悍,在正面战场可以大破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曹魏步骑,区区数万军队即可把司马懿数十万大军堵截在城池里,而且诸葛亮用兵谨慎,善于打伏击战,如果陆逊大举反攻,将正好落入诸葛亮的圈套,正好被歼灭,不会像对付刘备那样容易。因此,孙吴的最好办法就是据城固守,与诸葛亮对峙,打消耗战。但由于战场在孙吴地盘,必然对孙吴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长期对峙下去,必然对孙吴国力不利。而诸葛亮可以通过便捷的长江水路运输粮食,既能节省不少人力用于加强生产与军力,也将不再受限于前线粮草不足。如此,诸葛亮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遭受诸葛亮长时间的全方位骚扰与多次打击后,孙吴必然国力衰竭,士气低落,将会被诸葛亮抓住机会,一举击败。

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即对曹魏五次北伐、一次防守反击,均对曹魏国力造成了巨大消耗。在第五次北伐时,曹魏已经民有饥色、经济濒临崩溃边缘。那么远比曹魏弱小的孙吴,将更是扛不住诸葛亮的连续打击。


红色星河

&这个假设是很多三国粉丝的疑问。

我试着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如果真的像题干所说的,结果会怎样。会不会有这种假设。

首先,细心的人会发现。刘备在世的时候,如有大仗,几乎都是他自己去打,除非兵出多路,或者他忙不过来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除了帅军入蜀支援刘备,其他几乎没有领兵打仗过。那么刘备会让他主导夷陵之战么?

夷陵之战,刘备不但继续让诸葛在成都主导内政,就连反对跟江东反目的赵云也被安排在江州做预备役而没有让其参加直接作战。

这里我想说的是,诸葛即使如题干所问,出兵夷陵,对阵陆逊,那最可能的结果是对峙,结果双方都觉得没趣了,然后罢兵。

因为陆逊和诸葛都是绝不弄险之人。诸葛虽然谨慎,陆逊更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江东当时物质供应不但充足而且水运方便你蜀军就费劲了。加之天气炎热,江东背后有江陵大营支持,蜀军属于劳军以远,后勤保障不方便。同时,蜀军还得安排水军在三峡地区逆水扎营,以防备曹丕趁机介入断了蜀军后路。夷陵地区峡谷地带不适合兵团展开,诸葛前出,则陆逊肯定诱敌深入,引诱到最险要处陆逊肯定闭门不战,消耗蜀军锐气等待你破绽出现,就像法正在定军山搞夏侯渊一样。陆逊就像吕蒙在濡须坞对付曹操来袭一样。而长期深入险要之地诸葛肯定不敢。不像刘备,刘备是皇帝,部队打没了也没人敢怪罪,诸葛要是打败,那后果极为不利,因此诸葛不会在险要之地久留。最后的结果估计是对峙一段之后,诸葛退兵。但陆逊也难以占到太大便宜。

再退一步讲,即使诸葛打赢了,也不好办,江东久有取荆州之心,拿下荆州不但需要诸葛与陆逊斗志,更需要两军斗狠。最终结果是胜了任何一方都需要两败俱伤且元气大伤。只能成就曹丕。且占据荆州,就需要据守,就会成为江东眼中钉,那么第二个关羽是不是还要产生呢。况且即使陆逊不诱敌深入,江陵的城防需要蜀军和诸葛多大的进攻力呢。当年周瑜带着人马攻打江陵一年才最后迫使曹仁因粮道被阻断而放弃江陵。诸葛即使深入江陵地带酣战,难道不怕身后的襄阳重兵团?不怕宛城的防御兵团?诸葛有能力创造吕蒙和陆逊兵不血刃拿下江陵的奇迹么


文艺骨干

夷陵之战时刘备亲率大军攻吴,诸葛亮留守蜀国,结果刘备惨败,蜀军几乎全局覆没,蜀国实力大损。



如果刘备让诸葛亮去攻打吴国,而自己守蜀国,从这点上有两个可能的结果:

第一,蜀吴将军战事僵持,最终二者不欢而散

做出这样判断的原因是因为从后期诸葛亮主持北伐期间的举措和行为来看,诸葛亮擅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擅于把握机会,不推崇冒险和破釜沉舟。而吴军大都督陆逊也是一位用兵谨慎沉着的将领,不会轻易发动大战和攻击。这两位碰到一起,顶多相互试探,之后可能小打几场以希望能找到对方的弱点,可是在政治语言蜀吴联合以及两位主帅都不主攻的情况下,时间长久之下必然是蜀军缺粮撤军,无功而返。不过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以当时蜀国的国力和兵力根本无法完成一战定东吴。



第二,蜀吴战事胶着,魏国渔翁得利

如果诸葛亮或者陆逊都自认为找到了对方的弱点,又或者刘备催促大战,或者曹魏暗中挑拨等原因,蜀吴两军开始大战,战事一起身不由己。诸葛亮和陆逊都必然不会轻易冒险,也不会主动撤军,因为诸葛亮和陆逊的性格都是属于稳中求进的,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否则不会轻易生变。这时候战事在势均力敌的态势下僵持,而曹魏此时必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如果采用的战略战术得当,也许会渔翁得利,成为夷陵之战的最后胜利者,比如采取初期支持一方,然后翻脸倒戈的策略。不过就算如此,想要灭掉蜀吴两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政治的需要下,顶多三国鼎立变成蜀吴再次联合对抗曹魏。



夜月下鸣蝉

历史没有可能,因为他已经发生了,结果大家都知道,如果非要说的话,我想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从真正的历史即正史的角度,另外一个是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

首先是正史的角度来看,陈寿的三国志是权威的三国正史,在三国志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他的突出能力是搞政治活动,搞经济建设,因此他的第一个头衔是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在战争方面刘备主要依靠的是法正和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当然还有一个人不能忽略,这个人的能力也十分突出,只是大家一般不会认为他有很强的军事才能,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早期的军事行动真正的决策者是他自己,火烧博望等经典战役不是诸葛亮的功劳,是刘备的军事能力。因此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就算是诸葛亮攻打东吴,也不一定会改变历史,输的更惨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角度就是从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在这部名著里,诸葛亮被塑造成了神,集很多人的能力于一身,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诸葛多智而近妖”,艺术作品从内容的需要,需要突出人物形象,因此诸葛亮被美化了神话了。



首先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就不会去攻打东吴,因为联吴抗操是诸葛亮定下的方针。蜀国做为三国时期最弱的存在,只有和东吴结盟才能有希望,这点诸葛亮是清楚的。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的话,从小说里的描写看,陆逊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因此东吴赢不了,但是诸葛亮也不会消灭东吴。因为孙权四世三公,在东吴有很好的政治军事和群众基础,蜀国就算获胜也是惨胜,战争最后拼的是综合国力,诸葛亮是清楚的,因此他在获胜后不会彻底消灭东吴,而是会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即败而不灭的策略才是上上之选。




诸葛亮攻打东吴的结果是蜀国获胜,然后双方进行合谈,因为蜀国变成了战胜国,因此就不像做为战败国时那么被动了,很多事情可以做为主导,三国的局势将为之一变,蜀国的国力将增强,魏国将被限制和削弱,后期的优势将在蜀国一方,保刘兴汉的小目标可能就实现了也说不定。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结局是一样的。

诸葛亮是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并不是杰出的军事家。作为军事统帅,刘备不见得比诸葛亮差。诸葛亮去攻打东吴,未必是陆逊的对手,陆逊是什么样的人物,作为三国时期第一流的名将,他的好多计策已经形成兵法让人膜拜。面对关羽,他让吕蒙装病,麻痹关羽,自己作为统帅,同时对关羽服服帖帖,暗中调兵遣将。

对于刘备倾全国之力,陆逊有的放矢,克服种种阻力,终于一战定乾坤,此战诸葛亮未必是敌手。陈寿评价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见当时人称诸葛亮是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确实不是一流的军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