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在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曾有一位英雄,他就是神炮手唐章洪。1951年,16岁的唐章洪进入朝鲜后,被补充到15军45师135团重炮连,当了名炮兵。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炮手的必备技能,并在部队以打“冷炮”出名。

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1老英雄的兵之初

刚参军那会儿,这位来自四川省中江县的小个子兵刚参军时并不惹眼,整个就是一小毛孩儿——小号军衣都能罩着他的膝盖,甭说炮了,就连枝“水连珠”背着都磕磕绊绊走不了路。不过,这个并不惹眼的半桩毛孩子却是个“学历”不低的“知识分子”:参军那年,15岁的他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新兵连结束的时候,唐章洪被分配到了第一三五团八二迫击炮连。

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特等功臣“神炮手”唐章洪

到炮连后,唐章洪被分配到了一班。这个班是连里头战斗力座次表上的第一位。按理,不起眼儿的唐章洪到这个班来压力应该很大,但他却很快干的如鱼得水:那些让许多战士头痛不已的“弹道”、“密位”、“三角”等等课程和术语,他一听就能明白——就算一时不能明白也能死记硬背。实际演练操作时也爱动脑筋想办法,一本射表没多长时间就被他背得滚瓜烂熟,谁要问个啥,他想都不用想张口就能报出。第一次实弹打靶,好多新兵蛋子连炮弹都不敢装填,他挽挽袖子上来,就能炮炮中的,打出来了个“满堂红”……

“那时候,吃饭、睡觉、蹲茅坑儿,我都在背这些数字儿”。上了阵地后,这个爱琢磨的小兵就把阵地周围远远近近的目标都测定距离,确定了诸元,还写成了小木牌戳在炮位上。全班战友随时都能看到,随时都能默记,久而久之,记忆力再差的战友,也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他说这叫“闲时准备忙时用”……

2首战失利促成长

由于炮火只能打到敌人前沿而不能打到敌人纵深,为了更大程度消灭敌人,他们尽可能抵近敌人,用“单炮游动”的方式,打敌纵深。1952年5月初的一天,班长带着唐章洪,战士贾志培、谭兴国一行4人,沿交通壕来到了448高地东则小山包的一个拐角处,在一棵大松树下架好了炮。因为是第一次出击,大家都想亲眼看看敌人是怎么倒在自已送出去炮弹之下的,所以选用的射击方式是“直接瞄准”。

就是因为这个“直接瞄准”,他们这次行动,一开始就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内

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在晨曦之下,敌人观察448高地方向情况十分清晣,唐章洪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架炮,又恰恰为敌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观察乃至瞄准射击的参照物。这个高地上有敌人的固定坦克和安置在地堡中的无座力炮,正好可以对他们直接瞄准射击……

这一切,这几个第一次上战场的毛孩子兵都浑然不觉,就是班长这个老兵也大意了。

——他们求战求胜心太切了,忘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训。

班长在大松树下举着望远镜,瞅好了目标,报出诸元。

唐章洪接过贾志培递过来的炮弹送入炮膛,然后侧身蹲下。就这一瞬间,敌人一发炮弹打了过来。大家还没回过神儿来,又一发炮弹打了过来,就听得大松树在嘶咧声中轰然倒下。

几个人全被埋在了交通壕里。唐章洪挣扎着从土里钻出来时,发现贾志培、谭兴国都负了伤。

3总结反思战果丰硕

总结反思会上,大家静下心来分析失利原因总结出几条经验:

一是要充分利用曲射火炮可以在反斜面射击的优势,尽量采用间接瞄准。充分发挥迫击炮死角消灭死角的优势。

二是炮位不能设置在明显地标物附近。

三是“单炮游动”不需要那么多人,三个人足矣:班长充当观察哨,炮手观察目标,计算诸元,操作火炮;弹药手一人在防炮洞中备弹供弹。

四是要设置假炮位迷惑注字洞南山的敌人。办法是:故意暴露挖掘工事的鲜土,在假炮位预埋上一颗手榴弹(或一个小火药包),导火索牵上绳索,由防炮洞里的弹药手掌握。弹药手就拉绳索引爆手榴弹,10秒后炮手再装填炮弹。这样炮弹发射声与手榴弹爆炸声即可同步炸响,制造出“我们在此打炮”的假象来。

五是炮击结束后,迅速分解炮架炮筒瞄准镜进防炮洞,不用移动炮底盘,那是个笨重家伙什,即或被弹片戳几个洞还可以照用不误。一定要做到行动迅速,绝不拖泥带水。后来,这几条经验被总结为一句顺口溜:深入前沿,假明真暗,流动多变,四打四不打,三快两准,一张一驰。

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总结反思后再次上阵,还是在448高地东侧的小山包上,还是在拂晓前进入阵地——要报仇雪耻。这次的炮位设在高地反斜面的交通壕一个防炮洞附近,观察哨设在高地山脊阵地上,与炮位有交通壕相连。同时按预案在另一处设置了假炮位,埋好了手榴弹。

这边防炮洞里弹药手也把绳索一拉,假炮位的手榴弹也响了。

“打着啦打着啦,唐章洪,再补一发”,班长大喊。

唐章洪将又一发炮弹装填进炮膛,然后跳起来就跑到观察哨,从班长手中抢过望远镜。

哈,敌人乱作一团作鸟兽散。俄倾,又探头探脑跑出来,抬走了两个人。

“跑了的不算,抬走的算,战果:毙敌两名”。

正在高兴,注字洞南山敌人的报复炮火也“咣咣”地砸了过来——全砸在假阵地上……

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一天夜里,唐章洪他们正在战斗值班,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一连连长王福新气喘吁吁跑了过来“小唐啊,我们在阵地前青石岩上的潜伏组发现,岩石下有敌人一个加强排到一个连的兵力正在集结,看样子是想偷袭我们的阵地。这个角落是我们直射火力的死角,潜伏组又只有4个人,一动作一开火就在敌人正面火力的威胁之下。看样子,只有你们这家伙什好使管用。我的意思,至少打20发出去……”

这个犄角旮旯,距他们炮位也就400多米,“太行造”不加药包都够得着。

通过精确计算,唐章洪操作火炮马上就开了炮。

打了几炮,看不见弹着点,心里正没数。一连的通讯员连蹦带跳地从连部跑了过来:

“唐章洪,唐章洪,潜伏组报告打得好,让你们接着打,不要停。”

一气打了20多发,王福新也跑来了,老远就笑呵呵地翘了个大拇哥:“唐章洪,唐章洪,打得太捧了太棒了,最起码消灭了二三十个敌人,只多不少!

在1952年8月初,唐章洪成了实现“双百方针”要求的第一人。

此前他已接近了这个目标:用71发炮弹,毙伤98个敌人——这只是“单炮游动”的账本。

那是一个早上,初升的太阳西照,观察哨正好把正在鸡雄山半腰那个台地上搬运物资的敌人瞅得清清楚楚:两堆物资,十来个敌人。那会儿,下甘岭和鸡雄山的敌人被唐章洪们的“冷炮”折腾得很难受,都是抢在天亮前运送和搬运物资。于是又成了唐章洪巡猎的目标……

唐章洪打了两炮,观察哨报告:打中了,炮弹恰好落在平台上,敌人顿作鸟兽散,剩下了4个是躺着的,其中一个过了一会儿被抬走了,另外三个一动不动的没管,看样子是被打死了——这就是唐章洪消灭的第101个目标:他在65天内,“单炮游动”作战40余次,用弹73发,超越“双百方针”指标。(“双百方针”:一百发炮弹,消灭一百个敌人。)这也是整个志愿军八二迫击炮“单炮游动”第一个“歼敌百名”的战果。

4身体当炮架 血战上甘岭

14日凌晨四五点钟左右,敌人猛烈的炮击开始了。

“那天敌人炮火太猛烈了,到处都被烟尘笼罩着,观察哨也根本看不到敌人,电话也要不通。只好按战前标定的方位算得的诸元和射击预案进行拦阻射击,弹着点瞅不见,战果如何也根本不知道。下午时分王福新连长那边才反馈回信息,说那天上午没有后方大炮群支援,就我们迫击炮在打退敌人的十多次冲击中管了大用……”,唐章洪老人回忆道。

后来敌人飞机也发现了他们这个炮阵地,十来架“野马式”战斗机飞来飞去一通狂轰烂炸。终于有一颗空炸杀伤弹在他们工事右上方炸响,工事顶盖被掀到了山下,卷起的泥土把炮手们也埋了起来。待到震昏的唐章洪被战友刨出来再从工事中把炮刨出来时才发现,炮架底盘被一块大石头给砸坏了,唐章洪头部也多处被石块砸伤,血流满面。

简单包扎了一下已被碎石砸伤的后脑,他又一手扶着光秃秃的炮筒,进行简便射击。

这是老招法,当年掩护十八勇士抢渡大渡河时,著名神炮手赵章成就这样打露脸的。60年代大比武,时任炮兵副司令员的赵老将军曾当场给炮手们作过示范连续射击,那让5发迫击炮弹同时悬在空中的绝活儿让在场观看者全都啧啧称奇。

炮筒打得烫手,手扶不住了,没关系,撒泡尿冷冷再打!

那天白天,这门炮送出去了400多发炮弹。

就在那天,唐章洪的双手也被凝固汽油弹烧伤了,迄今还是有后遗症。

黄昏时分,一连派人来通知:537.7高地北山主峰失守了,你们炮班赶紧退守坑道。

于是鼻子嘴巴还在渗血的唐章洪抱着这个炮筒子和战友们一起,带上仅存的十来发炮弹也进了坑道。

当晚反击部队向阵地上反击时,头上伤口还在渗血手也血肉模糊的他就在坑道口手扶炮筒,继续以简便射击支援战友们收复阵地……

“那完全是按标定的方位盲目射击,又是晚上,根本看不到弹着点也看不到战果……”

唐章洪如是说。

上甘岭上的中国炮兵之王,17岁荣立特等功!

1954年,19岁的唐章洪在北京参加首届全国炮兵功臣大会

军政治委员谷景生后来却在大会小会上表扬过他多次:

“步兵反映,唐章洪这门炮,他们指哪儿打哪儿,是门神炮!”

面对战友的表扬和首长的肯定,唐章洪老人还是那么淡然:“谷政委当然是夸奖和鼓励我们。其实这事儿跟‘神’不‘神’的没啥关系。因为我们早就把阵地每一个角落都作了标定,可以说是清清楚楚。步兵们只要报哪个地方,不用看我也能通过心算得出诸元,哪个位置该调整几个密位,手上怎么掌握,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三快两准’嘛!我们‘单炮游动’时就算得很精了,稍微特殊一点的地方也都牢牢记在心里……”。

过了两天,第一三五团副团长王凤书把他们这门炮要到了身边,亲自掌握:

“我要门好炮,要个指哪儿就能打哪儿的好炮手!”

多年后,唐章洪老人告诉笔者:“实际上王副团长要我们去的时候还不知道,我们手中的炮根本就不是什么‘好炮’了,只是根个光炮筒子。他把我们要去了以后,我们才从别的被炸坏的炮上找到了没炸坏的炮架,跟我们的炮筒子拼凑成了一门完整的‘好炮’……”

王凤书其实没要错:好炮重要,好炮手,更重要。

此后,唐章洪一直在王凤书手下坚持战斗到11月底战役结束,炮也被炸坏了两三次。

战后盘点,他的这门炮,打出了900多发炮弹,估计毙敌420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