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貧困人口”火了,這個令人扎心的熱詞背後的現象讓人心碎!

佛系青年的熱度還沒過,現在又火了一個隱形貧困人口,火爆的背後又說明了什麼現象?

首先,什麼是“隱形貧困人口”?

根據網絡定義,隱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隱形貧困人口”火了,這個令人扎心的熱詞背後的現象讓人心碎!

舉一個例子就是:每個月剛發工資老開心了,當天晚上就去玩兒。結果月底螞蟻花唄每個月都告訴自己不要這樣了,可是月月這樣。

總是情難自禁,但是又無法自拔,導致總是重蹈覆轍。

“隱形貧困人口”火了,這個令人扎心的熱詞背後的現象讓人心碎!

總之,朋友圈光鮮靚麗,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態,在精緻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看到這裡的,朋友們腦回路大致兵分兩路。一種:你你你,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另一種:哈哈哈,這絕不是我,我是真·貧困人口。

確實,“隱形貧困人口”一詞,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現得很真實。其實,很能花錢但沒有錢花,並不新鮮,與許多年前說的“月光族”“啃老族”沒多大區別。明明消費能力不夠,一件3000塊的衣服下手穩準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頭蓋臉來一句:這就是愛慕虛榮!然而,當“隱形”與“貧困人口”結合在一起,它似乎又產生了一種別樣的文化語義。

所有,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火爆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消費文化的爆炸式發展、消費預期的貸記變化以及“貧困線”背後的心靈曲線。

然而,與那些有著強大消費能力的人群相比,那些活在大城市的鋼筋鐵林裡,“不敢花錢”、“花不起錢”的人群反而更像“隱形貧困人口”。或許,物質社會循循善誘地擠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體驗新的消費,但消費能力的真實侷限,卻讓他們既要接受物質的相對匱乏,更承受著體面和尊嚴的喪失感。或許,他們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

你們說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