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的热度还没过,现在又火了一个隐形贫困人口,火爆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现象?
首先,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
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举一个例子就是:每个月刚发工资老开心了,当天晚上就去玩儿。结果月底蚂蚁花呗每个月都告诉自己不要这样了,可是月月这样。
总是情难自禁,但是又无法自拔,导致总是重蹈覆辙。
总之,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艺、拼尽全力。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脑回路大致兵分两路。一种:你你你,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另一种:哈哈哈,这绝不是我,我是真·贫困人口。
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其实,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就是爱慕虚荣!然而,当“隐形”与“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所有,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火爆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消费预期的贷记变化以及“贫困线”背后的心灵曲线。
然而,与那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相比,那些活在大城市的钢筋铁林里,“不敢花钱”、“花不起钱”的人群反而更像“隐形贫困人口”。或许,物质社会循循善诱地挤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体验新的消费,但消费能力的真实局限,却让他们既要接受物质的相对匮乏,更承受着体面和尊严的丧失感。或许,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你们说对吗?
閱讀更多 嗨推學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