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的老師王策三

  王策三老師離開了我們。他談笑風生的身影和奕奕神采像電影一樣,反反覆覆地在我的腦海中放映。27年來,王老師對我們的教誨、關愛、啟發、鼓勵與幫助,相處的許許多多場景、畫面、點點滴滴,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我心裡一直尊敬他,感激他,非常想念他!

  王老師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是我妻子讀研究生時的教學論研究專題課教師。他是新中國教學論學科重要奠基人、著名教育理論家,1985年出版的《教學論稿》是教學論學科首部全國高校文科教材,教育系學生的必備書,已成為經典教材,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影響深遠,有口皆碑。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在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習,第一次讀到《教學論稿》時,覺得非常親切,耳目一新。書的內容通俗易懂,說理透徹,條分縷析,文字極其有特色,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1990年3月,全國統考研究生成績公佈後,我的總分和專業成績都是第一,立即從江蘇淮陰高等師範專科學校趕到北京,第一次拜見了王老師。我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形。晚上7點多,我按了他家門鈴後,開門的是一位和藹的老先生,笑容可掬。他客氣地請我進屋,這讓我忐忑緊張的心放下不少。他詳細地詢問了我在南京師大學習和在淮陰師專教書的情況,基本上是他問我答。談話結束時,他給我佈置了兩道作業題:一是你為什麼報考教學論專業研究生,二是談談對教學論的認識,希望我好好考慮,寫好後第二天晚上交給他,可長可短。第二天晚上,他邊看我的作業邊不時點頭,面露微笑。看完後,他說:你可以回去上班了,等通知吧。他把我送到門外,我滿心歡喜地走出他家。就這樣,我如願成為王老師的碩士研究生。後來,我時常想起這一幕,覺得自己很是唐突,與王老師素昧平生,只是到北京後給他打了個電話,就直接去他的家裡了。這也算是一種師生緣吧。

  研究生學習期間,我們經常能見到王老師,有時一週幾次。他的學識、品格、修養,令人羨慕、敬佩、敬仰。王老師對研究生的教導因人而異,嚴格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或語重心長,或熱心鼓勵,或嚴肅批評,或循循善誘。我體會最深的是他的榜樣示範影響,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相處時間越長,越能感受到他的學問魅力與人格美。

  王老師講授的教學論研究專題研究生課廣受歡迎。有一次在課堂上,他講到對待不同學術觀點爭論應一分為二,不能絕對化、簡單化,要辯證地看待對方,與人為善。有的學生聽到與人為善這句話時發出笑聲,他很詫異。課後,王老師找我,要我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人聽到與人為善這句話時會笑。我解釋說,他們是會心一笑,他對此將信將疑。我說,也有另一種可能,有些人批駁對方時,習慣於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不會考慮到與人為善。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學術批評對理不對人,尊重對手是常理,絕不能搞人身攻擊。

  教育名著選讀是研究生必修課程。王老師讓我自選著作,先泛讀後精讀,讀懂讀透,並提交一篇讀書報告。我選讀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的《教育過程》。布魯納主張中小學廣泛使用發現法,領導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美國教育改革運動,但因未能實現預期效果,很快被迫停止。王老師很重視對布魯納領導的課程改革運動研究,多次在自己的論著中予以介紹、評價,認為這場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值得深入研究總結。我記不清把《教育過程》讀了多少遍,每次修改讀書報告,王老師都找我面談、討論。他說到《教育過程》的內容、布魯納的觀點時,如數家珍,信手拈來。我拿到王老師批改過的讀書報告,前面幾稿每一頁紙上,都有他用鉛筆或鋼筆寫的評語、標註,有時稿紙上寫不下,還加附頁。比較多的評語是:具體的論證過程呢?摘引、理解作者的話應準確、全面,不能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交談中,讓我刻骨銘心的是,王老師說:“你對自己提出的看法,要有嚴密論證、充分說理,不能簡單宣佈結論,結論對不對,不是你自己直接來宣佈的。”他這種以理服人、春風化雨、精益求精、誨人不倦的精神與教導方法,讓我受益終生,再下筆行文時慎之又慎。非常慚愧,這篇讀書報告一直到第六稿才通過。

  我國20世紀80年代前期,出現了教育改革實驗浪潮。全國各地教改實驗如火如荼,空前繁榮,一批批中小學教師、教育理論研究者投身於各具特色的教改實驗,為教育教學理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深化了對教育實踐與教育規律的認識。王老師是最早關注我國教改實驗併為教改實驗鼓與呼的教育理論家之一。他發表了《對當前我國教學實驗的教學論思考》(1987年)、《教育實驗評價標準探討》(1990年)、《教學論學科發展三題》(1992年)等一系列文章,倡導要高度重視教改實驗的開展與研究總結,愛護和尊重實驗者的首創精神和奉獻精神,保護改革者的熱情與積極性,希望把改革實驗與理論研究融為一體,推動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發展,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他認為,教改實驗者創造了不少各有特色的教育理論和課程教學模式,將在我國現代教育改革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受王老師學術旨趣、治學精神和研究方向的薰陶與影響,我對教改實驗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把它作為碩士論文選題方向。1991年10月,王老師帶領碩士生、博士生參加了在天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教育實驗學術討論會,讓我們實際感受到教改實驗者和理論工作者的熱情與激情、探索精神、創新精神與獻身精神,見證教改實驗的蓬勃發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與重要影響力。會後不久,我向王老師彙報了自己以教改實驗研究為碩士論文選題的理由和初步考慮,他表示認可,並提出兩點意見讓我再思考、斟酌:一是進一步聚焦研究的範圍與問題,有的放矢;二是找好研究的切入點,抓住主要矛盾。在王老師的悉心指導、鼓勵與點撥下,我逐漸釐清了論文的研究框架和寫作的總體思路。王老師看過我的論文初稿後,找我談了大半天,基本肯定了論文的結構與思路,幫我梳理了論文研究重點,指出論文存在的主要問題。王老師還在我的論文稿上密密麻麻地進行標註、訂正,寫了詳細的評語、意見。我的論文反覆修改了半年多時間,已記不清王老師找我談了多少次、修改了多少稿。1993年4月,王老師同意我把論文送請專家評審,之後順利通過答辯。論文的主體內容,陸續刊登在雜誌上。

  研究生畢業後的這些年,我們與王老師的相處更像家人一樣。王老師家是我們的聚會點、交流處、聊天室。一年到頭,各地到他家的來訪者很多。我們交流聊天的話題無所不包,暢所欲言。他經常拿出關於教育理論與教育改革研究的新作,誠懇地請我們評論提意見。王老師的日常生活很簡樸,反對講排場搞形式。我們到他家,他都留我們在家裡吃飯。王老師多次感慨,現在條件確實好了,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年輕時想喝酒但喝不起,現在想喝就能喝幾杯。有一次,王老師很關切地問我,30多歲了,是不是該考慮要個孩子?我聽到這話心裡特別感動,王老師是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我說現在住集體宿舍,沒有地方養孩子。他立刻嚴厲地批評我,說我是不是把關係弄顛倒了,有了孩子才能有房子吧!結果還真如王老師所言,妻子懷孕期間,我們就搬進了兩居室,孩子於1997年順利出生。我兒子小時候很淘氣,每次到王老師家,東跑西竄。有一次看中王老師外孫小時候玩的地球儀軌道汽車玩具,王老師立刻說,拿去玩吧,不用還回來了。這個玩具現在還在我們家。2005年7月,我們幾個同學和王老師一起到北戴河旅遊。行前,他說先約法三章,他的所有費用自己承擔。我們住在海邊,每天早晨陪王老師看日出、看大海。雖然他當時年近八旬,但仍和我們一起下海,和小孩子們一起戲水,爛漫童真。今天,我們看著相冊裡王老師意氣風發的面容,往事一一在眼前浮現,經常悵然若失、久久思念……

  在我心裡,王老師既是學業導師,也是人生導師,更是家長、親人。他的科學精神、學問造詣、學術智慧、忠厚品格、嚴謹作風,將永遠指引著我在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道路上踏實前行。

  (作者馮加根 系教育部考試中心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