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究竟有多強,打得曹操差點遷都?三國最具爭議之戰,暗藏玄機

關羽因忠義而入聖,也僅僅是到明代才初見端倪,到清代才正式確立。這不僅是封建王朝的宣傳所致也是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然而在民間,特別在不穩定的環境下,人們對平安的渴望,對庇護的需要,以致關羽被當作守護神,被凡間崇拜,被滿足了傳統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這才是關羽入聖的真正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雖然以一已之力,孤軍北伐,但是戰果累累,威震華夏。特別是在罾口川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使得關羽名揚天下,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孫曹膽寒,甚至連雄才大略,驍勇善戰的曹操一度想遷都以避其鋒芒。

關羽究竟有多強,打得曹操差點遷都?三國最具爭議之戰,暗藏玄機

關羽孤軍北伐選擇的時間點很不一般,有兩個,一明一暗。第一個時間點是明,明面上,即公元219年七月,劉備已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佔領漢中全境,還派遣劉封、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第二個時間點是暗,暗地裡,即駐守荊州(南陽、襄陽、南鄉和江夏一部分)的曹仁在與關羽對峙期間竟抽身去屠宛城後。曹仁屠宛城的原因是公元218年十月,南陽地區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之苦,在宛城守將侯音、衛開的帶領下舉事,聯合荊州關羽裡應外合反叛曹操。宛城自從張繡之後就一直是曹操的地盤,其地理位置向東可逼許昌,向北可攻洛陽,向南可圍荊襄,是通往曹操腹地的軍事要地。可見關羽孤軍北伐,前期的戰略、戰術以及戰績都是可圈可點。特別是北伐的戰略意義更是不容置疑。

關羽孤軍北伐有三點戰略意義。

關羽究竟有多強,打得曹操差點遷都?三國最具爭議之戰,暗藏玄機

即其一,實現《隆中對》的犄角作用。

關羽北伐成功,順利拿下襄樊,把戰線向北推進,漢中與關羽佔據的部分荊州(長江以南的零陵、武陵以及南郡)形成直線通道,漢中、荊州及成都形成三角相聯。這樣就能實現兩個目的,即一方面是避免劉備初入西川的情形再度重現,實現荊益首尾相顧;另一方面是巧借襄樊為攻擊目標,從而實現擴大荊州作戰基地的預備性進攻。這樣就能一舉實現從荊州向宛洛進軍及從益州出兵於秦川的戰略目的。

其二,向北進攻可欺身壓曹魏。

拿下襄樊,荊州將取得戰略縱深,曹魏南面門戶大開,劉備就不用偏安益州,可重新坐陣荊州,外和孫權,以善守的魏延駐防漢中,以關羽張飛發動宛城戰役。待戰局焦著之時,劉備輕騎回川鎮守益州,以黃忠,馬超,趙雲隨諸葛亮北出漢中取關中;魏延親率精兵從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這樣就有可能實現恢復漢室,成就霸業。

關羽究竟有多強,打得曹操差點遷都?三國最具爭議之戰,暗藏玄機

其三,向東退守可迎孫吳。

關羽北伐成功,佔領襄樊,就會與西面劉封、孟達駐守的東三郡連成一片,對整個荊州形成俯視態勢,向北攻取南陽經略中原,向南收復荊州各地,向東直接威脅吳屬的廬江郡、江夏郡在內的揚州,直接對孫權產生威懾效力。另外,上游對下游採取軍事行動,具有天然的地利優勢。一旦從上游的荊州攻打下游的揚州,歷史上鮮有不勝者。只要關羽北伐成功,就有希望實現統一天下,造就帝業。

關羽孤軍北伐,即有呼應劉備曹操的漢中之戰,又有提前為劉備孔明的《隆中對》打基礎。因此,關羽北伐,僅率荊州本部人馬,未有益州出兵支援,本想速戰速決,拿下襄樊,做好恢復漢室的準備。事已願違,關羽北伐失敗,不僅沒有拿下襄樊,還丟失荊州,不但葬送自己英勇驍戰的美名,而且斷送劉備統一天下的帝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