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幼教的起源可追溯到15世紀初。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可以看到幼教的雛形,以及幼教歷史對如今幼教方方面面的影響。一旦我們開始深入探究幼教史,家長們會發現幼兒教育課程是形形色色供於選擇的,而對作為從事幼兒教育的我們在編寫課程裡也受到了莫大的啟發。

史蒂芬.博耐是著名的幼教學家,也是編寫關於幼教的專欄作家。他畢業於加拿大聖力嘉學院,專業是研究孩子的孤獨症以及行為學。史蒂芬在加入我們團隊前在聖力嘉實驗室工作,同時也是一名兼職教授。


幼教的起源史

幼教起源於15世紀,是由教育學家馬丁路德提起的這一概念。在這之前,大部分人們都沒有閱讀能力,基本上都是文盲。馬丁路德提出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教育應該被普及化,強調教育可以讓家庭乃至社會都有著極大的推動力。路德認為孩子們應該學會自主閱讀,那樣他們就可以自己學習聖經。這意味著從小讓孩子們識字對整個社會是具有極大的意義。

在有了這一理論的基礎上,最早開始幼兒教育的是約翰美紐斯(1592-1670),他創作了第一本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的圖畫書,他堅信學習對孩子感官世界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繼而約翰盧克(1632-1704)提出了白板論,意思就是孩子從一出生的空白的世界裡,幼教環境是怎樣一步一步填滿他的空白。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費雷德里希

費雷德里希也是一位對幼教史有著極其重要影響的人,他提出了“寓教於樂”。他設計了一套培訓,讓老師們在教學中著重觀察孩子的學習程度的重要性,進而根據不同情況去針對性開展課程。他為最早期建立的幼兒園設下的規劃。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瑪利亞·蒙臺梭利

瑪利亞·蒙臺梭利(1870-1952)根據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解。他提出孩子是知識的源泉,教育家是社會的工程師。她認為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跟學習本身是同等重要的。兒童的感官應該先接受教育,然後才是孩子的智力。蒙特梭利法是一種國際公認的兒童教育模式。

蒙特梭利教育

蒙特梭利是一家獨具特色的托兒中心,廣佈全球。蒙特梭利學校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管理機構,所有員工必須在工作前參加培訓,獲得他們的工作資格。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各中心可能宣稱自己是“蒙特梭利”,卻並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當你考慮把孩子放在蒙臺梭利教室時,要知道教室是針對單個孩子和他們的興趣的。這意味著教室裡的孩子是可以自主學習和使用課堂上的材料。這可能對所有的孩子都不是有效的,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具體化學習環境。在進入傳統或“主流”學校時,也可能會出現過渡時期的挑戰。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吉恩皮亞傑

吉恩皮亞傑(1896 - 1980)建立了一個學習理論,將兒童的發展分為一系列的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皮亞傑認為,兒童是通過與環境的直接積極互動來學習的。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維果斯基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1896 - 1934)提出了兒童發展的社會文化立場。他認為,社會互動為兒童的認知、社會和語言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維果斯基認為,孩子們應該通過自己動手去學習掌握一門技能; 指的是兩個相鄰的發展水平中間的區別,即兒童現有認識水平與經過努力能到達的水平之間的部分,他指出了兒童認識具有發展性,這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強調了協作和實施一個混合年齡組的兒童以支持知識技能的獲取。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約翰·杜威

約翰·杜威(1859 - 1952)強烈認為學習應該來自於兒童的興趣,這是邁向成功的基礎。教育家要做到不斷鼓勵他們,保持著開始的那種新鮮感,對探究的興趣。杜威認為,課堂是培養社會意識的場所,因此,課堂應該是民主運作的。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魯道夫·斯坦納

費雷德里希也是一位對幼教史有著極其重要影響的人,他提出了“寓教於樂”。他設計了一套培訓,讓老師們在教學中著重觀察孩子的學習程度的重要性,進而根據不同情況去針對性開展課程。他為最早期建立的幼兒園設下的規劃。

華德福教育

在這種教育方法中,以培養兒童的惻隱之心為主,讓孩子從小接觸到人道主義,有社會責任的、富有同情心的接近世界。一般來說是由同一個老師從小帶著一群小朋友,從小班到中班到大班。設計的課程有學術方面也有藝術方面的,勞逸結合。在這些學校裡沒有過多的科技類的東西,絕大多數是的活動工具都是來自於大自然。這種方法強調孩子從7歲時開始通過講故事和一些遊戲中學會閱讀。華德福教師培訓有一部分是學習由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開發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這種精神哲學雖然沒有直接傳授給孩子們,但卻在日常的互動中一定程度耳濡目染。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艾瑞克·埃裡克森

艾瑞克·埃裡克森(1907 - 1994)研究了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指出父母和老師在孩子每個階段的成功的支持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埃裡克森強調,《社會情感發展條例》是兒童早期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洛里斯馬拉古茲

雷焦艾米利亞法的創始人洛里斯馬拉古茲(1920 - 1994年),基於在雷焦艾米利亞鎮最初開辦的的托兒中心,強烈要求將孩子們的學習過程和興趣記錄下來,而教育者們會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根據這些記錄為孩子們編寫課程。

雷焦艾米利亞 開放式教育

這種方法的重點在於記錄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同時也允許孩子們真正根據他們的興趣學習。在雷焦艾米利亞啟蒙中心,家長和老師們作為一個團體一起支持孩子的學習過程,研究開放式教育。孩子們被灌輸一種觀念,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研究、提問和實驗來解決問題。同時也很重視藝術方面的培養,允許孩子通過多媒體表達思想和情感。雷焦法還注重希望讓孩子們接觸大自然,會組織很多戶外活動,讓大自然的產物融入到他們的遊戲中。這些結論都是一一按照教育家記錄研究得出的開放式教育。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大衛維卡

大衛維卡(1931 - 2003)是High Scope(是美國現代幼兒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流派)的創始人,他借鑑了皮亞傑、杜威和維果斯基的理論,主要關注兒童的智力成熟。1962年佩裡學前班計劃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對123名類似技能水平的兒童進行了研究,分為兩組,一組接受High scope課程,對照組不接受,但繼續接受傳統教育。結果表明,相對於接受High scope的學術成就、學術堅持和工資增長都有增加。

High Scope教育

High Scope(是美國現代幼兒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流派)這種方法也是非常獨特的。他把學習分解成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計劃-學習-複習”的過程。孩子們會花一定的時間來做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涉及到他們將用來與其他孩子互動的材料。當孩子們“學習”的時候,他們會很有目的性的來執行計劃。在活動之後,他們會和家長老師或其他孩子討論他們做了什麼和他們學到了什麼。HighScope指出由實踐經驗指出以下類別:學習方法,社會和情感發展,身體發育和健康。語言、文化、通信、數學、創造性藝術、科技、和社會研究。在家長會議上,這些趣聞與父母分享,以證明學習是在這些不同的範疇內發生的。High Scope的中心應該通過與蒙特梭利學校相同的高級管理機構來認證,只有通過了培訓他們才可以將自己標記為High Scope。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菲赤爾博士(Dr. Kurt Fischer)

菲赤爾博士(Dr. Kurt Fischer)是哈佛大學著名的大腦認知和神經科學教授,在研究人類大腦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在哈佛大學最新發表的《思想、大腦與教育》研究報告中指出到大腦發育的關鍵敏感期在0到6歲,在這一期間人類大腦的發育是最快的。他表示在敏感期培養大腦認知執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 – 基本包括記憶力、自制力以及大腦的思維靈活性)是最佳時期。給孩子培養一個優秀的大腦對以後他的學習、成長路上、生活質量、有莫大的幫助。除此,孩子周遭的成人也要清楚如何與孩子交流對話、關愛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因為缺乏愛的環境中,大腦會縮小而影響學習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大腦的認知和思維發展有70%受基因遺傳所影響,卻還有30%是可以通過環境與教育培養成形的。然而,這30%卻可以影響大腦的發展結構。


「幼教大咖」幼兒教育思想史——永遠的大師

霍華德·加德納(Dr. Howard Gardner)

霍華德·加德納(Dr. Howard Gardner)是哈佛的心理學教授。他認為I.Q(智商)不是判定孩子以後能否成功的標準。他強調我們應該從小培育孩子多元智能全面發展(語文、邏輯、音樂、空間、自然、體能、自我意識和社交情商)。大腦認知執行能力發展要從娃娃抓起,孩子越小效果確越是明顯。


學習不只是基於孩子的利益,而更是老師對學習內容的定量輸出,教給學生。教案可以在課前提前一週甚至是一個月準備好,這樣做的好處是老師會很明白自己教的是什麼。要了解如今孩子們感興趣的是什麼,從而編寫教案。這意味著教室裡的所有材料都與當前的主題有一定的關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