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種樹講究你知道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不少地區在今天飄飄揚揚下起了雨。"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天氣也越加暖和,萬物呈現出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節種樹講究你知道嗎

從唐代開始,清明節就有了踏青的習俗。古代的人們在清明節這天紛紛走出戶外,大人們喜歡踏青,郊遊,插柳......而如果有風,孩童就會撐起心愛的風箏;而到了現在除了踏青外,"清明"與掃墓祭祖的聯繫則更加緊密。清明節這天,人們會帶上供奉的果品到墓園祭祖,而在鄉下則會為祖先的墳地剷除雜草,於墳前上香禱告或者焚燒紙錢金錠,而在城市的墓園則可以簡單的插上一束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到處都是一派生機盎然之景,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現在清明節有三天假期,如果天氣好,人們就會扶老攜幼出去踏青。清明前後,陽光明媚,溫度適中,春雨飛灑,種植樹苗的成活率高,成長也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植樹節",許多地方的人仍保留清明植樹的風俗。

清明節種樹講究你知道嗎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為常年在外征戰,沒有時間回故鄉祭祖,直到他做了皇帝后才有機會回家祭祖。但是因為常年未回鄉,他沒有找到父母的墳墓,後來在眾臣的幫助下,他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於是便命人修墳立碑,並在墳前種植松柏作為標誌。正好這一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於是劉邦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從此,每逢清明節,劉邦都會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和植樹結合在一起,並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民俗。而到了唐代,清明插柳則成了一種十分盛行的民俗。所謂插柳,原是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行為,但是在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把柳枝往墳地或地上一插,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往地上一插,柳枝便成活了,無意中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一般,墓地上最適合栽種也最為常見的樹種就是四季常青的側柏。側柏屬陰,樹根不會很大,最適合在燒製的地方栽種。而墓地最忌諱栽種的樹種就是一些根系發達,紮根很深的樹種,比如椿樹,不管是香椿還是臭椿都不能種植。

清明節種樹講究你知道嗎

此外,因為種樹非常環保,在墓前種植一棵樹,不僅能夠表達對先人的思念,還有利於環保。

清明節種樹講究你知道嗎

選優質好苗,就上苗木寶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