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認定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

峴山石頭

1986(104)號文件,結束了襄陽南陽之爭的公案


襄陽南陽之爭,明清就打起了筆墨官司,“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這是清湖北人南陽知府顧嘉衡為襄陽南陽之爭寫下的著名對聯。這幅對聯,可以看出襄陽南陽兩地為哪裡是諸葛亮的故居、躬耕地 而爭論的多麼激烈,也說明這一爭論是一樁公案。


對於這樁公案,是和稀泥,還是認真搞清楚,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特性與認真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如果一個民族連這個簡單的“公案”都搞不清楚,那所謂的“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豈不是空中樓閣了?


首先,我認為:在封建社會,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不可能解決這一爭論。因為舊中國的任何統治階級對歷史公案不可能採取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待歷史事件。其次,當時的社會交流程度低,也不可能把“專家”召集一起用“百花齊放”的方式討論這個問題,所以襄陽南陽就成為歷史“公案”。


解放後,在1957年,偉人倡議重新修訂舊版《辭海》,1971年,國家把繼續修訂《辭海》列入國家出版計劃。


國家委託上海辭書出版社編撰的《辭海》

,明確認定:“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網友可以自己查找,不以累述)。


其次,在1985年,國家文物局召集全國各省文物局一起編寫了《中國名勝詞典》,參加編寫的有“河南省文物局”,書中更明確了,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是《隆中對》發生的地方。而對南陽武侯祠定性為“傳說的諸葛亮的躬耕地。”(此內容可以看峴山石頭頭條裡的多篇文章)



很久,本人知道國務院有一個1986(104)號文件,此文件是公開的,全國、全世界的公民都可以看的。

國務院1986(104)號文件
襄陽,南陽都屬於歷史文化名城。




南陽武侯祠是南陽曆史文化名城的建築。


國務院文件中寫的是“隆中諸葛亮故居”




還請廣大網友注意:國務院文件中,明確說:“望各級政府研究執行”。什麼叫執行,那就是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你必須照著辦:“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我們還可以再想一想,諸葛亮故居在襄陽,難道諸葛亮跑200多里路,從襄陽到南陽去種地嗎?


總之一句話,國務院1986(104)號文件,結束了千年的襄陽,南陽之爭: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是隆中對發生的地方。南陽武侯祠是紀念性建築。國務院定性的。與國務院不一致的語言,文章都必須改正。




峴山石頭

襄陽城西南十幾公里的阿頭山,有一處紀念諸葛亮的明清文物建築群,名字叫做‘’古隆中諸葛亮故居‘’,其中‘’古隆中‘’的叫法始於1893年(清光緒,‘’古‘’得有限),而‘’故居‘’傳說亦缺乏考古學證據支撐。所以‘’古隆中諸葛亮故居‘’的叫法比較討巧,就象《笑傲江湖》裡黃河老祖之一的‘’老頭子‘’,他自家姑娘叫‘’老不死‘’,沾了‘’老‘’姓的光,觀之自帶滄桑,讓人忍俊不禁。

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記述‘’襄陽有孔明故宅。‘’這裡的襄陽明顯是指三國時期毀於戰火、後劉表時代的荊州牧所——東漢襄陽城。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這個襄陽城位於襄水(今渭水河)之北,硯山之南的歐廟(鄒家灣遺址);而明清建築古隆中位於硯山以北,應是明清襄陽人以位於硯山以北、由北津壘城擴建而成的今襄陽古城為參照物,刻舟求劍選址建造而成,與真實的諸葛亮故居南轅北轍,與諸葛亮躬耕地(南陽)更無任何瓜葛。





望峰鳶

還不如說襄陽人認為。襄陽的記載從習鑿齒開始敘述亮家或古宅,從秦帝國設置郡縣開始,南陽是由古宛設南陽郡,襄陽屬南郡,隔漢水是兩個地區,劉表到襄陽後把荊州設在襄陽,荊州管南陽郡和南郡等九個郡,諸葛亮叔父在劉表手下做事,諸葛亮從山東老家來荊州也就是襄陽投奔叔父,當時襄陽是荊州首府,諸葛亮叔父死了後,自己沒了依靠帶弟弟才去南陽躬耕的,襄陽的記載是家和古宅,非拿古宅混淆躬耕地,躬耕地的記載只有諸葛亮的出師表敘述的,襄陽從習鑿齒開始為諸葛亮把兩個地區隔山隔水往一起拽,到現在襄陽改襄樊又改襄陽,改古隆中,改臥龍鎮,把南陽解釋到襄陽,開了全國性玩笑把南陽盆地搬到襄陽,從古至今襄陽人都知道自己是襄陽,唯獨諸葛亮不知,敘述躬耕南陽。


wgq1212

很正常,名人嗎,在自己地盤臉上有光。如果諸葛亮是秦檜,相信兩地不會為此傷和氣的。據記載:襄陽,南陽皆為楚地,區域劃分,兩地為一處,後分開。如:兩兒子爭老爸,都說是自己親爹,其不知老爸有兩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