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花園國家”的都市農業

新加坡:“花園國家”的都市農業

作為既是一座城市,也是一個國家的新加坡,可謂寸土寸金。在僅有的700多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耕地面積極其有限,農業用地只佔其國土面積的1.18%,所需食品的90%均需從全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儘管如此,其都市現代高科技農業水平在世界上仍處於領先地位,都市農業在保障食物供應特別是蔬菜供應、改善城市生態、提供觀光旅遊等方面功不可沒。

“花園城市”裡的都市農業

隨著全球耕地不足、人口增加,對食物的要求日益提升,各國追求穩定的食物供給,都市農業因此有望成為未來的重點。

在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萊佛士購物中心的屋頂上,有一片菜園,身在其中,聞著泥土的芬芳,看著各種蔬菜沐浴陽光蓬勃生長,有如置身於世外桃源之感。然而,放眼望去,它與周遭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形成鮮明的對比,無疑是喧囂城市中的一方淨土。

這片菜園便是“食用花園”。種植蔬果,是社會企業與購物商場聯手的傑作,既綠化環境又能收穫蔬菜,保證市民每天的餐桌供應。它是新加坡都市農業的一個縮影。

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美名由來已久,但近年來,隨著都市農業在一些國家興起,新加坡政府也積極鼓勵在本國內發展城市農業,種植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如今,在這個袖珍國家,隨處可見片片菜園,儘管面積不大,卻都生機勃勃。都市農業的概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美國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它存在於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是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

新加坡:“花園國家”的都市農業

新加坡人根據土地面積小的特點和美化城市的需要,多種植蔬菜、果樹、花卉等經濟作物,主要產品為葉菜類和觀賞植物,如蘭花與水生植物。同時,養殖業也非常發達,如海洋魚類與水產貝殼類產品、淡水魚及觀賞魚類等,全世界所有的水族館裡都可見到新加坡的熱帶魚,其在全球的觀賞與出口市場上佔有支配性的份額。

據瞭解,“食用花園”還推出了名為“農民”的新運動,向國民來推廣種植知識,鼓勵人們在居所親自種植蔬果——可以利用陽臺、屋頂、洋房或公寓房前屋後的一小塊空地,種植時令蔬果,只要自己願意,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業餘時間轉變身份,成為快樂的“都市農夫”。

培養小“農夫”,也是新加坡都市農業的一部分。一些農園與學校合作,讓學生親近所居住的這片土地,親近泥土與大自然,接觸種植、切身體驗種植食物的樂趣;讓孩子從小了解農業、培養他們對種植的興趣和勞動習慣。同時,也有助於孩子們瞭解農夫的辛苦,珍惜食物,少浪費。

高科技農場不依賴天氣

新加坡的“都市農場”,不同於歐美的現代化、機械化大型家庭農場,而是小而精的現代化農業科技園。新加坡現有6個農業科技園,總面積1465公頃,佔國土面積的2.3%。包括動物學家、微生物專家、遺傳專家、昆蟲專家、農業專家和蠶桑學家在內的大量科技專業人員參與其組建和管理。

農業科技園主要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以追求高科技和高產值為目標,其基本建設由國家投資,通過招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經營,租期為10年。每個園內都包含幾個不同的“主題農場”,如養雞場、用於專門種植各種出口胡姬花的胡姬花園、飼養出口觀賞魚的漁場,以及小型牛羊養殖場、蘑菇園、豆芽農場和菜園等,每個小農場平均佔地2000平方米左右。這些農場聘請國內外農業技術專家,傳授、應用世界上最新農業科技及相關產品,並向全世界各地區,特別是熱帶地區推廣尖端農業科技成果,提供農業技術諮詢服務,推動高新技術農業的發展。松下生產科技亞太(PanasonicFactorySolutionsAsiaPacific,簡稱PFSAP)室內農場建於2014年,是新加坡最早興建的室內菜園之一,佔地1154平方米。與傳統的戶外農場、溫室菜園不同,它採用可同時控制溫度、溼度、光照時間等生長因素的LED燈來控制栽培環境、培植蔬菜,完全不依賴陽光,不受制於天氣,比傳統農場縮短一半的種植時間;同時,也無須添加農藥除蟲除草。可以說,室內菜園充分優化了作物的成長率,保證了優質蔬菜的穩定供應。

新加坡:“花園國家”的都市農業

新加坡的高科技室內農場均使用包括自動化、工廠化在內的新技術,以取得比常規農業系統更高的產量。

如今,新加坡政府資助創建的這些高科技農業園區,已經形成完整的都市農業體系,在提高本國內食物自給程度及農產品出口方面功不可沒。比如PFSAP室內菜園,宛若一座蔬菜工廠,每年的產量達81噸;其著名的熱帶花卉——胡姬花(蘭花)、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代蘭、觀賞熱帶魚等,年出口值達6000萬~7000萬美元;而成春農場通過電腦操作控制雞舍,既節省人力,又提高了對土地的利用和產量,還能解決農場釋放異味、雞糞汙染環境等問題,不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目前該農場的雞蛋供應量佔本地雞蛋市場的10%。目前,新加坡從幾個方面著手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在無菌雞蛋產業方面,計劃在10年內使雞蛋自給率從目前的30%提高到80%。在鮮蔬方面,積極引進農業新技術,發展蔬菜水根栽培,水培蔬菜既不用打農藥、沒有汙染,又可以多次種植,每年可生產蔬菜10多季;同時,將食用菌生產工廠化。如萬年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採用空調調節溫差,大批量生產香菇,常年供應市場;而在養殖方面,新加坡逐漸成為東南亞地區熱帶海洋養殖業的技術研發中心,培育了廣受歡迎的海洋旗魚新品種,開發孵卵技術以及海洋中的深海網箱漁業體系,以生產充足的魚類滿足新加坡40%的鮮魚消費需求。

對於新加坡的都市農業,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尤金・譚表示:“我們不是想要取得質的飛躍,例如雞蛋完全自給自足,但我們可以在農業技術領域處於領軍地位。”

  空間創新:垂直種植

由於土地奇缺,新加坡的都市農業正逐步向高空伸展,其垂直農業在全球享有盛譽。它是對一片土地採取立體化運用的方式,將這片土地的利用面積,以倍數增加,大大提高對土地的利用率,是一種新型種植方式,其出現在於解決資源短缺和充分利用空間。垂直農業包括室內或室外種植,或是各種動物的養殖。其種植方法有土培、基質培、水培、霧培和魚菜共生。

室內種植必須利用人造光,室外種植的因為疊得很高,也通常會選擇利用人造補光。位於新加坡林厝港、佔地3.65公頃的天鮮農場是新加坡率先使用垂直技術種植蔬菜的農場,2012年10月建成時只有120座9米高的蔬菜塔——A字形鋁架,鋁架外形如梯子,蔬菜就種在“梯階”上。農場採用透明有機玻璃屋頂,蔬菜塔上每一排架子可用泥土種植不同的蔬菜,養分來自塔下方的水槽。每層架子不斷旋轉,以使所有蔬菜在生長過程中有機會轉到架子頂部,充分享受陽光的滋養,溫度較高;架子轉到下面時,則溫度下降,溫差能讓蔬果更鮮甜。如今,這樣的蔬菜塔已有1100臺,投入種植葉菜的有600臺,主要種植奶白菜、小白菜、菜心和芥藍,以及適量的紫菜心和莧菜等,每天平均產量1噸,如果市場需求量大,有時可達到1.6噸;而當鋁架增至預計的1600臺時,平均每天的葉菜產量可達到三四噸。

跟傳統土地耕種法比較,天鮮農場垂直種植的生產率是平地的10倍以上,而且能確保蔬果全年有收成,種植過程也能節省水和能源的消耗。他們也正在開發適合家庭採用、實現自家種菜的“迷你型”垂直種菜系統,那是垂直農場的“縮影”,可裝置在陽臺或窗口外面。熱帶地區生態設計(EcologicalDesignintheTropics,簡稱EDITT)大廈也是新加坡垂直農業的代表,大廈高26層,使用大量可再生材料建成。大廈覆蓋了大量的太陽能電池板,令這棟大廈至少40%的用電量來自太陽能;此外還安裝了風力渦輪發電系統和雨水循環系統,大大降低能源成本。

每層樓幾乎都是一個大型的溫室,外立面一半的區域種植當地有機植物,大部分採用無土溶液栽培方式來種植。EDITT溫室內的光源則全部採用LED燈來解決,它耗電量低、用電安全,可以被安裝得較為密集,而它的最大好處是,發出的光更接近自然光,宜於作物生長。有了充足光線的保證,種植者可以在現有的空間內實現作物栽培的最大化,空間利用率進一步提升。

另外,一些農場嘗試引進國外新的堆肥機器,加快堆肥速度,減少人工需求,幫農場騰出更多空間,進一步提高產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