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經濟圈一呼百應,中部地區為什麼不攜手共創城市經濟圈?

落因檳紛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中國目前一共是18個經濟圈,最為大家所知,也是最成熟的有三個,分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京津冀是政治中心,國家首都,重在人文政治,經濟以北京為首,周邊發展並不是很好。珠三角城市範圍不大,現在有周邊的大灣區和粵港澳的相互扶持,它在國家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比重也越來越大,前途不可限量。


長三角城市經濟圈,可以說是中國最為成數和發達的城市經濟圈了,也是唯一的世界級成熟群,排名全國第六,可以說很厲害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圈面積雖大,面積達到21.27萬平方公里,佔到全國的2.2%,但是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均衡,江浙滬三大城市,都是江南重鎮,人口1.51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1%,經濟總量達到13.53萬億元,佔到全國的20%。城市化進程迅速且均衡,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高,而且始終充滿活力,走在時代前沿。當然,能發展成今天這樣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歷史進程中,兩省一市關係密切,交往頻繁,相互扶持,城市底蘊很不錯,綜合發展。


再來看中部地區,在歷史的進程中交流不多,連接不緊密,自古至今,交通都不如長三角地區發達,還有待改善。所以總體而言,相對比較落後,經濟社會發展層次都不夠。雖說武漢獨大,但是發展不均衡,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輻射能力還遠遠不夠,需要時間。

由於城市群的發展是長期的經濟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今的主政領導有江浙滬的主政經驗,所以長三角地區不僅有國家層面的支持,更有本身的經濟發展基礎,未來發展都會很不錯。


當然,儘管中部地區目前還沒有非常成熟和均衡,但是隻要攜手相互扶持,加上基礎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也是前途不可限量。


孟祥遠

並不是中部不攜手共創城市群,而是中部幾座省會有心無力。其實在十年前中部就已經規劃所謂“中四角”發展戰略,後來因為安徽的退出變成“中三角”,再到現在也就不了了之。

另外縱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這三者能夠保持高速發展都是因為有核心城市引導。例如長三角以上海為發展核心,南京、杭州、合肥為輔助;珠三角則是以廣州、深圳為主導,珠中江城市群以及周邊地區為輔助;至於京津冀更是以首都為發展核心,天津以及雄安新區為輔助。由此可見三大城市群能攀上今日之高峰並不是偶然。



反觀中部六省,實際上只有湖北、湖南、江西曾經提出過中部協同發展戰略。而安徽則是熱衷加入長三角經濟圈,河南也忙著自家中原城市群規劃。至於山西就更不用多說,其省會太原這幾年來還是處於原地不動的發展狀態,早就被其它省會接連超越。

所以說現在中部六省還處於各自為政狀態,而要想把中部各省“散兵遊勇”城市集中起來,就必須得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或許這個中心城市在百年前武漢還當之無愧,畢竟有名氣也有實力。但到如今時過境遷武漢綜合實力也是遠不如從前,雖說各項指標還是名列前茅,但對其它城市並沒有壓倒性優勢。

其實就我個人來說是非常看好中部地區城市的未來發展。首先中部交通有著“承上啟下、連接東西”的作用,這樣一來國家規劃的大多數連接國內東西南北方向城市的高鐵線路,基本上都要在此交匯,這樣一來就能給中部各省市帶來無限的發展機遇。


此外中部地區還有可以依託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出屬於自家的城市群經濟圈。那如果這樣看來武漢位於長江沿岸,將來是有希望成為中部六省核心戰略發展城市。只不過現在武漢能力還有稍許欠缺,期待未來武漢能夠帶領中部六省攀上新的高峰。

最後總結:目前中部各省還處於各掃門前雪的發展狀態。未來中部各省發展如不能建立在坦誠互信的前提下,那麼中部一體化發展戰略最終還是會名存實亡。在這裡我也希望中部六省能夠加大一體化協同發展,不管是以武漢、長沙、南昌為首的“中三角”發展戰略還是以鄭州為首的“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只要有省會城市能率先突出重圍帶領中部六省協同發展,那麼中部經濟圈勢必就會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第四極”。


武漢斑馬繪

長三角地區能夠把三省一直轄市捆綁在一起,並形成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城市群確實不容易,這跟長三角地區有一座集政治、經濟、金融、地理位置於一身的上海的作用分不開的,至於長三角一呼百應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可跟中部地區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相比,還是不在一個平臺上。

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中部地區又如何才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群?

首先,中游地區要形成一個經濟規模上的超級城市。


在長三角地區上海一城獨大,上海是一座集經濟、金融、規模、服務、高校、環境於一身的全球性超級城市。而在長江中游地區武漢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論體量,還是GDP總量、經濟規模等都無法超出長沙等城市太多。甚至,在很多方面還是旗鼓相當、不相上下。沒有絕對的規模優勢,就沒有至高的話語權。

其次,城市政治地位的優勢性

上海還是長三角地區獨一無二的直轄市,從城市政治地區上統領著長三角地區。

而在城市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漢、長沙、南昌,甚至也可以劃入中游地區安徽的合肥等都是省會城市。在城市政治地位上沒有絕對的優勢,在地位上應該是相互平等的。

還有,在城市輻射中也具有差異性。

上海可以不受杭州、南京的干擾,輻射浙江境內的嘉興地區,以及江蘇境內的蘇州、南通等地。形成了跨省之間的相互協作,並因此以上海為龍頭的巨型城市規模效應。

可長江中游地區不僅現在還是未來,都不可能形成跨省的巨型城市輻射地。這種打破省級區域鐵桶般格局在中游地區很難形成。

最後一點,城市群之間的交通樞紐網問題

在長三角地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構成了南京、杭州、寧波等大城市間的一小時交通網。並在城市圈內擁有諸多的中小型城市。形成相互協調、相互分工、資源共享的網絡體系。

但在長江中游地區核心城市之間距離相對較遠,相互之間的便捷性也不足。大城市之間也缺少密集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分工、資源共享上嚴重不足,同質競爭現象嚴重無法形成共贏機制。

長江中游城市群之間很難形成有效的共贏機制,相互之間競爭性也決定了未來不太可能有一呼百應的環境。先從做強做大核心城市開始吧!


鞅論財經

中部崛起就是個笑話。中部六省分開來說,

山西,金窩銀窩不離窮窩,窮不思變,只有幾座不長樹的大山在崛起。

河南,搞箇中原城市群,可鄭州基礎太差,無實力,省內都不服,西邊加入西安群,北部遠走京津冀,東邊投靠長三角,南部親近武漢圈,鄭州也就帶周邊小兄弟玩玩。

安徽,定位長三角,撿長三角扔出來的骨頭,為長三角提供勞動力,做長三角的郊區。兩邊的政策都要,自己都會亂套。好在鄭州合肥現在還有個相爺關照。

湖南,向南看,覺得自己也是沿海。沒有沿海的命,卻拿著沿海的秤,眼裡只有廣州深圳,可惜廣東的重點轉移到大灣區,長沙連殘湯也難得喝到。本來把岳陽發展好,這樣長沙通過岳陽與武漢深度連接,一起強大,但湖南搞長株潭,岳陽被宜昌甩開了。

湖北,對中部崛起最積極,但號召力有限,只好搞一主兩副,重點發展宜昌襄陽,逐步壯大武漢城市圈,爭取1+8儘快同城化,城際鐵路通了四條,地鐵到了鄂州,但劉志軍一倒,許多設想不能實施了。至於江西,可以忽略了。

總之,中部崛起只是個口號,除非國家層面干預協調。否則崛起個毛!


無語石1

振興中部是加快地區社會經濟梯級開發的一大途徑,為深入貫徹東、中部產業承接轉移提供有力基礎,建設“中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重大契機,加快推進中部雄起!
鄂、贛、湘三省攜手共創城市群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最直接的方式。

三省從古至今關係都非常密切,江西老表見證著本為親兄弟的兩湖,再度聚首共建未來美好明天。


民間查訪專員

中三省鄂、贛、湘需要有一個城市給他們串起來,要不永遠發連不起來,只會停在紙面和口號上,這個城市我看好九江,到三省省會都不過100來公里,中間鄉鎮地平而城鎮化高,把九江設成直轄市,國家扶植一些產業,這樣,中國又一個大的發展點找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