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優先級的時間維度問題

關於優先級的時間維度問題

我很理解這些朋友的心理。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這樣,不過結果是,為了緩解“沒有完成既定事務”產生的負面情緒,我選擇了讓事務列表更精簡(其實就是不幹了)。

現實中我們也會發現,有些人即便嚴格按照各種自我管理的流程行動,也會有無法達成目標的時候,同時還把自己搞得很累。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一個很簡單的客觀事實:計劃不如變化快

之前的一些文章中我們討論過如何應對變化的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在時間管理中,在項目管理知識體系中,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敲黑板)。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設定緩衝、關鍵鏈等方法來解決,但在實際應用中,這些方法常常失效。這是因為,變化的速度和劇烈程度往往超出了我們最初的預期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 崔健(최건)

回到個人管理領域,這個問題更為凸顯,因為我們沒辦法像在工作中那樣通過風險管理或溝通管理來解決問題,

我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適應變化,修改計劃。假如我們仍然固執的強迫自己要完成計劃表上那些事,無異於……嗯,怎麼說呢?走上了邪路!嗯嗯,就是這樣。

總之,忽視變化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們需要時不時對目標和計劃進行回顧和修正。這些道理我們一直在重複,這裡就不多說了。在修正計劃的時候,有時會有個取捨的問題,這就涉及到了咱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就是優先級。

關於事務優先級的設定,之前的文章《先學什麼?後學什麼?》裡介紹過幾個方法,想要了解的朋友回頭可以看看。

我們都知道給目標或事務加一個deadline,也就是說,在考慮目標或事務的時候,我們考慮到了“時間”這個維度的因素,但在優先級方面,卻似乎從來沒在意過。這是因為我們通常會默認優先級是和某個目標或事務綁定的,它的存在週期就是這個目標或事務的存在週期,且在這個週期內不會變化。

然而崔健告訴我們這個世界變化很快。

先舉個極端的例子會比較容易理解。假設我最近3年的目標是當上CEO,提高工作能力是最高優先級的事情,不幸的是,我突然不知怎麼回事就得了腦殘,這下未來的目標就泡湯了(或許更順利?),所以我只能放棄原來的計劃轉而去治病。你看,在現實發生變化的時候,事務的優先級也變化了。

或者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優先級的本質是“某件事相對另一件事而言的重要程度”,這裡的重點是“相對”,很多時候,我們會下意識認為優先級在確定的那一刻就變成了“絕對”的。這時候如果利用週期的變化來重新審視,就會發現“相對性”意味著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或許你會覺得上面的例子太腦殘了,沒有實際意義。那麼來看一個活生生的“艱難的抉擇”。

假設在你未來3年的計劃表是這樣的:

事務 優先級

鍛鍊身體 高

準備考試 中

其它事務 低

一開始,你樂樂呵呵按步就班的執行著計劃,但是越是臨近考試你心裡越慌,你開始覺得自己考不上,開始衡量多複習一年的得失,開始考慮考研二戰的精神壓力和時間成本……有一天,你終於決定把計劃表縮短一些(實際上也縮短了優先級的週期)看看情況,你突然發現,事務的優先級有了變化,短期內造成最大困擾的那件事成為了最應該被優先解決掉的問題。

也就是這次經歷,讓我開始考慮優先級的期限問題。我想,為什麼我們不單獨把優先級這個屬性作為一個單獨的維度拎出來,作為計劃的補充和參考、在關鍵時刻給我們警醒呢?

關於優先級的時間維度問題

所以結論是:優先級可以進行臨時調整,甚至在面臨重大變化時擠掉其它事務。

當然,在做出這樣的決定前,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首先是事先要做好評估,認真考慮這樣做的風險和收益,而這種考慮,必須是基於長期目標的,這樣才不會造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或者到處救火的窘境。其次是如果發現這種調整或者考慮調整的狀況常常出現,那麼顯然是當初制定的目標和計劃出了些問題,我們應該重新梳理一下現狀,必要時對目標和計劃進行修正。

最後,還是老一套,方法論只是指導思想和參考,一切都應該按照實際情況來選擇。掌握思維模式和具體的方法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