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明沒有被建州虜所滅,而是聽李定國的話跑到東南亞繼續建國抗清,假設這個國家到現在依然存在,國人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與態度面對這個國家呢?

上海水果同城配送

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句子長照樣掩蓋不了提問者令人捉急的智商。

清朝,權且叫建州虜,消滅的是南明政權,這和大明是兩碼事!

好了,繼續說南明流亡的事。事實上從清朝對南明的窮追不捨可以看出,清朝是不允許南明在東南亞長期抗戰的,從緬甸抓住永曆帝回來用弓弦勒死就是明證。

因為東南亞地區,大部分是中華文明的屬國,長期以來收到中原王朝的威脅,不敢過分造次,所以一般情況下也不敢給前朝的南明留下太多生存空間。

不過既然有這種假設了,我們就假設一下!如果南明沒有亡國而是流亡東南亞,那麼這個政權和統治全國的清朝,到底誰才是逆賊,誰才是正統呢?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前朝出逃中原之外建立國家的案例。比如商朝大臣箕子在商朝滅亡後東逃到朝鮮半島建立箕子朝鮮;比如遼朝滅亡後大將耶律大石萬里西征在中亞建立西遼。

箕子朝鮮去日已遠,我們就以西遼為例進行分析。

1120年,完顏阿骨打佔領遼國都城上京,天祚帝出逃雲中,並在1125年被金軍俘虜,遼國作為中原王朝的時代宣告結束。隨後,駐守南京的大將耶律大石率領200人,從雲中出走,一路西行,借道回鶻,並逐漸收羅歸附者,最終組成萬餘人的軍隊最終在新疆極其以西地區站穩腳跟。

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建元“延慶”,西遼王朝正式建立。

西遼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中國的王朝之一,元朝在修編《遼史》時,將西遼算作遼朝的延續。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南明在東南亞建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勢必要和中原王朝保持藩屬關係,類似於朝鮮。而到了近代藩屬國崩潰,這些人會脫離清朝的藩屬體系,走向獨立。今天這個前明後裔建立的國家會和我們保持平等的關係。

因為從中原脫離,進入東南亞地區,勢必要和當地的民族發生融合,受到當地本土民族的影響,西遼就是這樣。

而一旦和當地融合,勢必會和中原王朝越走越遠,這樣的情況下,這個政權最終也會被視為中華文明圈外的文明。

中華文明在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加入新的民族,在融合的同時,也在不斷有民族脫離中華文明的序列。

在和中華文明越走越遠的路上,如果這個民族按部就班,和我國不發生衝突,那麼它會成為緬甸、老撾這樣的角色。而如果它不斷強調自己的正統性,從而否定當下政權的合法性,那他的地位就如同今日的臺島一樣。

所以,國人如何看待這個政權,完全取決於這個政權給自己的定位。如果認定要確定自己的正統地位,那這個政權就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內政問題。如果這個政權選擇放手,那麼它將成為中華文明之外的角色。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今天上網看了高曉松的一個節目,類似於演講,他對著鏡頭講一些事情。這一系列節目的名稱就叫做《南明悲歌》,南明這段歷史是我最近比較感興趣的一段歷史,看了那麼一點書,所以也明白一些那段歷史。當然要我講,我肯定沒那水平。以前總覺得高曉松只會搞搞音樂什麼的,而且搞音樂的人其實大多數算不上太有文化的人,但是高曉松不一樣,我覺得他是個能文能武的人,講起那段歷史來,有獨到的見地。
我們把南明的滅亡稱之為亡天下,曾經看過梅毅寫的一本書,名字就叫《亡天下》,也是寫南明的歷史。為什麼把南明滅亡稱之為亡天下呢 ?因為南明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經過了無數次的朝代更迭,所以老百姓對於一個朝代的滅亡並不是太在意,老百姓在意的是自己的小日子能不能照舊過下去。可是明朝亡不一樣。明朝是漢人政權亡於少數民族,這性質不一樣了,漢人之間的鬥爭,老百姓不管,因為不管誰勝誰負,跟他們關係不大,無非是換一個人當皇帝而已。可是滿清入主中原,那些飽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古人可就不這麼想了,那就等於異族異類統治中國,這就是當年日本人侵華的時候,為什麼全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原因。


在當時漢人眼裡,漢人的江山只能由漢人來傳承,如果異族統治中國,那就代表漢人的天下滅亡了。而且滿清推行剃髮易服,就是中國大地上的所有漢人都要剃頭,剃成滿人那樣子,而且穿著上要像滿清一樣。
這在當時漢人眼裡是無法接受的,今天的人覺得剃髮那都不是事,可是在當時剃髮就等同於給一個男人閹割。儒家思想上說的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簡單點說如果自己剪掉自己頭髮那就是對父母及祖宗的不孝。古代看到很多情況,比如曹操當年行軍的時候就發佈命令,行軍當中如果士兵糟蹋莊稼那就要處死,後來曹操自己的馬受驚踐踏莊稼,曹操拔出寶劍就要自刎,當然這有作秀的嫌疑。他被部下拉住,然後他就割掉自己的一撮頭髮,別小看這一撮頭髮,在當時這個意義可深刻。因為這就代表是曹操以頭髮代替自己的頭顱,所以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所有將士。
所以為什麼滿清推行剃髮令之後,當年幾乎平定的江南,再次動盪起來,這一舉動就好比往沸騰的油鍋裡倒入了一瓢水。頓時就炸開鍋了 ,江南各省紛紛舉起義旗,江西、廣東、陝西和太原也有部分投降滿清的將領反正,重歸大明......還有很多比如當年和南明站在地裡面的農民軍,也紛紛加入南明政府,在這個情況寫,他們團結一致,一致對外。當時情況的確很有利,可是由於沒有很好地配合與協調,造成了,這次小高峰就如同曇花一現一般,開得很美麗,凋零的也很迅速。

今天不說那些地方百姓和將領反正後的故事,那些故事的確很感人,但是要說的話,可能一時半會說不完。我要說的是明亡後國外的一些感人的事情,這也是我今天從《南明悲歌》裡面看到的。很多人說明朝其實可以不滅亡,這個的確是,他有太多次機會可以東山再起,可是也許是當年明月說的那樣,明朝真的是氣數已盡。機會如雨點般打向南明,可南明卻一一躲過。南明其實要人才有人才,要軍事實力有軍事實力,更為重要的是南明還有幾十萬海軍,當年滿清還是隻有陸軍。可是資源沒有很好的利用,結果被滿清各個擊破。最後導致滅亡。
南明滅亡後其實也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說的是海外發生的。自古朝鮮和越南等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在古代如果你到朝鮮和越南去,那都幾乎沒出國,因為他們用的漢字,建築、服裝、制度、禮儀......都是和中原一樣的。正因為他們的受漢文化的影響深刻,所以他們打心眼裡是瞧不上滿清的,及時滿清統一了中國,他們依然把滿清當成蠻夷來看待。在早期明朝和滿清戰爭的時候,朝鮮為了支持祖國的解放事業,他們是直接派兵參和大明一起參加戰鬥。後來惹惱了滿清,滿清直接派兵進入朝鮮,打到朝鮮首都,迫使朝鮮不得不臣服。即使這樣,朝鮮也是名義上服從,但是心裡依然不服。從明朝滅亡後,朝鮮依舊延續明朝的一切傳統,所以為什麼說要想了解明朝的歷史要去韓國的原因,這個是有道理的,因為明朝在16世紀已經在中國滅亡,但是朝鮮卻給我們延續下來了。而且朝鮮整兵秣馬,等待那天明朝王師北伐,他們好支援祖國光復。這是當時朝鮮的態度,再說說越南。越南當時很多華僑當時喊出了一個口號:“唐雖二三戶,必復舊河山。”雖然這只是一個口號,也沒付諸行動,但是這個口號依然感動了現在的人。因為必將華僑的力量實在是太弱了,一個南明政府都不能抵擋滿清,區區數萬華僑又能怎樣呢。

日本人說過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南宋在崖山戰役之後亡於蒙古,中華文化遭受了一次洗劫。不過蒙古破壞性不如滿清那麼大 ,滿清對於漢文化的破壞是很大的。當年明朝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滿清統治後變成了落後國家。而且經過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兩次浩劫,有骨氣有志氣的漢人其實都被殺光了,所以才有這句口號,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在明朝滅亡的時刻,有幾千漢人不願意被滿清統治,所以他們跑到緬甸去發展成了一個部落,也就是今天的果敢。他們不屈服,延續了漢文化,他們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獨立,所以說句玩笑話,也許果敢的那些人才是正正的中國人。果敢人的旗幟一直用明朝的旗幟,據說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廢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