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一、興登堡防線

德國興登堡防線全長近200公里,是一次大戰期間最著名的防禦工事。1916年德軍在與協約國英 、法聯軍爭奪凡爾登要塞中損失慘重,傷亡達百餘萬人。有鑑於此,新上任的德軍司令興登堡元帥決定在西線緊急構築防禦工事。興登堡防線的修築總共花費了兩年時間,內含縱橫交錯的鐵樁和鐵絲網組成的障礙,深達40英尺的地下坑道網以及龐大的彈藥儲備庫和齊全的生活設施等,使這條防線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堅固、最完備的防禦工事。有了興登堡防線,使德軍只需12個師就可防守整個西線,節約了一大筆人力資源。從軍事角度講,興登堡防線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給聯軍造成了巨大傷亡,延緩了德軍失敗之日的來臨。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紅線部分為興登堡防線

二、馬奇諾防線

凡爾登戰役的成功和一次大戰的勝利使法國看到了要塞防禦的重要性。1929年, 在法國陸軍部長馬其諾的組織領導下,開 始沿法德邊境修築防線,防止德國從正面對法國的入侵。該工程全長390公里,縱深達30多公里,全部由鋼筋凝混土構築, 前後共修了9年,至1938年才正式完工。為了這條防線法國將每年國防經費的60%投入其中,許多國防工業項目都因此被迫停滯或拖延,甚至連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也被中止。防線建成後,法軍將其大部分主力部隊部署在該地區,希望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能遏制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遺憾的是馬其諾防線只給法國人帶來了虛假的安全感。1940年5月,德軍出人意料地翻越阿登山脈西進比利時,使得馬其諾防線作用頓失,淪為擺設。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馬奇諾防線工事內部的生活設施十分齊全

這裡需要著重說一下很多人的一個誤解——“德軍從背後擊破了馬奇諾防線”,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德軍只是繞過了馬奇諾防線沒去碰它,然後馬奇諾防線就和法國政府一道舉了白旗。如果說馬奇諾防線的失誤,那就是它修的不夠長,而不夠長的原因是缺錢並不是法國人沒想到,30年代的法國正被經濟危機折磨的死去活來,如果按照馬奇諾本人原本的設想一直修下去修到比利時邊境、北海的邊上,德軍怕是被逼著也要和馬奇諾防線剛正面了。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馬奇諾防線剖面圖

三、齊格菲防線

德國見法國構築馬其諾防線,也於1936 一 1939年在亞琛至德瑞 ( 士 )邊 界的巴塞爾西部邊境地區構築了一條長達50公里的防線,其大部分地段與馬其諾防線正面對峙。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德軍在向本土潰退途中據守齊格菲防線,在將近半年的時間內給盟軍造成了重大傷亡。直到1945年3月,齊格菲防線才被盟軍徹底攻破。

與馬奇諾防線相較,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小巧精悍”,雖然防線上大部分工事的結構比較簡單,但用料絕對紮實,該防線共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奇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筋35萬噸,是馬奇諾防線的2.3倍,論堅固程度的話,遠非馬奇諾防線可比。另外,齊格菲防線與興登堡防線的命運也很相像,雖然都在戰爭後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卻註定無法挽救德國失敗的命運......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被齊格菲防線上反坦克樁困住的謝爾曼

四、斯大林防線

斯大林一早就知道德國人早晚要搞蘇聯,所以從1928年開始他就下令修築防線,這道防線貫穿整個白俄羅斯,全長1200公里,由23個龐大的築壘地域構成,其中包括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全部由鋼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做成的。只是由於該防線修築時裝甲集群作戰的思想還沒大行其道,最高統帥部並不清楚日後坦克的威力會如此之大,所以防線內僅設有少量37毫米反彈炮,76毫米火炮都是從舊坦克的炮塔上拆下來的,數量也不足以應對德國裝甲集群,所以最終只有部分地段起到了較好作用,其餘盡皆失守,並被德軍穿插包圍直抵莫斯科城下。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五、大西洋壁壘

二戰期間德軍用來防守西線的一道屏障,始建於1940年。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自1943年開始由隆美爾負責督造升級,防禦力比之1940年時有了大幅度躍升。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該防線一開始時有著不錯的表現,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但後來在盟軍的大型登陸行動——諾曼地登陸戰中一敗塗地,導致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歐洲各地多處仍保留著當年的德軍反登陸障礙物。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殘留的德軍堡壘

六、巴列夫防線


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通過先發制人的軍事進攻,僅用了六天時間便成功奪取了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計6.5萬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從而讓以色列擁有了足夠的戰略縱深,確立了以色列在戰略上的優勢,史稱“六日戰爭”。

而在奪取了埃及領土西奈半島後,以色列又於1969年7月開始動工沿蘇伊士運河東岸構築了該防禦工事,並用以軍參謀長巴列夫的名字命名。巴列夫防線全長175公里,以運河為屏障,依託運河東岸的沙堤為主要陣地,同時沿運河一線以軍還構築了31個以堅固碉堡群為主體的據點,各據點之間築有鋼筋混凝土的坦克和火炮掩體,使火力相互交叉,控制了整個運河和重要通道。在這條防線上以軍儲備了足夠幾個月使用的軍用物資。

20世紀最著名的六道軍事防線,德國獨佔其三,亞洲僅有一道

防線修好後,以色列曾預言埃軍若想要渡過蘇伊士運河至少需24小時。1973年10月6日,埃及利用以色列放鬆警惕的有利時機突然發動了贖罪日戰爭。在火力掩護下,埃及工兵部隊利用高壓水槍、推土機等裝備很快就在沙提上衝開了缺口,開闢了一條足夠部隊通過的道路。戰鬥打響不到10小時,埃及軍隊就有5個師和500輛坦克突破了巴列夫防線,兵鋒直指西奈半島。埃軍最高參謀部原本預計在強渡運河的戰役中將付出將近3萬人的傷亡,然而整場渡河戰役埃軍僅僅付出了208人陣亡、20輛坦克和5架飛機的損失,突破巴列夫防線的行動可以說是取得了巨大成功,而這次作戰也足以作為經典戰例載入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