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特別提示:本期千年蘭亭推出對原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先生作品的批評文章,歡迎大家就張海先生作品及評論家的批評意見進行討論。

我們將從中選出10位評論中肯的網友,分別免費贈送廣東省書協理事、深圳市書協副主席、隸書名家於延豐先生的作品集1本。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圖1 張 海 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1986年)

楊吉平(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海先生無疑是當代最成功的書法活動家之一,他的主要貢獻也在於此。討論張海先生的書法必須建立在這個認知基礎上。

一般的看法是張海先生四體皆工,而就其作品(圖1、圖2)來看,張海先生對隸書似乎更為用心,隸書也算是他的代表書體。從其創作成果看,這種努力不能算失敗,但也不能算成功。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圖2 張 海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2017年)

張海先生隸書的成功處在於其較為明顯的個人風格,以行入隸的筆法、以楷入隸的字法(主要是以魏碑入隸)、以簡入隸的筆趣都是其明顯的特徵。但是,這種僅僅著眼於形式的境界追求是不太高明的,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筆墨炫技而已,況且,這些技法施之於隸書是否和諧與融通?最後看來,其明顯表現便是他的隸書氣息缺乏隸書應有的高古,而更多表現出一種今人的流行氣息。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技法方面的原因,如將楷書因素運用到隸書書寫中,還有將行書筆法運用到隸書書寫中等,而更根本的原因則是個人氣質問題。張海先生的人品有口皆碑,他是一位傑出的書法組織工作者,也是一位書法界公認的好人,他將大部分時間用於書法組織活動,大概沒有時間去讀書,他的工作也一直沒有培養出他的讀書習慣,因而,他的質樸與平和維持了一生,同時,文學修養的欠缺,也伴隨他一生。張海先生書法不能高古,其根本原因在此。

這兩件隸書作品的落款行書,長處與不足也與隸書相同。其行書個性獨具,其格調則亦為古雅不足。張海先生的行書取法過低,他是學的費新我先生的左手書,後來意識到取法問題以後,一直在努力改變,卻又有些依依不捨,最終導致了現在的結果。所以,張海先生書法的境界始終被其見識所侷限,而且這種侷限似乎已經很難被打破。

周德聰(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海先生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書法組織與領導者,也是一位風格明顯、有獨創意識的書法家。

張海先生作為一個書法家,涉獵諸體,尤擅隸書與行草。他的隸書,既有漢碑的厚重沉雄,也有簡書的靈動飄逸,復有楷書的端莊整飭,更具行草的風神意趣,應當說是張海先生在精研諸體之後,將書法的多體筆法進行熔鑄與整合並以隸書之風格全面展示其繼承與創新的能力。

1986年3月創作的作品《元好問論書詩》入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展,即是雜糅多體的結晶,雖然在總體格調上是隸書,但篆書的消息不時流露,楷書的筆法輕鬆拿來,行草的筆意充盈其間,將之視為“破體”或“草隸”也是可以的。

時隔31年之後創作同樣文辭的中堂,在體格上似有不同,因其用筆收斂,結字緊湊,雖然筆法有多向雜取的意味,然終因字勢趨於方長,可視為隸楷。比較前後兩件作品,我以為前者更為瀟灑自然,後者略顯拘謹了,先前“折筆”的剛狠,變為地道“楷法”,方折圓轉,柔和多了。

張海先生的書法不是某碑某帖某家的單一風格的顯示,而是在臨池實踐與大量創作中已然形成的“個性化”特徵,是書法風格多樣化中的“這一個”,而不像“展覽體”被傳統經典所淹沒的“那一群”。

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評價書法作品以評價書法作品的優缺點為主,把所有被評論者放在同等位置,這樣才相對客觀公正,不能因為作者是主席或者不是主席就相應地拔高或者貶低。

現在用書法勢理論來分析作者這兩件作品。

首先,從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等書法創作的主觀勢因素來分析。

筆法勢方面: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作者起筆運用的筆法勢因素有裹鋒、中位露鋒、切筆、折筆、頓筆等,以裹鋒為主;行筆運用的筆法勢因素有鋪毫、絞鋒、側鋒、曲筆、提按等,以絞鋒為主;收筆運用的筆法勢因素有折筆、中位露鋒、裹鋒、頓筆,以折筆為主等。見下面6個字: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作者起筆運用的筆法勢因素有裹鋒、折筆、切筆等,以裹鋒為主;行筆運用的筆法勢因素有鋪毫、絞鋒、提按等,以絞鋒為主;收筆運用的筆法勢因素有中位露鋒、折筆、裹鋒等,以中位露鋒為主。見下面6個字: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可見,作者在起筆、行筆、收筆過程中均採用了不同的取勢方式,筆法到位、豐富。從前後兩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由於作者運用的筆法勢因素的側重不同,呈現出了不同的氣息。

字法勢方面: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比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豐富。在鬆緊字法勢因素的對比上,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比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強烈,見“平”字的比較: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章法勢方面(以第一行為例):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縱橫變化大於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

從作品的客觀因素分析: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運用的是沒有分叉的長鋒毛筆,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運用的是分叉的長鋒毛筆,形成了兩件作品在筆法方面的不同風格。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筆道的“飛白”效果是行筆過程中的偶然效果,作者熟練運用了這種毛筆,使這種“偶然”成為可駕馭的“必然”,而隸書主筆應有的“一波三折”的曲筆在這種飛白效果中只能是弧線了,這一墨跡效果是構成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風格的因素之一,見“齊”字比較: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綜合以上分析,從全國第二屆中青展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者實現了從險絕到平正的過渡。在這個過渡過程中,雖然在行筆方式上都是以絞鋒為主,但由於“毛筆”這一客觀勢因素的變化,使得筆道由實變虛,由渾實到蒼茫;結體由以橫向取法為主到以方為主;鬆緊關係對比由強烈到舒緩。特別是作者運用分叉長鋒毛筆書寫出的瀟灑自如的“飛白”作品,是作者在隸書書法風格上的創新。

在這個創新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結果: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有隸書的形態,但無隸書的代表筆法;似楷書的結構,但也無楷書的筆法。作者的這種結體處理方式和絞鋒形成的飛白筆道等筆墨效果共同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張海體書法”。

在這個創新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筆畫的收筆墨跡效果雷同。這是作者所使用毛筆的原因,分叉長鋒毛筆不能在筆法上產生豐富的變化,特別是收筆筆法,從而形成了習氣,影響了作品的美觀,見下面4個字: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不管怎樣講,張海先生作為中國書協原主席,帶頭創新,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創新的勇氣足見其作為中國書協主席的歷史擔當!

本次有獎閱讀獎品:

看看這些評論家是怎麼評說中國書協原主席張海作品的——有獎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