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特别提示:本期千年兰亭推出对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作品的批评文章,欢迎大家就张海先生作品及评论家的批评意见进行讨论。

我们将从中选出10位评论中肯的网友,分别免费赠送广东省书协理事、深圳市书协副主席、隶书名家于延丰先生的作品集1本。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图1 张 海 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1986年)

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海先生无疑是当代最成功的书法活动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也在于此。讨论张海先生的书法必须建立在这个认知基础上。

一般的看法是张海先生四体皆工,而就其作品(图1、图2)来看,张海先生对隶书似乎更为用心,隶书也算是他的代表书体。从其创作成果看,这种努力不能算失败,但也不能算成功。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图2 张 海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2017年)

张海先生隶书的成功处在于其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以行入隶的笔法、以楷入隶的字法(主要是以魏碑入隶)、以简入隶的笔趣都是其明显的特征。但是,这种仅仅着眼于形式的境界追求是不太高明的,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笔墨炫技而已,况且,这些技法施之于隶书是否和谐与融通?最后看来,其明显表现便是他的隶书气息缺乏隶书应有的高古,而更多表现出一种今人的流行气息。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技法方面的原因,如将楷书因素运用到隶书书写中,还有将行书笔法运用到隶书书写中等,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个人气质问题。张海先生的人品有口皆碑,他是一位杰出的书法组织工作者,也是一位书法界公认的好人,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书法组织活动,大概没有时间去读书,他的工作也一直没有培养出他的读书习惯,因而,他的质朴与平和维持了一生,同时,文学修养的欠缺,也伴随他一生。张海先生书法不能高古,其根本原因在此。

这两件隶书作品的落款行书,长处与不足也与隶书相同。其行书个性独具,其格调则亦为古雅不足。张海先生的行书取法过低,他是学的费新我先生的左手书,后来意识到取法问题以后,一直在努力改变,却又有些依依不舍,最终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所以,张海先生书法的境界始终被其见识所局限,而且这种局限似乎已经很难被打破。

周德聪(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海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书法组织与领导者,也是一位风格明显、有独创意识的书法家。

张海先生作为一个书法家,涉猎诸体,尤擅隶书与行草。他的隶书,既有汉碑的厚重沉雄,也有简书的灵动飘逸,复有楷书的端庄整饬,更具行草的风神意趣,应当说是张海先生在精研诸体之后,将书法的多体笔法进行熔铸与整合并以隶书之风格全面展示其继承与创新的能力。

1986年3月创作的作品《元好问论书诗》入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展,即是杂糅多体的结晶,虽然在总体格调上是隶书,但篆书的消息不时流露,楷书的笔法轻松拿来,行草的笔意充盈其间,将之视为“破体”或“草隶”也是可以的。

时隔31年之后创作同样文辞的中堂,在体格上似有不同,因其用笔收敛,结字紧凑,虽然笔法有多向杂取的意味,然终因字势趋于方长,可视为隶楷。比较前后两件作品,我以为前者更为潇洒自然,后者略显拘谨了,先前“折笔”的刚狠,变为地道“楷法”,方折圆转,柔和多了。

张海先生的书法不是某碑某帖某家的单一风格的显示,而是在临池实践与大量创作中已然形成的“个性化”特征,是书法风格多样化中的“这一个”,而不像“展览体”被传统经典所淹没的“那一群”。

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评价书法作品以评价书法作品的优缺点为主,把所有被评论者放在同等位置,这样才相对客观公正,不能因为作者是主席或者不是主席就相应地拔高或者贬低。

现在用书法势理论来分析作者这两件作品。

首先,从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等书法创作的主观势因素来分析。

笔法势方面: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中,作者起笔运用的笔法势因素有裹锋、中位露锋、切笔、折笔、顿笔等,以裹锋为主;行笔运用的笔法势因素有铺毫、绞锋、侧锋、曲笔、提按等,以绞锋为主;收笔运用的笔法势因素有折笔、中位露锋、裹锋、顿笔,以折笔为主等。见下面6个字: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在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作者起笔运用的笔法势因素有裹锋、折笔、切笔等,以裹锋为主;行笔运用的笔法势因素有铺毫、绞锋、提按等,以绞锋为主;收笔运用的笔法势因素有中位露锋、折笔、裹锋等,以中位露锋为主。见下面6个字: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可见,作者在起笔、行笔、收笔过程中均采用了不同的取势方式,笔法到位、丰富。从前后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由于作者运用的笔法势因素的侧重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气息。

字法势方面: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比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丰富。在松紧字法势因素的对比上,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比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强烈,见“平”字的比较: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章法势方面(以第一行为例):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纵横变化大于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

从作品的客观因素分析: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运用的是没有分叉的长锋毛笔,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运用的是分叉的长锋毛笔,形成了两件作品在笔法方面的不同风格。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笔道的“飞白”效果是行笔过程中的偶然效果,作者熟练运用了这种毛笔,使这种“偶然”成为可驾驭的“必然”,而隶书主笔应有的“一波三折”的曲笔在这种飞白效果中只能是弧线了,这一墨迹效果是构成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风格的因素之一,见“齐”字比较: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综合以上分析,从全国第二届中青展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者实现了从险绝到平正的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虽然在行笔方式上都是以绞锋为主,但由于“毛笔”这一客观势因素的变化,使得笔道由实变虚,由浑实到苍茫;结体由以横向取法为主到以方为主;松紧关系对比由强烈到舒缓。特别是作者运用分叉长锋毛笔书写出的潇洒自如的“飞白”作品,是作者在隶书书法风格上的创新。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有隶书的形态,但无隶书的代表笔法;似楷书的结构,但也无楷书的笔法。作者的这种结体处理方式和绞锋形成的飞白笔道等笔墨效果共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张海体书法”。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笔画的收笔墨迹效果雷同。这是作者所使用毛笔的原因,分叉长锋毛笔不能在笔法上产生丰富的变化,特别是收笔笔法,从而形成了习气,影响了作品的美观,见下面4个字: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不管怎样讲,张海先生作为中国书协原主席,带头创新,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创新的勇气足见其作为中国书协主席的历史担当!

本次有奖阅读奖品:

看看这些评论家是怎么评说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作品的——有奖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