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之使命淮陽│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家裡蓋起“小洋樓”

▶在今年的淮陽“二月會”上,羲皇廣場有這麼一批特殊的攤點,攤位不掏錢商品免費鋪,一個月的廟會30位攤主收入少的五六千、多的一萬多!到底是啥生意竟然“不扎本”?原來,這是今年淮陽縣“扶貧 旅遊”的一個新舉措,政府部門免費為30名貧困戶量身打造的“旅遊扶貧攤位”。

▶近年來,淮陽縣主動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以文化旅遊帶動二、三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旅遊 扶貧”帶動貧困人口致富脫貧的希望之路。

縣之使命淮陽│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家裡蓋起“小洋樓”

(廟會上售賣的特色旅遊紀念品)

“不扎本”的旅遊扶貧攤位 讓貧困戶月入過萬

“今年二月會還沒開始,俺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冰就帶我去參加縣裡舉行的‘旅遊扶貧攤位經營者崗前培訓會’,不僅為我們免費培訓經營技巧,還找來商家一對一對接,免費為我們鋪貨,售後再付貨款,讓俺‘不扎本’掙了8000多!”家住五穀臺村的趙運成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提起“旅遊扶貧攤位”政策連聲叫好。

大朱村貧困戶、旅遊扶貧攤位經營者董修靈說:“廟會期間,政府統一為我們搭建經營攤位,統一製作展櫃、統一裝飾門面、統一穿著圍裙,經營淮陽旅遊特色商品。好的時候像初一、十五,一天能賣4000多塊,賴的時候也能進賬千把塊。一個月下來,一個人就掙萬把塊錢。”

淮陽縣有6個貧困村,因為有旅遊景點和鄉村旅遊資源,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級重點旅遊扶貧村。今年,淮陽縣藉助為期一個月的傳統廟會,讓貧困戶進行旅遊商品經營,通過一個月的經營,讓貧困戶既增加了收入,又學到了經營方法。據不完全統計,一個月來,扶貧攤位累計實現銷售總收入704352元,盈利196156元,其中收入最高的達12000多元,收入最低的也有4000多元。

“我們要把厚重的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可體驗的文化旅遊商品,叫響‘羲皇故都、水城淮陽’的城市品牌,為群眾脫貧致富、縣域經濟發展增添內生動力。”縣長王毅信心滿滿地說。

旅遊產業帶動 貧困戶家裡也蓋起了“小洋樓”

“二月二,龍抬頭,男女老少爭上游,人祖廟會賣老虎,一年一棟小洋樓。”這是一首在淮陽縣白樓鎮廣泛流傳的順口溜,現實描寫的便是位於淮陽縣環城路路邊的龐莊村。

龐莊村是淮陽有名的“布老虎”製作專業村。全村107戶人家,家家戶戶製作布老虎,廟會期間便是該村的“豐收期”。“雖然每次廟會只有一個月時間,但這一個月下來,龐莊村的人每戶收入都有五六萬元錢。”白樓鎮政府幹部耿保衛說,“布老虎製作主要集中在龐莊村,至今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目前,龐莊村已是附近出名的富裕村。”

據介紹,泥泥狗、布老虎是淮陽的傳統文化產品,現已形成了陳樓、龐莊、金莊等產業專業村,村民足不出戶,在家生產,當地銷售,年收入就高達近萬元。

“淮陽廟會文化附加產品香、燭、紙、鈔,看上去貌不驚人,但一個二月廟會,客流量近千萬人,一戶群眾就可收入8000元以上。” 淮陽縣旅遊局一工作人員說,有的還專門成立了公司,村民農閒時間在那兒打工,這樣就帶動了整個村的收入,之前的貧困戶家裡也漸漸蓋起了樓房。

縣之使命淮陽│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家裡蓋起“小洋樓”

(旅遊扶貧攤位售賣的泥泥狗)

讓越來越多的群眾端上“旅遊飯碗”

依託厚重的人文景觀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淮陽縣堅持旅遊產業佈局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聘請國內知名規劃院,完善制定了縣城部分區域性詳規、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系列規劃,逐步建成了陳楚古街、龍湖南北碼頭和東方神話遊樂園等景點,讓該區域及周邊貧困群眾端上了“旅遊飯碗”,找到了致富脫貧的門路。

位於淮陽縣龍湖風景區東北角的賈莊村,全村200多戶村民,每年趕上7月初到9月底的荷花節這個旅遊旺季,全村有近半的村民都在遊船碼頭附近售賣藕蓮蓬。“藕蓮蓬就是東湖裡種的,採摘之後紮成把,一把藕蓮蓬賣個10元左右,順帶再賣點飲料、孩子玩的水槍,一天少說也要掙個幾百塊。”賈莊村村民馬新亮說。

“縣裡在我們村規劃了眾多景點,我在遊樂園停車場上班,除了景區租金分紅,一年又多收入了近萬元。”65歲的城關鎮東關村村民李建忠笑著說。

從去年開始,除了上學的孫子孫女,李建忠全家人都在家門口的龍湖風景區從事與旅遊相關的職業,老婆在漁家樂上班,女兒、兒媳在遊船公司做管理,每年荷花節這個旅遊旺季,全家人就能收入五六萬元。

把景區打造成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

“每逢旅遊旺季,前來漁家樂吃飯的遊客一波接一波,生意火爆到要排隊等翻檯。”淮陽縣東湖風景區附近的村民老張在家開了個漁家樂,賣起了當地名吃“煎悶魚”。他感慨道:“是政府的旅遊業讓我走上致富路,現在我也響應政府號召,服務員招聘貧困家庭優先。”

淮陽正一步步把景區打造成“精準扶貧點”和脫貧致富的“龍頭企業”。目前,以景區為中心,輻射帶動發展了賓館酒店、農家樂、農家賓館等近110家,幫扶帶動一大部分貧困戶甩掉了窮帽子。農家樂是淮陽旅遊市場一大亮點,僅魚餐館一項就達60多家,近200名貧困群眾在此從業,每人月工資可高達3000元。

據瞭解,2017年,淮陽縣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超2.2億元,增加旅遊景點、生態休閒、賓館食宿、文化娛樂等公益性、服務性、經營性、生產性崗位達近3000個,直接和間接帶動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幫扶近1500戶5000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獨特的文化資源孕育了旅遊經濟,拓寬了群眾的致富路,我們要以文化旅遊產業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提升經濟競爭力,真正培育壯大成拉動縣域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發動機。”縣委書記馬明超如是說。

縣之使命淮陽│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家裡蓋起“小洋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