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後:高考不再改變命運

從6月4日起,劉鑫開始了他為期一週的年假,這一週的主題是:兒子高考。

家裡早早進入了備戰狀態,不過兒子劉夢然卻並沒有劉鑫和妻子那麼緊張。備考的間隙,劉夢然依舊會拿著手機唱唱歌,也會去公園裡玩會兒籃球,劉鑫看在眼裡,暗暗著急,卻並未出口阻止。

2018年是“00後”的成長元年。今年18歲的劉夢然就出生在2000年千禧龍年,從小頂著“千禧寶寶”的名頭長大。

與劉夢然一樣,今年6月,最早出生的一批“00後”即將迎來他們目前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高考。

根據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數據:2018年參加高考報名人數975萬人,比去年增加35萬人,是自2011年以來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年。

這些成長於新世紀,被標記為“開放、自我、獨立、自信”的“00後”,在面對父輩們曾經走向成功的“獨木橋”時,顯然已經不再是同樣的態度。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平臺

25年前,劉鑫從河北省的一個村子考到了北京的一所重點高校,從此之後,命運發生了改變,他不用像留在農村老家的兄弟姐妹們一樣,為了生活在田間地頭奔波,而是在城裡過上了令人羨慕的“朝九晚五、旱澇保收”的生活。

劉鑫很認同“高考改變命運”這句話,他的經歷也證實了這句話的正確性,但是他發現,在兒子劉夢然那裡,高考只不過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考試而已,和命運關係不大”。

劉鑫認為,學生就該有個學生的樣子,兒子這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會耽誤學習,但這些其實並沒有影響劉夢然在北京一所重點高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事實。

“人生的平臺有很多,世界的平臺有很多,能夠展示自己的平臺有很多,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經歷而已。”劉夢然這樣安慰看起來略顯焦慮的父母。

近日,新浪教育發起了關於“‘00後’的高考誰做主?”的調查。

超過半數受訪“00後”考生並不認同“高考改變命運”的說法,他們認為,高考只是一種經歷,不必上升到“改變命運”的高度。“一考定終生”在當下已經行不通了,“00後”有更多的出路和發展機會。調查數據顯示,超過25%的受訪“00後”除了參加普通高考,還嘗試通過出國、自主招生、藝考等途徑上大學。

今年5月4日發佈的QQ用戶《00後畫像報告》顯示,在“00後”對自己這代人的認知上,開放(56.1%)、獨立(43.5%)、自信(42.2%)、熱血(39.9%)等正向選項的支持率都排在前列。

這也許和劉鑫這代父母的教育分不開。

與“90後”相比,“00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超過50%的“00後”父母具有高中以上學歷,這使他們擁有更加開放的心態,對於子女的養護,寬容多過苛求。

同時,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00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他們更關心孩子的健康和全面成長,在課內學業方面的要求開始下降,相比於“90後”,“00後”的父母對孩子課內學習成績的重視度降低了近15個百分點。

在家庭關係中,“00後”擁有更加平等的話語權,能夠在長輩面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劉夢然從來不忌諱在父母面前談論對未來的規劃——自己喜歡的女生,自己近期正在做的事情,儘管這與父母的期待並不一致。劉鑫與妻子有時無法理解甚至不認同,但是依舊選擇了尊重。

劉夢然喜歡戲劇,劉鑫便去北京人藝門口排幾個小時的長隊,為劉夢然買一張《窩頭會館》的門票。當然,尊重的同時也有要求,課外的輔導班一個不能少,每個週末,劉鑫都奔波在送孩子從這個輔導班到那個輔導班的路上。

“鬆緊有度,尊重孩子的興趣”,這樣的家庭學習氛圍,讓劉夢然覺得很輕鬆,生活中並非只有學習這一件事,而命運也不一定只有高考可以改變。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00後”學習動機的認知內驅力下降,學歷期望迴歸理性;“00後”更看重“謙虛”,品德認同彰顯時代性,既認同主流價值觀,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00後”的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明顯改善,親子關係愈加親密;父母對子女的學歷期待逐步迴歸理性。

系列紀錄片《零零後》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發現,“00後”這代人最大的特點是開放、自信和國際化。

這與社會發展進程緊密相連。張同道認為,我國在新世紀加快了開放的步伐,“00後”有了和前輩完全不同的成長基礎。“2001年年底中國加入WTO,開放帶來的經濟利益惠及千萬個家庭,這些家庭開始有能力為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

“世界觀首先是觀世界。”張同道說,正因為“00後”成長在一個“開眼看世界”更方便的時代,他們才能建立起更加開放自信的世界觀。

互聯網的原住民

而這樣的世界觀,和互聯網的發展不無關係。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00後”同期出生率較“85後”下降41%(由2.2%跌至1.3%)、較“95後”下降20%(由1.6%跌至1.3%),成長階段正值中國人均GDP進入快速上升階段,進入文化產業高速繁榮的新時期,代際人均GDP與出生率正的剪刀差進一步拉大。

“00後”因此進入了成長紅利代際均值最豐厚的階段,他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資源去全面體驗真實世界與互聯網,是真正“愛覺不累”的一代。

而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使得智能手機等觸網設備更早更普及地被“00後”使用。

河北省一所重點高中的教師吳文勇,對智能手機的感情是“愛恨交加”。

之所以愛恨交加,是因為在這些學生們手裡,手機的功能除了遊戲聽歌之外,在現代化教學中也越來越重要。

以吳文勇所在的學校為例,不同於之前的閱卷方法,現在學校實行的是網上閱卷,學生們不僅能通過網絡查詢到自己的分數,也能在網上瀏覽到分數高的同學的解題方法。

“這是一種進步,既節省了老師的時間,也能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只是很難保證學生的手機只用於學習。”吳文勇說。

很多時候,在自習課上,吳文勇看見學生在低頭看手機,老遠看見是遊戲的界面,等走過去,早就切換成試卷的界面。“抓不到學生玩遊戲的證據,這也很困惱。”吳文勇說。

除了遊戲,智能手機也把大千世界展現給了學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6年發佈的《從90後到00後: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智能手機的相伴讓學生能夠及時獲取更多的信息,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壁壘逐漸消失,“00後”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世界觀,不再是簡單的接受被要求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具有更加獨立的判斷能力,這也使得“00後”在興趣選擇上愈發獨立自主。

在多元化的世界裡,很難說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吳文勇曾經和一個經常玩遊戲的學生談心,告訴他玩遊戲是不對的,這個學生反問道,“那什麼是對的?有人通過玩遊戲進了遊戲公司,成了軟件開發師啊”。

這樣的對話很多,吳文勇最大的感慨就是,“不同於之前學生的閉塞,現在的孩子信息來源太豐富了,很多事情不能以簡單的對錯來判斷。對於未來,他們也有著不同的追求”。

“00後”學生價值觀的改變,是這個有著三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最大的感觸。

“因勢利導。”採訪中,吳文勇不止一次的提到這個詞。

“教育‘80後’‘90後’的那一套,現在根本行不通。”吳文勇說,“用現在時髦一點的話來說,現在的學生和以前的學生,三觀不同了。”

為了能和學生打成一片,52歲的吳文勇下載了抖音,研究了動漫,甚至學會了幾個“00後”最愛的“火星文”,“這樣才能在和學生交流時更有貼近性”,吳文勇說。

我的專業我做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00後”,對於大學專業的選擇,和“80後”“90後”也已經大有不同。調查顯示,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00後”,他們的視野更開闊,個性更獨立,超過1/4的考生已經有了明確的學校和專業目標,61.8%準備自己決定高考志願。

吳文勇回憶,“80後”“90後”的學生對於專業沒有很多想法,“儘量是熱門專業,這其中幾乎沒有自己的興趣”。

而“00後”則完全不同,對於專業的選擇,一般是以自己的興趣為第一齣發點。

和同學們一樣,劉夢然從讀高中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理想的專業——金融學。

去年暑假開學之前,他特意到中國人民大學和對外經貿大學感受了一下氛圍,儘管父母更希望他學工科,但他不以為意,“我想做一個商人”,18歲的劉夢然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目標。

今年的高考,許多順應時代發展的專業也將落地招生。

同人工智能行業相關的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等國家力推的“新工科”備受關注。

據媒體統計,在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新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高校數量達250所,其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近60所高校都將於今年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

今年3月,教育部公佈了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新增備案本科專業2105個,其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最為熱門,共有250所高校新設該專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19所教育部直屬高校。

該專業的首次出現是在2016年。當年2月,教育部公佈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位列其中,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大學成為首批獲批成立該專業的高校。

次年,又有32所高校獲批。此次248所高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幾乎是前兩次獲批高校的8倍。

“大數據”備受高校青睞與國家大力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及該產業人才緊缺相關。國務院2015年8月曾印發《關於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明確鼓勵高校設立數據科學和數據工程相關專業,重點培養專業化數據工程師等大數據專業人才。

自主招生,另一種選擇

新浪教育調查數據顯示,半數左右受訪“00後”考生認為參加高考是為了增長經歷,而非改變命運。受訪家長選擇“增長經歷”的比例更高,佔到了70.7%。

他們這樣回答的底氣在於,社會給個人成長髮展的機會更多了。受訪考生中,超過1/4的學生不滿足於單純憑裸分上大學,而嘗試各種各樣的特殊途徑,自主招生、綜合評價、藝考是最常見的選擇。

從高二的第二學期開始,來自河北省唐山市重點中學的王偉哲就開始準備他的科技創新比賽。他的參賽作品是洗衣機的一項節水裝置。

儘管準備比賽要耽誤上課時間,但王偉哲的家長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他花費大量的時間專心準備比賽。

不負眾望,在參加省裡比賽時,王偉哲得了一等獎,隨後被推薦參加第二年6月份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一次,王偉哲獲得二等獎。

王偉哲參加的是北京理工大學自主招生中的明德計劃,該計劃的四項要求中,王偉哲符合了“高中階段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或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中獲得二等獎以上者”這一項。

今年4月30日,他在高校自主招生報名系統中查到了自己的名字,這也就意味著,在高考前,他為進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又增加了一個籌碼。

而在全國,像王偉哲這樣報考自主招生的高三學生有82萬名,相較於2017年的60萬人又增長了近37%。

之所以有這樣的增長,是因為近年來,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在改變,在2018年的高考中,加分項目被進一步減少和規範。

今年3月,教育部在部署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時強調,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一個月後,北京教育考試院發佈消息稱,從今年起,省級優秀學生、獲國家二級運動員以上稱號的考生、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者等5類高考加分項目將被取消。

因此,高校自主招生成為考生們的另一種選擇。

一般來說,學生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後,招生學校會與其簽訂招生考試合同,部分合同還包括專業選擇方面的優先權。

15年前,首批22所入選國家“211工程”的重點高校啟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額進行自主招生。通過自主招生考試之後,可以得到相應的高考降分政策,少則10分到20分,多則能低於一本線錄取。

此後,試點院校範圍不斷擴大,到2018年3月,教育部公佈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名單,已有90所。

2018年自主招生報名人數大幅增加,除了高考加分政策減少的原因,還在於不少院校簡化報考條件。此外,今年有22所高校在招生簡章中明確自招考試只有面試,不再筆試。

不出意外的話,在高考後的第二天,王偉哲將緊接著參加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並在6月22日得知自己是否能夠擠進這座獨木橋。

當然,這座獨木橋已經不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而是這批千禧年出生的“00後”展示自己的一個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