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唐僧的長眠之所——護國興教寺


興教寺也稱護國興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

其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長安區杜曲鎮少陵原畔,長安區樊川北原。興教寺由殿房、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

其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長安區杜曲鎮少陵原畔,長安區樊川北原。興教寺由殿房、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

其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長安區杜曲鎮少陵原畔,長安區樊川北原。興教寺由殿房、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

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興教寺內的興教寺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興教寺內的興教寺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興教寺內的興教寺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興教寺現由殿房、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大雄寶殿正對山門,殿內供奉明代銅佛像和緬甸贈送的白玉石刻彌勒佛像各一尊,並有彩色宗教故事畫。

興教寺現由殿房、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大雄寶殿正對山門,殿內供奉明代銅佛像和緬甸贈送的白玉石刻彌勒佛像各一尊,並有彩色宗教故事畫。

興教寺現由殿房、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大雄寶殿正對山門,殿內供奉明代銅佛像和緬甸贈送的白玉石刻彌勒佛像各一尊,並有彩色宗教故事畫。

殿後為講經堂。藏經樓在東跨院,為二層樓:一層陳列有關玄奘法師的畫像和書畫,以及周恩來、尼赫魯等領導人瞻仰玄奘法師墓地的照片。

殿後為講經堂。藏經樓在東跨院,為二層樓:一層陳列有關玄奘法師的畫像和書畫,以及周恩來、尼赫魯等領導人瞻仰玄奘法師墓地的照片。

殿後為講經堂。藏經樓在東跨院,為二層樓:一層陳列有關玄奘法師的畫像和書畫,以及周恩來、尼赫魯等領導人瞻仰玄奘法師墓地的照片。

樓上珍藏大藏經等數千冊經書及用巴利文寫的《貝葉經》殘片。西跨院又稱慈恩塔院,是為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園測和窺基遺骨安葬之地。

樓上珍藏大藏經等數千冊經書及用巴利文寫的《貝葉經》殘片。西跨院又稱慈恩塔院,是為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園測和窺基遺骨安葬之地。

樓上珍藏大藏經等數千冊經書及用巴利文寫的《貝葉經》殘片。西跨院又稱慈恩塔院,是為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園測和窺基遺骨安葬之地。

建有並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1344年,三座塔之北的慈恩殿內陳列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的石刻像等。

建有並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1344年,三座塔之北的慈恩殿內陳列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的石刻像等。

興教寺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寺院,在世界宗教界佔有重要地位,有著歷史、藝術、文化和宗教多方面的價值。

興教寺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寺院,在世界宗教界佔有重要地位,有著歷史、藝術、文化和宗教多方面的價值。

興教寺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寺院,在世界宗教界佔有重要地位,有著歷史、藝術、文化和宗教多方面的價值。

興教寺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寺院,在世界宗教界佔有重要地位,有著歷史、藝術、文化和宗教多方面的價值。

交通路線:由電視塔乘坐917路公交車,興教寺下車,或者開車至華嚴寺後繼續南行,在Y形交叉路,向左行可見興教寺路標。

交通路線:由電視塔乘坐917路公交車,興教寺下車,或者開車至華嚴寺後繼續南行,在Y形交叉路,向左行可見興教寺路標。

交通路線:由電視塔乘坐917路公交車,興教寺下車,或者開車至華嚴寺後繼續南行,在Y形交叉路,向左行可見興教寺路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