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有國務卿沒有總理?

詠歌一曲

美國實行的是三權分立的體制,三權分別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美國的行政權屬於總統,總統既是國家的元首,也是政府的首腦,這一點與其他歐美國家不太一樣,許多議會制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都是分設的,比如德國,德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是德國的政府首腦則是德國總理,而且德國的實權實際上在總理手中。

美國有國務院,不過美國的國務院並不是美國的中央政府。國務院的國務卿也不是美國的政府首腦。美國國務院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美國的外交。美國國務院的前身就是1789年成立的外交委員會。同時還包括少部分的內政職能,包括掌管國璽、接受總統辭呈等等。所以,很明顯,美國國務院不是美國政府。美國國務卿在美國的政府行政官員中地位是最高的,而且出鏡頻率也是最高的,因為美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勢力範圍,所以美國的外交在美國政府的決策體系中有很高的地位。

所以,美國不設政府首腦的原因就在於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的政體,總統既是國家的元首,又是政府的首腦,而美國在建國之初為什麼要選擇總統制呢?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北美大陸處於戰亂之中,不管是應對英國的威脅,還是進行戰後秩序的恢復,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進行,所以美國就出現了總統這樣的職位。

二戰以後,美國總統的權力進一步加強,甚至有評論稱美國總統擁有帝王般的權力,所以美國更加不太可能在行政體系裡面出現一個制衡美國總統的政府首腦。


青年史學家

一、美國由50個以州合眾而成,美利堅合眾國上的50個星象徵合眾國中的州擁有平等的權利。每州各自選舉產生二名參議員共同組成101人的美國參議院(副總統兼參議長)。眾議員按各州人口多寡由各州選舉出眾議員組成437人的美國眾議院。美國的參眾兩院是美國最高的立法機關並擁有對總統領導下的美國最高行政機關的有效監督,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的執法機構。因此美國是個三權鼎力,各州與中央政府互不隸屬,各州委託中央政府統領美國外交、國防事務的國家統一管理之外,其佘的都由各州自行管理各州自己的事務,各州有各州自己的法律治理制度。 二、美國政府的工作重心無疑是外交與國防建設事務,以及涉及國家安全與財政保障等相關職能部門,美國總統兼任美國三軍總司令,美國的國務卿是美國的外交部長,在總統領導下開展外交事務工作,這一切由美國製度設計決定,美國是小政府,大社會。政府經費不可能讓美國政府變龐大…


留研

在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兼任聯邦軍隊的總司令,可謂是大權在握。因此,美國沒有必要設置總理這一職務,因為這個位置被總統給佔了。美國是總統共和制國家,雖然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但權力中心在總統。

在美國,副總統是沒有實權的,唯一的作用就是給總統當備胎,在總統無法履行職務的時候接任總統職位。但是,國務卿卻掌握實權,而且是美國內閣中的首席部長,假如將來總統辭職了,也得向國務卿遞交辭呈。因此,美國政府的2號人物,並不是副總統,而是國務卿。國務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長,但很容易被誤解為“美國總理”。其實這只是翻譯上的問題,給人帶來了錯覺。美國國務院,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相當於美國的外交部,但國務卿也分管部分國內事務,因此美國的國務院其實是個綜合職能部門。美國國務卿之所以能夠掌握實權,也主要和美國的政治實踐有關。美國自建政之日起,聯邦政府就非常重視外交工作,這直接關乎聯邦政府的權威,同時也關乎著美國的國家利益,尤其是在19世紀後,美國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這為美國的崛起創造了機遇。

在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美國勢力的不斷擴張,聯邦政府工作重心逐漸由對內轉向對外,這就使得美國國務院的責任越來越重,國務卿這一職位也越來越重要。在很多情況下,美國總統會和國務卿討論國家要務,而不會和副總統商量,足以看出國務卿的份量。假如美國總統是個弱勢總統,那麼此時內閣首席部長的作用就可以體現出來,這意味著國務卿能夠在內閣中一言九鼎,變成強勢國務卿,來主導聯邦政府的決策,那麼此時的國務卿,就相當於總理的職位。當然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在大多數時候,美國總統都是比較強勢的,因為好不容易當上了總統,怎麼會將話語權拱手讓給他人?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在於美國總統僅靠自己是無法處理所有問題的,尤其是外交問題,國務卿是掌握話語權的,畢竟是最專業的人士。同時還需要明白,在1945年之後,美國開始當上了西方世界的老大,後來又變成了世界警察,要養一大幫兄弟,外交工作顯然已經成為聯邦政府的第一要務,那就在於要和盟友處理好關係,還要尋找潛在的盟友,在國際間玩平衡,耍套路,這都得需要國務卿出馬。

美國總統自身的權力,更多時候是體現在決策方面,因為美國總統自身可能只是個專業政客,甚至可能沒有從政經驗,因此這就更需要依託於專業人士的輔助。在內閣中,國防部長替美國總統管理軍隊,在軍隊中,參謀長聯席會議替美國總統指揮軍隊,而美國總統只負責決策。同理,很多聯邦事務,最後雖然是由總統拍板,但內閣及其幕僚,才是真正的推手,為總統出謀劃策。再者就是,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也在事實上分擔了部分聯邦政府的職能,因為如果要通過某一項有爭議的法案,辯論環節是少不了的,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這往往會是總統所提倡的法案,而總統的法案,往往也經過了內閣的討論,最後需要交給國會把關。因此,在權力運作方面,國會也稀釋了部分總統的權力,這就更不需要美國總理這個職位了。


圖維坦

在很多國家,總理(首相)是一個基本配置。

比如,在總統制的國家,比如俄羅斯、法國、韓國,最高領導人是總統,但下面還有領導政府的總理;在議會制國家,比如德國、意大利、英國等,總統(國王、女王)是虛職,總理(首相)才是實權人物。

但美國是一個例外,有總統和副總統,副總統是虛職,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司令,相當於中國的國家主席加上國務院總理再加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

總統兼任了總理的職權,自然也就不可能再設總理了。

但美國國務卿,則又顯得有些特別。國務卿執掌國務院,屬於政府第一閣員,在政治序列中,僅次於總統、副總統、參議院和眾議院的領導人,在中國,應該可以算得上是正國級領導人了。

但國務卿又不是總理,主要管的就是外交。當然,中國人感到很暈眩,也有翻譯的因素。如果英文直譯,美國國務院,實際傷是國務部,國務卿,實際傷是國務部長。中國稱為國務院和國務卿,只是沿襲了民國時期的翻譯名稱。

國務部以前也管國內事務,後來隨著美國的政府職能調整,逐漸變成了外交部了。這其實也正常,美國是世界頭號大國,外交關係非常重要。對其他國家來說,美國國務卿也自然位高權重。岔開說一句,隨著中國強起來,外交部肯定會越來越重要,外交部長地位還會進一步提升。

所以,美國國務卿在工作職能上,不是總理;但在政治地位上,卻與很多國家總理類似。美國國務卿出訪,經常享受的,就是總理級的待遇。


牛彈琴

美國沒有總理是其實行的國家政體原因。美國政體是總統共和制,在這一體制下,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也就是說,其總理的職責由總統來行使了。實行議會共和制的國家由總理掌握行權力,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也是如此,但其國家元首則是皇帝(女王、天皇等)。


美國的國務卿職務大致相當於各國的外交部長,主要負責美國的外交事務。但是它又比其他國家的外交部長的權力更大,地位更高些,有“第一部長”之稱。如果美國總統不能履行職責了,則可能接替者先後為:副總統、眾議長、參議長、國務卿。從這兒也可以看出美國國務卿的重要性。

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美國曆屆國務卿實際所擁有權力差異很大,這與總統的執政風格及國務卿自身能力有很大關係,比如基辛格曾是權傾一時,而蒂勒森卻是大權旁落,最後被解職。


姜運倉



首先要明白,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高度自治的國家,國家領導人的權力很有限。

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當時的十三個州都不願意在他們之上再產生一個國家。他們的代表人認為,如果建立一個國家的話,那和英國有什麼區別呢?還不如不打獨立戰爭,因此各州之間自治就好了,誰也不要管誰,各過各的。如果在國家層面出現問題,大家就開會討論解決。



但過了沒幾年,各州之間包括對國外經濟政治往來,都出現了許多問題。他們悲哀的發現還是要組建一個政府,來負責國家對外的各種工作。

於是美國才開始了制憲會議,整體上的思路大家都能接受,就是國家不能干涉地方的政治和經濟的獨立發展權,但具體的國家層面上的構成就產生很大爭議。

最後,還是由華盛頓出面協調,一項一項和各方來談,才最終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美國憲法,並由華盛頓擔任第一任總統。

因為美國剛剛建立,事情太多,美國憲法又和世界其它國家不同,為了國家穩定,華盛頓又擔任一屆美國總統。看到美國形勢基本穩定,他以身體不好由,謝絕再次出任總統,回到家鄉。



從以上可以看出,美國總統的權力是比較小的,雖然表面上來說,美國是總統制的國家,總統來負責一切事實。

從西方民主政治實踐來看,分為總統制國家和總理制國家。總統制國家就是總統負責國家層面的工作,總理制國家就是總理來負責國層面工作。



但美國總統的權力在最初,只有負責外交的權力和協調對名經濟往來的權力。隨著後來國際局勢的變成,美國總統的權力才慢慢擴大,加入比如戰爭決定權等內容。

美國的國務院相當於外交部,國務卿相當於外交部長。因為美國是大國,對外事務比較多,因此國務卿的位置才顯得比較重要。



美國總統的權力並不大,所以只有副總統,沒有必要設置總理。

美國的副總統只是一個備胎,也就是在總統不方便時代行部分權力。在總統出事後,副 總統接任總統職務。比如二戰後期,羅斯福總統死了,但任期沒有結束,就由副總統杜魯門來接任總統。

如果關心美國新聞,就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總統很少到地方上去視察工作,因為人家根本不歡迎他,除非是總統回自己的家中度假是可以的,但也沒有人去巴結他,他在家中只是普通的美國公民。

甚至在前些年,奧巴馬擔任總統時,有一個民主黨的州長多次公開罵他是個無能之輩,他也沒有辦法。有一次民主黨開會,奧巴馬希望黨內團結,大家支持他,希望這個州長不要罵他。州長說,批評你是我們的責任,你沒有權力干涉我們的自由和權力。

你明白了,在美國當總統大約就負責軍事和外交,包括國家層面的經濟政策制定,其它的事,包括地方上的人事任命,他都作不了主。


新知傳習閣

美國有國務院

美國的國務院負責外交和部分內政,掌管美國玉璽;

美國憲法成文於1787年,當時深受三權分立影響,行政權屬於總統,最初的美國內閣僅有三個部,國務院首長國務卿,國務卿要附屬總統部分文件。

總統繼承順序,國務卿排名第四(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參議院臨時議長、國務卿)。


伊洛河畔看春秋

美國總統同時行使總理職權,所以不設總理一職,國務卿職務相當於是外交部長第一副總理。由於以色列在國際上長期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處境,沒有美國的全力支持,以色列存在幾乎是奢望。為此在美800萬猶太族裔組成的猶太陰謀勢力非常焦慮,集國會山、主流媒體、經濟經融、文化教育、醫療科技、文化法律……資源,對美國政治的上層,進行遊說、誘導、收買、滲透、欺騙直至操控。由於猶太人奉行的是老大背鍋哲學,所以猶太人不會去擔任總統職務,歷屆美國總統幾乎都是了猶太人的傀儡,國務卿更是對猶太人言聽計從,甚至直接由猶太人擔任。由於美國的外交政策關係到以色列的生死存忘,把實際上有損於美國國家利益的外交工作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猶太陰謀勢力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務卿成了實質上第一副總,成了白宮的老二,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閔行鄰里大叔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多中國人所誤會的問題——把美國國務卿誤會為“美國總理”。


這是翻譯的問題。

“國務卿”這個詞,一聽起來就有一種“總攬國務”的感覺,所以被人當成總理並不意外。這個詞最早出自於民國,北洋政府中設計了一個官職叫做“國務卿”,結果被翻譯直接套用到了美國政府中。

美國沒有外交部,這是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一點。實際上,美國外交部英語叫做“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如何翻譯這個詞,讓翻譯犯了難,其實我覺得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詞更適合這個這個部門,是晚清的一個部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這段話的直譯應該是“管理各國(州)事務的部門”,所以不知道哪位翻譯大哥把他翻譯成了“國務院”,那麼它的第一領導自然應該叫做“國務卿”嘍。由於中國的國務院是中央政府,所以很多中國人都誤會美國國務院也是中央政府,實際上美國國務院等同於外交部。

但國務卿在美國的地位又不僅僅等同於外交部長。由於美國是世界警察,所以外交工作在它的政治生態中地位極其重要,國務卿的權力和地位要遠高於其他部長。根據總統順位繼承表(有緊急情況時的總統繼承順序),美國國務卿的地位排在總統,副總統,眾議長,參議副長之後,居全國第五,放到中國也是個常委級,可是我們的王部長連ZZJ委員都不是。

美國的總理,就是總統本人。



當今世界的主流政治體制無非幾種,而中美俄的國家元首都屬於高度集權的元首,可見國家強盛與否與政治體制的設置也有很大的關係。

世界的主要國家裡,日本、英國,實行的是首相制,君主立憲,皇宮裡供著一個吉祥物,等於事實上的總理制。但日本的政黨制度與英國不同,英國首相的更迭取決於哪個政黨能統一議會。而日本的議會里幾十年來都是自民黨一統江湖,日本的首相選擇主要看黨派內鬥。在世界主流國家裡,首相的權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弱勢,因為反對派實在不少。

德國,意大利,以色列,印度,實行總理制。這些國家各自有自己的總統(是的,印度也有自己的總統),充當國家元首作用。但總理完全掌控行政權力,比如默克爾和莫迪人盡皆知,卻沒人知道德國和印度的總統是誰。

法國政體獨樹一幟,法國實行總統總理雙極制,學名叫做“半總統共和制”,法國總統掌握國防,外交大權,以及完全的人事任免權(除總理任免外,幾乎不受議會掣肘)。但法國的行政則由法國總理負責,總理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對議會負責。所以在法國曆史上,如果總統總理不來自同一政黨,唱對臺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而美國總統,跟這些制度下的掌權者都不一樣。

美國總統被歐洲人稱為“帝王般的總統”,雖然我們總講美國三權分立,政黨掣肘,但是在世界各國元首中,罕有權力如美國總統一樣的。

外交權和軍事權就不說了,幾乎是完全掌控。內政方面,美國總統可以任免幾乎所有政府高官(注意是政府高官),雖然需要議會批准,但很少有駁回的情況。對於行政權是絕對領導,雖然美國內閣遠不如其他國家的內閣那麼重要,但總統依然是絕對的內閣領袖。

對於立法和司法,總統也可以強勢參與。總統有權否決立法,雖然這個權力很少使用。總統也有權任命最高大法官,這是一任總統的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之一。在美國,最高大法官地位極其尊崇,除非犯罪,終身任職。大法官的任命是總統影響力的延伸,所以美國總統是完全可以影響司法的。

所以美國總統是集行政,軍事,外交大權於一身。還能干預立法司法,比其他國家的總統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國際組織把中美的中央政府集權程度列為第一等,不是沒有原因的。


小約翰

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大概是20世紀初期由日本引入到中國的漢譯詞語,從字面上看,中文語境中的“卿”對應的其實是“君”或“天子”,然而美國的政體卻非君主制度,因此譯詞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國情。

國務卿這個詞語的傳播要歸功於袁世凱。1913年,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宣誓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並著手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條文,採取一系列手段擴大自身的權限。袁世凱還決定廢除責任內閣制,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置國務卿一人贊襄之。

袁世凱借用了當時日本人對Secretary of State的譯文,將“國務卿”的職位安插進新約法中。顧名思義,袁世凱要以“卿”這個詞語暗示眾人,身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他所掌握的權力實際上無異於過去的皇帝。畢竟,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早在先秦以前,天子、諸侯之下就有卿大夫,秦朝時中央政府的完整結構更是三公九卿,甚至直到清朝,朝廷仍設有很多的“卿”,例如“大理寺卿”、“太常寺卿”等等。

因此,當袁世凱向梁士詒尋求意見時,稱:“我欲取美國製,設國務卿一人,隸於總統府, 撤銷院制,君謂如何?” 此言當即遭到梁的批駁,梁士詒反唇相譏道:“美國有國務官長(Secretary of State),日本誤譯之為國務卿,字義已屬錯誤,若夫我國在共和制之下,誰復卿卿者? ” 袁世凱雖然標榜“欲取美國製”,但僅以國務卿之譯名來看,這顯然不符合美國的政治制度,反倒透露其急於稱帝的野心。

等到《中華民國約法》頒佈後,政事堂成為當時的中樞機構,政事堂內設國務卿,以及“襄助國務卿與聞國務”的左、右丞,國務卿成為類似前清領班軍機大臣一類的職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