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殼村“脫殼”之旅——吳忠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見聞

空殼村“脫殼”之旅——吳忠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見聞

去年,吳忠市把“空殼村”清零作為打贏扶貧攻堅戰、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的重要抓手,啟動實施“空殼村清零2020行動”,聚焦全市2016年底335個經營性收入1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採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項目資助等方式,力爭到2020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2020年335個“空殼村”實現脫殼摘帽,這是一個莊嚴的承諾。

5月10日,走進青銅峽市邵崗鎮沙湖村村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碼得整齊的塑料筐牆,村支部書記潘鑫興致勃勃地介紹,按照現在西紅柿種植規模,塑料筐必須是30萬個才能滿足需要。

潘鑫是我市去年選拔出來的產業型、創業型、市場型268名村書記之一。為了給村民找個致富的路子,潘鑫沒少動腦筋。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關鍵之策。每個村資源不同,發展路徑就不同。

前些年,沙湖村一直種釀酒葡萄,因葡萄含糖量達不到標準,後來潘鑫和村裡黨員便帶頭把釀酒葡萄挖掉,改種鮮食葡萄。村民隨後也半信半疑地跟著改種了鮮食葡萄。2017年,該村產鮮食葡萄300萬公斤,按照“支部+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鮮食葡萄遠銷青海、上海等省市,銷售收入達1120萬元。“看到平均每畝5000元到6000元的收入,村民才放下心來。”潘鑫粗略地給村民算了算收入,另外,還有2000畝地以每年每畝850的元價格流轉了出去。

怎樣實現剩餘土地收益最大化?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這是近兩年潘鑫想得最多的問題。

要發展,必須揚長避短,打優勢牌。這是村兩委班子經過多次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以及外出參觀學習之後做出的決策。

沙湖村有耕地4420畝,人均3.3畝,這是優勢。必須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機制,盤活農村土地資產。

說幹就幹。2016年5月,村黨支部、村委會牽頭成立了青銅峽市邵崗鎮沙湖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22人,總資產61萬元,總股份718股,其中,以土地形式入股265.2股。村民李興海拿自己的6畝地入股,每年到年終,合作社保底給李興海每畝地發放85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若當年合作社有盈利,則將盈利的錢平均分配到每一股。股民所得的收益為850元加合作社盈利分紅。

今年,合作社種植了溫棚西紅柿、西瓜、陸地西紅柿等經濟作物。“訂單定植,全部由江蘇老闆上門收購,銷路不愁。村上的西紅柿最遠銷售到廣州市,但是去年因為多種原因導致西紅柿品質下滑,沒賣上好價格。”潘鑫說,所以今年,他從選種、種植等方面都精心運營,做好田間管理。

讓農戶享受產業發展成果的同時,村黨支部積極轉變發展思路,積極尋找“脫殼良方”。

“去年,多方爭取資金230多萬元,與山東壽光一家公司合作開辦西紅柿制筐廠,當年村集體經濟純利潤6萬元。”潘鑫介紹說,今年制筐廠的利潤力爭達到10萬元到15萬元。

雖然前景樂觀,但是眼下的困難是差錢、缺人才。作為群眾領路人,潘鑫覺得壓力很大。他說,如果資金容許,他想建一個育苗中心,這樣每畝節約成本500元到800元。

這種以使用權有償轉讓、租賃等形式,有效盤活好國有、村集體所有的房屋等閒置資源,將資源轉化為“資本”,已成為各村仿效之法。

“空殼村”除了自身基礎條件差以外,不能忽視的是政策。

為解決“空殼村”發展受限的問題,激發村幹部的幹事熱情,去年,我市出臺《吳忠市“空殼村清零2020行動”實施方案》, 倒排工期、分批清零, 劃出不得新增村級集體債務、不得流失村級集體資產、不得損害群眾合法權益“三條硬槓槓”。深入實施農村“三大三強”促脫貧富民行動和“兩個帶頭人”工程,市級財政從今年起為每個“空殼村”投入10萬元,縣級財政每村配套20萬元。

利通區對選樹的22個示範村每村支持30萬元啟動資金,紅寺堡區建立200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青銅峽市每年重點打造25個集體經濟示範村,鹽池縣開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雙超村”創建活動,同心縣整合5500萬元資金,以資本收益方式支持89個貧困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集中培樹一批集體經濟“脫殼示範村”。

為激發村級班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我市建立和完善村幹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把集體經濟增收與村幹部報酬掛鉤,從村集體經濟當年新增經營性收入中列支10%獎勵村班子成員。2017年底,全市177個“空殼村”“脫殼摘帽”,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村上有了收入,可以為村民辦好多實事。”和潘鑫一樣,“脫了殼”的村支部書記認為村上有收入,為群眾服務底氣更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