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脱壳”之旅——吴忠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见闻

空壳村“脱壳”之旅——吴忠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见闻

去年,吴忠市把“空壳村”清零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抓手,启动实施“空壳村清零2020行动”,聚焦全市2016年底335个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项目资助等方式,力争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2020年335个“空壳村”实现脱壳摘帽,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

5月10日,走进青铜峡市邵岗镇沙湖村村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码得整齐的塑料筐墙,村支部书记潘鑫兴致勃勃地介绍,按照现在西红柿种植规模,塑料筐必须是30万个才能满足需要。

潘鑫是我市去年选拔出来的产业型、创业型、市场型268名村书记之一。为了给村民找个致富的路子,潘鑫没少动脑筋。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关键之策。每个村资源不同,发展路径就不同。

前些年,沙湖村一直种酿酒葡萄,因葡萄含糖量达不到标准,后来潘鑫和村里党员便带头把酿酒葡萄挖掉,改种鲜食葡萄。村民随后也半信半疑地跟着改种了鲜食葡萄。2017年,该村产鲜食葡萄300万公斤,按照“支部+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鲜食葡萄远销青海、上海等省市,销售收入达1120万元。“看到平均每亩5000元到6000元的收入,村民才放下心来。”潘鑫粗略地给村民算了算收入,另外,还有2000亩地以每年每亩850的元价格流转了出去。

怎样实现剩余土地收益最大化?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是近两年潘鑫想得最多的问题。

要发展,必须扬长避短,打优势牌。这是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以及外出参观学习之后做出的决策。

沙湖村有耕地4420亩,人均3.3亩,这是优势。必须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

说干就干。2016年5月,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成立了青铜峡市邵岗镇沙湖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22人,总资产61万元,总股份718股,其中,以土地形式入股265.2股。村民李兴海拿自己的6亩地入股,每年到年终,合作社保底给李兴海每亩地发放85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若当年合作社有盈利,则将盈利的钱平均分配到每一股。股民所得的收益为850元加合作社盈利分红。

今年,合作社种植了温棚西红柿、西瓜、陆地西红柿等经济作物。“订单定植,全部由江苏老板上门收购,销路不愁。村上的西红柿最远销售到广州市,但是去年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西红柿品质下滑,没卖上好价格。”潘鑫说,所以今年,他从选种、种植等方面都精心运营,做好田间管理。

让农户享受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村党支部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寻找“脱壳良方”。

“去年,多方争取资金230多万元,与山东寿光一家公司合作开办西红柿制筐厂,当年村集体经济纯利润6万元。”潘鑫介绍说,今年制筐厂的利润力争达到10万元到15万元。

虽然前景乐观,但是眼下的困难是差钱、缺人才。作为群众领路人,潘鑫觉得压力很大。他说,如果资金容许,他想建一个育苗中心,这样每亩节约成本500元到800元。

这种以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有效盘活好国有、村集体所有的房屋等闲置资源,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已成为各村仿效之法。

“空壳村”除了自身基础条件差以外,不能忽视的是政策。

为解决“空壳村”发展受限的问题,激发村干部的干事热情,去年,我市出台《吴忠市“空壳村清零2020行动”实施方案》, 倒排工期、分批清零, 划出不得新增村级集体债务、不得流失村级集体资产、不得损害群众合法权益“三条硬杠杠”。深入实施农村“三大三强”促脱贫富民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市级财政从今年起为每个“空壳村”投入10万元,县级财政每村配套20万元。

利通区对选树的22个示范村每村支持30万元启动资金,红寺堡区建立20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青铜峡市每年重点打造25个集体经济示范村,盐池县开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双超村”创建活动,同心县整合5500万元资金,以资本收益方式支持89个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集中培树一批集体经济“脱壳示范村”。

为激发村级班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我市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把集体经济增收与村干部报酬挂钩,从村集体经济当年新增经营性收入中列支10%奖励村班子成员。2017年底,全市177个“空壳村”“脱壳摘帽”,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村上有了收入,可以为村民办好多实事。”和潘鑫一样,“脱了壳”的村支部书记认为村上有收入,为群众服务底气更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