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導火索,上黨吏民為何附趙不降秦?

文|小河對岸

秦自商鞅變法之後,東出蠶食諸侯,而韓、魏兩國首當其害。魏國便是不堪秦國的進逼,而棄舊都安邑而東遷於大梁。漸而,魏國的西部領土被秦國蠶食殆盡,又使得韓國與秦國毗鄰。再至長平之戰前夕,韓國的領土已被秦國蠶食成葫蘆狀。使得韓國北部的上黨地區與韓國本部僅一線相連,而這連接點便是野王(今河南沁陽)。

長平之戰導火索,上黨吏民為何附趙不降秦?

秦國為了將韓國上黨地區一口吞下,而制定了“半韓”戰略。即直接攻打野王,切斷韓國上黨郡與本部的聯繫,以使韓國上黨地區不需苦戰便可落入囊中。前262年,秦軍攻取了野王,韓國上黨郡便成為了韓國的飛地。韓國見上黨郡已然不可再有,而為減緩秦國對韓國的壓力,便決定乾脆將上黨地區獻給秦國。

長平之戰導火索,上黨吏民為何附趙不降秦?

秦國見自己的戰略意圖達成,當然很高興,打算接受韓國上黨地區。但是,韓國的上黨地區卻沸騰了,不願意降秦,而又不能守。最終,在上黨郡守馮亭的建議與決策之下決意附趙。有人會疑惑,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其制度於底層百姓更公平、更有利。再則,秦強而趙弱,又得韓王旨意。為何上黨吏民,不願意降秦而願附趙呢?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秦晉(韓)乃世仇,仇恨已深,而從情感上很難接受。自晉秦崤之戰後,晉(韓)秦便成為世仇,屢相交攻,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仇怨都很深。而自秦國東出蠶食諸侯,其行為又過於殘暴,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實行斬首授爵制的國家,而被東方諸侯稱為虎狼之師。

長平之戰導火索,上黨吏民為何附趙不降秦?

斬首授爵制雖激發了秦軍對戰爭的熱情,但該制度本身就誘發了秦人內心中的獸慾。在較為和平的時期,都會有邊將“殺良冒功”。更何況在最為跌宕的戰國時期,據眾多冷兵器學者的統計與研究,在冷兵器時期,兩軍相遇,主力被擊潰10%左右,即會導致對方全軍奔潰而失去戰鬥力。而據史載,秦軍動輒就斬首十幾萬,二十幾萬,這其中的絕大部分就應該是戰俘與平民。正是秦軍的過於殘暴不仁,而使六國百姓對秦人的仇恨難以短期消解。

再則,秦國的制度,雖對底層百姓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作為他國降民卻很難享受公平對待。秦末大起義,六國故地皆反,而秦、巴蜀之地卻沒有被起義波及。最為主要的原因,乃是秦以征服者自居,而肆意奴役與驅使六國百姓從事繁重的勞役與承擔過重的賦稅。秦、巴蜀之地的負擔,在很大程度上都轉移給了六國故地的百姓。

長平之戰導火索,上黨吏民為何附趙不降秦?

秦國蠶食東方諸侯,並不是解民於倒懸而純粹為了對東方資源的掠奪。而任何社會結構都是金字塔狀的,座落在金字塔底端的也只能是新附地區的百姓。實際上,新附地區的百姓就是秦國的二等國民,並不受秦人的信任與待見,更多的是承擔繁重的勞役與後勤,很難憑軍功而富貴(極少數降將勳貴除外)。

第三,秦強而趙弱,故降秦不易受重視,而附趙則易被善待。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孝成王)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

長平之戰導火索,上黨吏民為何附趙不降秦?

韓與趙,皆源於晉,在民俗與文化等各方面都很相近,容易被趙國善待。秦國在民俗與文化等各方面,向來受東方諸侯輕視,而與韓國相去甚遠。且秦法嚴苛,韓人恐懼。故而,上黨吏民樂於附趙而不願降秦。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