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槐書起源於新野,全國他處無此書。

新野縣沙堰鎮陳營村槐書老藝人茹新和(藝名茹和尚,已故)1961年談:相傳,在清末年間,樊集街西南角的盧堰村,有兄弟三人經常在外以玩猴戲為生。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後來感到玩猴單調,觀眾不多,掙錢少,於是就在演出中加一些雜技類的表演,如:翻跟頭、耍劍、打飛腳、掃蕩腿等。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覺得演出場面仍然枯燥,又試摸著加入了唱段,雖然沒有樂器伴奏,但是演出場面顯然較前活躍,收到了明顯的效果,開始以猴戲腔調演唱,慢慢地隨著走村穿街,到那裡就學那裡的民歌小調,吸收其特點,不斷改進演唱曲調,進而加土小鑼小鼓以伴奏,烘染演出氣氛,招來了較多的觀眾。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他們每逢回來,飯後月下就在門前大槐樹下練習曲目,左鄰右舍都好奇地去聽唱,時間長了人們聽到鑼鼓聲響,紛紛圍攏到槐樹下聽書.久而久之,就習慣地傳為槐書。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1961年,縣文化館在民間藝術普査工作中,發現這一獨特的曲種,請茹新和老藝人回憶了槐書的起源和部份唱詞。光緒三十一年茹開始學唱槐書,當時盧堰村只有三人會唱,因而槐書只興盛了不長時期。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直到1960年的五十多年中幾乎沒人演唱了。縣文化館為了搶救槐書這一通俗易唱的形式,特請茹新和到曲藝隊,由茹口述,梁德恩、任華鋒和羅守信等同志記錄,整理了《崔羅鬥》,《又衙門》及《小姑賢》等十七個曲目和六個書帽。繼之,縣曲藝隊把槐書搬上舞臺。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1962年,南陽地區舉行曲藝匯演,縣曲藝隊青年演員曹獻珍和呂成敏演唱的《崔羅鬥》、《又衙門》,獲得了音樂獎和演出獎.自此,槐書得到了社會關注,重新在我縣生根開花。縣曲藝隊將槐書作為經常演出的形式之一,兄弟縣曲藝隊也學唱了槐書節目。自從我縣曲藝工作者將槐書演唱搬上舞臺以來,不斷進行改革、嘗試,除挖掘整理的傳統曲目外,還創作了一些新曲目。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1964年,縣曲藝隊演員田榮振、曹獻珍等演唱的槐書《夫妻倆》、《雙育苗》,在南陽地區曲藝匯演中獲獎。1978年,縣文化館曹保全同志創作的槐書《愛田新歌》,參加了南陽地區調演,被評選為優秀曲目赴省演出。《河南日報》進行了報道及較好的評論。經曲藝工作者記錄、整理的槐書曲本現已保存歸檔。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茹新和老藝人的代表曲目:《崔羅鬥》、《又衙門》及《小姑賢》等頗受群眾歡迎:這裡摘錄《崔羅鬥》曲目幾段唱詞:

柳葉青青榆葉多,聽我說一個家不和。

此事出在汝寧府,城東八里崔家坡。

這人姓崔叫崔吉取個妻子本姓岳。

沒有多男並多女,所生兒子有兩個;

老大名字叫崔禮,老二起名叫崔合。

老大娶妻張家女,賢良穩重死做活;

老二娶妻羅三姐,人人叫他攪家婆。

……·從這裡看出槐書曲調具有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特色,曲詞則是通俗易懂的。因而,廣受勞動農民所歡迎。槐書基本屬於樂曲系曲種,它是從清末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由於流行時間較短,還沒有發展像大調曲那樣有完整成套的曲牌,所以唱腔比較單純,沒有曲牌名稱。它的唱法只有起腔、隨腔、落腔之分。基本曲調也只有回句,已不像民歌那樣簡單重複,每段可根據詞組、詞意做一定的調整,若把四句唱腔分為:啟、承、轉、合,再轉句上音樂就是垛子句,則可加進許多唱詞。

有一種書不能看,是新野槐書

槐書被搬上舞臺後,它以新穎別緻的曲調吸引了廣大觀眾,並得到內行和專家的好評。七十年代後期,經專業文化工作者對它的調門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改革,變單口、雙口為多口演唱。在音樂唱腔上,把大調曲、曲劇及地方民歌曲調揉進槐書裡,使槐書的演技和唱腔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