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中的墨,有什麼講究

現代書籍多用銅版紙、油墨印製,嗅之有濁臭味,而翻閱古書,則墨氣香淡,這可能是很多人對於書香的印象。

古書中的墨,有什麼講究

據《墨法集要》記載:中國古代用於書寫的墨是燒製出來的,或者是松燒,或者是油燒,以桐樹油燒製的為最上乘。明初學者沈繼孫說:“古法惟用松燒煙,近始用桐油、麻子油燒煙;衢人用皂青油燒煙,蘇人用菜子油、豆油燒煙。以上諸油,俱可燒煙制墨,但桐油得煙最多,為墨色黑而光,久則日黑一日;塗油得煙最少,為墨色談而昏,久則日淡一日。”

墨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書林清話》記載:制墨之法,取炭窯之窯煙,化牛皮膠為水和之,成厚粥狀。調之以酒,儲之半月,成稀麵糊。將墨粥攪勻,盛入缸藏之。至時黴天,則臭氣四溢,然必經三四時黴天,始能用也。倘急用之,則墨色必浮,觸之則糊。是墨愈久而愈佳。印書時,必先用馬尾篩破水瀝之,渣滓可以傾去,取其餘印書......能手印書,墨氣前後一致,邊欄一律。次者則有鍋巴、鹽豆、倒邊、榻欄,皆手腳輕重所致,遂多毛花。

宋版書不僅紙質精良,其用墨也很講究,大部分是用細質墨,而且墨裡喜歡添加香料,所以,宋本“墨氣香淡”、“開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

元本的墨質,較之宋本則差之甚遠,其墨色較渾濁,不僅氣味差,字跡模糊,而且汙染紙面,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呵呵。

明版除內府或藩府書用墨精良之外,大多用煙煤墨,汙濁的墨色浮泛,更為嚴重地汙染版面,同樣,這也不是絕對的。

古書中的墨,有什麼講究

清代很注重用墨,尤其是內府書籍,其用墨精良,完全可以與宋版相比。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乾隆三十九年御筆寫本,古色紙上墨筆楷書,至今仍墨色如新;嘉慶年董誥寫本,茶色紙上墨筆楷書,墨色香淡,毫無漂跡。《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清康熙年御筆寫本,素絹上墨筆楷書,墨光如漆,清新淡雅。清代官刻本和家刻本用墨也較好,清末坊刻本用墨就較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