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這位清朝大才子的養生觀不一般

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這位清朝大才子的養生觀不一般

袁枚(1716—1798年),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進士,曾任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後僑居江寧,築園林於小蒼山,號隨園。袁枚是歷史上的長壽作家之一。也正因此,人們譽之為“一代文星兼壽星”。

袁枚的身體一向硬朗,從未生過大病。但他64歲那年秋天,忽然大病了一場。剛剛痊癒,他便寫了一首詩,名為《病後作》。其中寫道:“無端秋一瘧,吾精竟消亡。攬鏡不相識,欒欒瘦異常。加餐輒腹悶,多言復氣傷。彷彿傅元言,欲舍形高翔。”可見,他當時病得不輕:一照鏡子,瘦骨伶仃;多吃點東西,肚子發脹;多說幾句話,就氣喘吁吁,好像要死了一樣。他憶及病前的春天,自己還身體健壯,聽覺靈敏,甚至“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厭長”,不禁思緒萬千。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前後判若兩人,完全是因為“我羨我”,即自己貪羨於自己的健康,從而放鬆了保重身體的緣故。

這場大病,給了袁枚深刻的教訓,他清楚地認識到:人到老年,真如枯黃的葉子、少油的燈,一定要時時刻刻愛護身體,注意保養,尤其是寒冬和酷暑,更要嚴防各種疾病的侵襲,確保身心健康。

袁枚康復之後,開始有計劃地進行自我保健。他的養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行樂”,即保持愉快的心情。他在《書所見》詩中寫道:“人生行樂耳。所樂亦分類。但須及時行,各人自領會。”意思是,行樂的方式方法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愛好。

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這位清朝大才子的養生觀不一般

二是勞逸結合。他在《喜老》一詩中寫道:“宴客必張燈,吟詩商留稿。或栽雨後花,或鏟風中草。”在《偶成》詩中除了寫他“小勞”之外,還寫了他的感受:“閒掃蕭齋靜掃蠅,修行何必定如僧!幽蘭花裡尋三日,只覺身輕欲上升。”在《遣懷雜詩》中,他又寫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無別法,惟有多吟詩。”但是,他自己一旦感到勞累,就又安安靜靜地睡上一覺。正如他所說:“一起百事生,一眠萬事了。”

三是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他在《喜老》詩中寫道:“嫫母不知醜,西施不知好,我亦將毋同,八十不知老”。在《八十自壽》中又寫道:“瀟灑一生無我淚,逢迎到處有人緣。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紅霞尚滿天。”尤其是在《老行》一詩中,更體現了他老當益壯、志在必得的英姿和氣概。他寫道:“老行萬里全憑膽,吟向千峰屢掉頭。總覺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見不甘休。”也正因此,當時有位詩人讚譽他說:“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四是研究烹飪。袁枚曾精心編著了一本專門談吃的書,名為《隨園食單》。在《隨園食單》中,還專門有一節關於火候的論述。他認為,烹飪食物,關鍵在於掌握好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不然,炒出來的東西就疲軟;煨食必須用溫火,不然,煨成的食品就乾癟;要收湯的食品,必須先用旺火,再用溫火。若一直用旺火,食物就外焦裡不熟。腰子、雞蛋、之類越煮越嫩,而鮮魚、蚶蛤等等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得起鍋,這樣色澤紅潤,而起鍋稍晚就會變黑;做魚如果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將多沫而少香;若火滅後再燒,菜將走油而失味。還說,高明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內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若色白如粉,松而不黏,則為死肉。

袁枚之所以健康長壽,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認準了的事便一如既往地做下去,決不受“名人效應”的影響和時俗的制約,從而又免去許多煩惱。相反,由於所做的事利人又利己,倒增添了不少快活。

他在《喜老》一詩中就寫道:“何物是真吾?身在即為寶。就使再龍鍾,憑人去笑倒。試問北邙山,年少埋多少。”表明了他瀟灑豁達的處世態度。在《書所見》一詩結尾處,又寫道:“七十苟從事,逾矩亦何妨!”這“七十”和“逾矩”,本是孔子“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詞。原意是,聖人到了70歲,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違反理法、規矩了。袁枚即明確表示:倘若70歲還能做些事的話,即使打破一些慣例,又有什麼妨礙呢!

袁枚打破習俗後,主要做的事便是寫詩,以趁有生之年為後人留下一些言志言情的詩篇,同時也籍以自慰。他在《遣懷雜詩》中談及自己作詩時,便寫道:“譬如將眠蠶,尚有未盡絲,何不快傾吐,一使千秋知。”在他部《隨園詩話》中,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基於這一心理而成的。

正是:大病之後重養生,經驗遍佈詩篇中。“八十精神勝少年”,袁枚無愧“文星兼壽星”!

歸結起來,大才子袁枚養生有三大特點:

一、“足不老”。

袁枚好遊山玩水,他把遠足看成極好的運動。祖國的名山勝水,他幾乎足跡踏遍,留下了《遊黃山記》《遊廬山記》《遊桂林諸山記》等許多佳作。當時人稱袁枚是“地行仙”,他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是遊山不避風雨,不畏嚴寒,不怕酷暑,他經常是在晨霧或雨雪中觀賞湖光山色,領略野趣。有時他還高興地在山上奔跑,領略“萬山隨我同奔騰”的情趣。70歲那年,他與一位比他小20歲的朋友一起比賽攀登黃山,結果還是他先到達頂峰。

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這位清朝大才子的養生觀不一般

二、“筆不老”。

他愈是年邁愈是勤學。60多歲的時候,他說:“百年再算無日多,從此光陰倍珍重。學問原知止境難,衰年勤學百康成。”因而他處處“珍惜餘春”,讀書的桌椅,他多半安置在日照時間長的地方,“攤書愛坐西窗下,多得斜陽一刻明”。袁枚寫作異常勤奮,流傳於世的著作就有《小倉山房文集》《小倉山房詩集》《隨園尺牘》《隨園詩話》《子不語》《隨園食單》《袁太史稿》等,可謂著作甚豐。勤奮創作讓他青春常駐,延緩衰老,成為文壇常青樹。

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這位清朝大才子的養生觀不一般

三、“心不老”。

袁枚曾有“悲喜適度胸若谷”之詠,意思是要能積極主動地控制個人情緒。他的許多朋友都十分了解他不太為悲喜之事動容,更很少為一些不快之事動怒,這種情志淡泊、心境坦蕩的胸懷,無疑有益於養生。此外,袁枚還坦然面對生死,他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用害怕。他在《喜老》詩中寫道:“一起百事生,一眠萬事了。眠起即輪迴,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吾?身在即為寶。就便再龍鍾,憑人去笑倒。試問北邙山,年少埋多少!”作者灑脫樂觀的情緒溢於言表,無憂無慮,天真爛漫,好似一個老頑童。

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這位清朝大才子的養生觀不一般

袁枚正是遵循了這“三不老”之道,才最後登上了“文壇壽星”的殿堂。袁枚的養生之道對崇尚健身的現代人來說,依然有很好的借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