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王”京東再入世界500強,盈利的阿里、騰訊竟然是首次上榜?

一年一度的世界500強,近日新鮮出爐了,這一次中國有115家企業上榜。

在互聯網領域,BAT三大巨頭公司中,阿里、騰訊首次上榜。

先恭喜一下馬雲、馬化騰,不過竟然是首次,總有種阿里、騰訊早就榜上有名的錯覺。

“虧損王”京東再入世界500強,盈利的阿里、騰訊竟然是首次上榜?

然後恭喜劉強東和奶茶妹妹,在互聯網服務公司中,京東是第二年上榜了,去年京東是我國第一個上世界500強的互聯網公司。

今年,排名從去年的366位上升到261位,排位遠高於462名的阿里和478名的騰訊。

“虧損王”京東再入世界500強,盈利的阿里、騰訊竟然是首次上榜?

很多人就問了,論市值,京東500多億美金,騰訊、阿里巴巴都超過3000多億美金,京東尚不足阿里、騰訊的五分之一。

論利潤,京東曾連續虧損12年,而且,就在和上述榜單同時發佈的世界500強虧損公司中,京東也是以虧損5.73億美元位於中國企業之首。

那京東怎麼就進入世界500強了呢?還早於阿里騰訊?這份榜單是搞笑的嗎?

“虧損王”京東再入世界500強,盈利的阿里、騰訊竟然是首次上榜?

首先要說這份榜單,目前給世界商業領域的權力排座次,國際範圍內比較認可的榜單來自四個機構:《財富》、《福布斯》、《商業週刊》和《金融時報》。

其中《財富》評選的世界500強已經有62年曆史了,被稱為“終極榜單”。

《財富》直截了當,世界500強是根據企業營業收入狀況來排名的,比較偏重企業規模;

《福布斯》比較細緻,綜合考慮銷售額、利潤、總資產和市值四項指標;

《商業週刊》更加看重公司的市值,而且凡是審計方面有疑點的公司堅決不選;

《金融時報》更加偏重於這家公司在證券市場的表現,因此排名波動較大。

四份榜單各有側重,各有利弊。

“虧損王”京東再入世界500強,盈利的阿里、騰訊竟然是首次上榜?

按照營業收入來排名世界500強,對走重資產模式的企業比較有優勢,所以很多國字頭的企業都榜上有名。

於是,低營收高市值的互聯網公司成了榜上的稀客,京東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上榜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這因為京東走自建倉儲物流體系的重資產模式,在美國是亞馬遜走通了這條路,既500強又虧損,在中國則是京東。

同時,京東採取自營的方式,只要有商品賣出,流水就算營收,而阿里是平臺型電商,沒有自營業務,所以自然比不過京東。

“虧損王”京東再入世界500強,盈利的阿里、騰訊竟然是首次上榜?

騰訊也是一樣的,營收雖低於聯想、京東等公司,但利潤率高,股價和市值都能得到投資者認可。

也就是說,上榜不等於賺錢。不上榜不代表不夠強大。

那按營收排名500強有什麼意義?

這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利潤的波動性大,營業額波動性小。《財富》的評選更偏重穩定性。

2、利潤率高不等於強大,互聯網行業利潤率一般大於通信行業,那麼像國家電網、中國鐵路總公司這類,雖然利潤不如騰訊,阿里,但對國家影響重大。

3、營業額的慣性比利潤更強,營收代表對產業鏈的影響,而利潤浮動較大。

4、“燒錢”型企業不影響市場和投資者對其未來預期。這種現象在互聯網公司尤其常見,阿里、京東初期都是在虧損,現在的共享單車也在虧損,但燒錢砸市場並不影響人們對他們的期待。

所以,阿里、騰訊、京東三家企業雖然都上榜世界500強,但路線和戰略佈局各不相同,各有所長,榜單也只能衡量出一個指標而已,勝負還要看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