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長在樹上的飲料嗎?

椰子:長在樹上的天然飲料

汪鶴年

你見過長在樹上的飲料嗎?

領略過海南島夏日景觀的人,對那椰子樹下曉風涼的熱帶風光可能會久久難以忘懷:海濱路旁,庭前院後,一株株高大偉岸的椰子樹朝沐晨光,暮曳清風,別無分枝,直衝霄漢;樹端,長矛似的羽葉向四邊舒展開來,恰似一柄柄巨大的遮陽傘,給人們幾多庇廕,幾多遐想。

椰樹屬棕櫚科,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常綠喬木。樹高可達25~30米,且沒有分枝,故而顯得特別挺拔;由一兩百片小葉組成的羽狀複葉長4~6米,亦給人一種氣勢不凡的感覺。圓或橢圓形的核果,成熟時為褐色,其大如球,一簇簇、一串串地垂吊在樹上,別有一種獨特的風韻。儘管椰樹耐鹽鹼,抗風旱,適應在海濱地帶生長,但能否結果和果實的優劣卻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如氣溫較高的海南島東部和東南部,椰樹生長最佳,結果多而大;而氣溫稍低的雷州半島,椰果不僅少而小,且果肉薄,冬季還常常發生掉果、裂果現象;至於氣溫更低一些的廣州,椰樹則根本不結果,純粹只能供觀賞了。椰樹是典型的熱帶植物,我國的椰子產地僅限於海南島、西沙群島、雷州半島、雲南西南部和臺灣南部等地。

椰子的最具食用價值的部分主要是其果實空腔中的汁液。《太平御覽》引晉人《俞益期箋》因雲:“有清漿數鬥,懸於長木之端,終不幹,故為小異。”對如何選擇椰子,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更有這樣的經驗之談:“凡揀椰子,以手搖之,聽其中水聲清亮,則其心大而甜,其肉厚,其殼亦堅;水聲濁則否。蓋椰心以水而養,往往而是。”

你見過長在樹上的飲料嗎?

對椰樹的外形特徵和生長習性,宋趙汝適《諸蕃志》就有較詳的描述:“椰子本身,葉悉類棕櫚、檳榔之屬。子生葉間,一穗數枚,大如五升器。果之大者,惟此與波羅蜜耳。初採,皮甚青嫩;已而變黃,久則枯乾。”《澠水燕談錄》則雲:“椰子生安南及海外諸國,木如棕櫚,大者高百餘尺,花白,如千葉芙蓉。一本,花不過數十朵,實不過三、五顆,其大如鬥,至老差小。外有黃毛軟皮,中有殼,正類檳榔。……殼止有二穴,芽出穴中。殼肉類羅菔,皮味苦,肉極甘脆,蠻人甚珍之。”《廣東新語》敘之尤詳:“椰,產瓊州。栽時以鹽置根下則易發。樹高六七丈,直竦無枝,至木末乃有葉如束蒲,長二三尺。花如千葉芙蓉,白色,終歲不絕。葉間生實如瓠系,房房連累,一房二十七八實,或三十實,大者如鬥;有皮厚苞之,曰‘椰衣’。皮中有核甚堅,與膚肉皆緊著。皮厚可半寸。白如雪,味脆而甘。膚中空虛,又有清漿升許,味美於蜜,微有酒氣,曰‘椰酒’。”

你見過長在樹上的飲料嗎?

椰樹的果實叫椰子,故椰樹俗稱椰子樹,原產馬來西亞,但至遲在漢初,椰子就已成為文人筆下記述的果品之一。《太平御覽》引傳為漢東方朔所撰的《神異經》中就有此一段記述:“東南荒中有椰木。椰高二三丈,或十餘丈,圍丈餘,或七八尺。葉三百歲盡落而華,華如甘瓜華。華盡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歲而熟。熟後不長不減,形如寒瓜,長七八寸,徑四五寸。”儘管帶有一些神異色彩,但其基本的形態描述還是符合椰子的基本特徵。

在我國的海南島,很早就開始了椰子的栽培。《廣東新語》中就有“瓊州多椰子葉。昔趙飛燕立為皇后,其女弟合德,獻諸珍物,中有椰葉席焉。椰葉之見重也,自漢時始”的記述。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成帝時期,椰子就已成為海南島的特產,用椰葉編制的椰葉席尤受世人青睞。

漢獻帝時期,交趾太守士燮還每將椰子列為進獻給孫權的重要禮品之一。《三國志·吳書·士燮傳》就說:“燮每遣使詣權,……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文中的“邪”即後來人們所說的椰子。士燮將椰子作為禮品送給孫權,顯然是出於食用上的考慮。

椰肉鮮甜,富含脂肪,可作水果生食,如壓榨成汁還可用作乳品飲用;至於椰肉包裹的汁液則可直接作為飲料。當然,椰子的用途不僅僅在此,例如,老椰肉可製成椰幹用以榨油,椰絲、椰蓉和椰油又是製作糖果、糕點和佳餚的重要配料。椰花可釀酒,椰葉可織蓆,椰根、椰殼可入藥,用椰殼製作的椰雕更素負盛名。說椰樹全身是寶是一點也不誇張的,難怪海南人會稱其為“搖錢樹”了。

魏晉時期,大約可稱得上是椰子的全發現時代。時人諸多的關於椰子的各種記述,便顯露出這種端倪。

《太平御覽》引晉郭義恭《廣志》中對椰子生物特徵的準確描述,即人們全面認識椰子的典型標誌之一:“椰樹高六七丈,無枝條,有葉如束蒲,乃在樹末。實如大瓠瓜,懸在樹頭。實外有皮,中有核,皮裡有汁升餘,清如水,美如蜜,可飲。核中膚白如雪,厚半寸,味如胡桃而美,可食。出交趾,家家種之。”

當時,人們往往用椰殼製作成“爵”一類酒器。《太平御覽》引三國時期《南州異物志》就說:“實形團團然,或如苽蔞,橫破之,可為爵,並堪器用,南人珍之。”

用椰花汁液釀製的椰酒,亦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晉劉欣期《交州記》有云:“椰子有漿,截花,以竹筒承其汁,作酒飲之,亦醉也。”

你見過長在樹上的飲料嗎?

椰樹還有個奇特的別名,叫作“越王頭”。對其來由,晉嵇含《南方草木狀》中有此一段記載:“[椰子]俗謂之‘越王頭’。昔林邑王與越王有故怨,遣俠客刺得其首,懸之於樹,俄化為椰子。林邑王憤之,命剖以為飲器。南人至今效之。”據說,椰汁之所以帶有酒味,是因為俠客行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

這則傳說雖為子虛烏有之事,但椰汁微帶酒意卻是事實。對其性狀,《南方草木狀》也有較詳的介紹:“椰樹,葉如栟櫚,高六七丈,無枝條,其實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殼,圓而且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極肥美,有漿,飲之得醉。”

隨著對外交往的頻繁,一些鄰國百姓對椰子進行深加工的經驗,也對我國古代的椰子利用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位於今馬來半島的赤土國(大致在今馬來半島上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北部一帶)出產的一種用甘蔗和紫瓜根製作的果酒,就曾被史學家載入史冊。《隋書·赤土國傳》就有此一段記述:“[赤土國]以甘蔗作酒,雜以紫瓜根。酒色黃赤,味亦香美。亦名椰漿為酒。”《隋書·南蠻傳》中赤土國 “椰漿為酒巴”的記載,亦是典型事例。

可能是受椰汁醉人的啟示,晉代的嶺南人習以椰殼為酒器。直至唐代,這種習俗仍很流行,陸龜蒙《和寄瓊州楊舍人》一詩中就有“酒滿椰杯消毒霧”的吟詠。人們之所以喜歡以椰殼製作酒器,據說是因為椰殼有試毒的功能,明人《正字通》就有“其殼有斑纈點文,橫破之可為酒器,遇酒有毒則酒沸起”的說法。

除了製作椰杯,唐代的嶺南人還將椰殼製作成別具一格的水罐。唐人劉恂《嶺表錄異》就說:“[椰殼]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砂石摩之,去其皴皮,其爛斑錦文,以白金塗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無疑,這種水罐也是上好的酒器,比起一剖為二的椰杯似乎更有情趣。

唐代的嶺南人不僅擅長以椰殼製作器物,還喜歡用椰花釀製椰酒。《舊唐書·南蠻傳》記及訶陵國(古南海國名)的習俗時就提到:“俗以椰樹花為酒,其樹生花,長三尺餘,大如人膊,割之取汁以成酒,味甘,飲之亦醉。”唐人殷堯封《寄嶺南張明府》詩中因有“椰花好為酒,誰伴醉如泥”的歌詠。用椰杯品椰酒,自然是別有情趣的一樁雅事,詩人甘願一醉方休也就不難理喻。

嶺南人還有以新鮮椰汁代酒而飲的習慣,據說這種“椰酒”獨具一種清香的氣息,但要現開現飲,久置則渾濁變味。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在敘述椰樹的性狀時,就介紹了新鮮椰汁的這一特點:“椰木,身葉悉類棕櫚、桄榔之屬。子生葉間,一穗數枚,枚大如五升器。果之大者,惟此與波羅蜜耳。初採,皮甚靑嫩,已而變黃,久則枯乾。皮中子殼可為器,子中穰白如玉,味美如牛乳,穰中酒新者極清芳,久則渾濁不堪飲。”

宋趙汝適《諸蕃志》對椰子的各種用途,也留下過這樣的記述:“皮中子殼可為器;子中穰白如玉,味美如牛乳。穰中酒,新者極清芳,久則渾濁不堪飲。南毗諸國取其樹花汁,用蜜糖和之為酒。”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也提到:“殼上有二穴,芽出穴中。殼肉類蘿菔,皮味苦,而肉極甘脆,蠻人甚珍之。中有汁,大者一二升,蠻人謂之椰子酒,飲之得醉。”

描述南宋都城風情的《西湖老人繁勝錄》所記的“諸般水名”中,也有椰子酒、木瓜汁等。這種所謂的“椰子酒”大約指的便是椰子漿吧。

你見過長在樹上的飲料嗎?

椰子的其他功用,在明清時期得到更廣泛的開發。明顧岕《海槎餘錄》提到的椰瓢、酒盞就是椰子產地最常見的器具:“今行商懸帶椰瓢,是其殼也。又有一種小者端圓,堪作酒盞,出於文昌、瓊山之境,他處則無也。”

清李調元《南越筆記》在記述“椰器”時,則有“橫破成碗,縱破成杯”之說。並認為,椰杯以小為貴,用白椰製作的白色椰杯尤為貴重。此外,粵人還多以椰殼為瓢,以椰皮為帚,以椰子葉為席,甚至作成花盆以植蘭、竹。至於“無分男女,首皆戴笠”的瓊州人,更以“用椰葉為笠者”為貴。

清吳震方《嶺南雜記》也談到椰子的種種用途:“椰子形如芋頭,如人首,外包棕皮,內有堅殼,解之得漿,味如荸薺之汁。附殼白肉如截肪,甘脆可啖,彼人切為絲,蜜餞以致遠。中有心可食,亦有無心者。其殼為碗,最小者為酒盃,尤貴。相傳入蠱鄉用椰器,遇毒即裂。今皆鑲而用之,失其性矣。”

清代,這種以椰代酒的習俗仍十分流行,並進而敷衍出“椰心傳情”等海南特有的風情。《廣東新語》就說:“瓊人每以檳榔代茶椰代酒,以款賓客,謂椰酒久服可以烏須雲。……椰心色白而甘在酒中,大小不一,宜以檳榔兼嚼之。雷、瓊婦女多鬻檳榔於市,以浮留葉結迭鴛鴦相餉,潛點椰心其中。予有《竹枝詞》雲:‘數錢爭出手纖纖,葉結鴛鴦滿翠奩。莫道檳榔甘液好,買儂椰子更心甜。’”

清黃叔敬《臺灣使槎錄》還特別介紹了挑選椰子的訣竅:“凡揀椰子,以手搖之,聽水聲清亮,則心大而甜;其肉厚,水聲濁,則否。蓋椰心以水而養,無水則無心,往往而是。”書中還介紹了椰油的效用:“又有椰油可佐膏火。或雲,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

足見,椰子不僅具有可供生食、製作食品等用途,其在中國的酒文化和民俗文化上也留下了自己獨特的情韻。

參考文獻(略)

咱們祖先的瓜果園》(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