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麵筋:飲譽天下的素食之王

汪鶴年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被西方人稱之為中國食品四大發明之一的麵筋,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食物,營養價值較高,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等,因享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在麵筋創制的傳說和真實之間

麵筋的製法是用帶皮的麥子磨成的麥麩麵粉,加入含少量精鹽的溫水,揉成麵糰餳半小時左右,放入溫水中不斷揉搓,洗去麩皮、粉漿,剩下凝結成團的混合蛋白質就是生面筋。根據後期製作方法和質地的不同,名稱亦各不相同:經發酵蒸熟的稱為“熟麵筋”,熟麵筋再經烤制即成 “烤麩”,水煮的稱為“水面筋”,油炸的則稱作“油麵筋”。

麵筋因用麵粉為主料,又具有“筋”的質地,故得名。麵筋的異名也很多,江蘇一帶俗稱“百搭菜”,廣東一帶俗稱“面根”。歷史上,人們又將麵筋稱之為“麩”、“麩筋”等。

明人黃一正所輯《事物紺珠》認為,麵筋創制於梁代:“麵筋,梁武帝作。”信奉佛教的梁武帝,為顯示自己對佛門的虔誠,當年曾作《斷酒肉文》,並創制出“麩”這一素食以替代雞豚。不過,梁武帝初創的“麩”究竟是不是麵筋,因沒有更具體的記載以資印證,姑且存疑。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若據江浙一帶的民間傳說,麵筋出現在元末,乃張士誠手下的廚師所創。鹽販出身的張士誠元末起兵稱王,與朱元璋、陳友諒等逐鹿天下。一次,張士誠的運糧船經過興化得勝湖,突遇風浪而沉沒。事後,張士誠下令軍士下湖打撈,但經水浸泡的一袋袋麵粉都成了一團團的漿餅。張士誠手下廚師卻發現這種漿餅比麵糰更為柔韌,於是洗去浮漿。結果,製成菜餚後竟別有風味,廚師因取“面中筋骨”之意,名之為“麵筋”。

不過,傳說雖說得有眉有眼,卻經不起推敲,因為,從現存文獻看,至遲從北宋時起,麵筋的製作與食用就已相當普遍。

“麵筋”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柔面,則麵筋乃見。”這裡,作者並無意介紹麵筋,而是針對“以鐵鍊鋼”的一種比喻。不過,話雖不多,但麵筋製作的要領卻盡在其中。

南宋的京都臨安(今杭州)城中已有專門的麵筋作坊和以銷售麵筋為業的商販,至於以麵筋為原料的各種食品,也成為市井上的熱門小吃。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在臨安的“麵食店”及“葷素從食店”中,不僅有鼎煮羊麩、乳水龍麩、五味熝麩、糟醬燒麩等以麵筋為主料的素食素菜,還有麩筍素羹飯、麩筍絲假肉饅頭和稱之為“筍絲麩兒”的點心。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在一些文人墨客的心目中,麵筋真足以與雞豚相媲美。宋代詩人王炎在《山林清供雜詠·麩筋》詩中就說:“色澤似乳酪,味勝雞豚佳。一經細品嚼,清芳甘齒頰。”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有一道菜叫做“假煎肉”,原料是瓠瓜和麵筋。其製法是:“瓠與麩(即麵筋)薄切,各和以料煎:麩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蔥、椒、油、酒共炒。瓠與麩不惟如肉,其味亦無辨者。”這道菜的要領是:麵筋用素油煎,瓠瓜則用豬油煎,然後再加佐料入油共炒。因其與煎肉的味道難以分辨,故有“假煎肉”之名。

當時的麵筋作為素食佳品之一,不僅為民間百姓所好,更深受寺院僧眾的青睞。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就記有仲殊長老以蜜漬麵筋等招待蘇軾的軼事:“豆腐、麵筋、牛乳之類皆蜜漬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東坡性亦酷嗜蜜,能與之共飽。”南宋葛長根的《詠麩筋》詩,竟至發出了 “結庵白雲處,山供味味新。嫩腐雖雲美,麩筋最清純”的讚歎。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不過,將麵筋與雞豚一起烹用,則味道更佳,自然也就成為大多數美食者的首選。生活在宋、元之際的宋子虛,在一首《詠麩筋》詩中就坦露出自己的心跡:“山筍麩筋味何深,箸下宜素又宜葷。黃潤光亮喜入眼,濃汁共炙和雞豚。”

麵筋製作技術與烹飪技巧的演進

在製作水面筋的基礎上,人們又嘗試著將水面筋發酵起孔後,再入籠蒸熟,製成了熟麵筋。至遲在元代,熟麵筋就已成為人們製作菜餚的原料。

元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在“炙脯”條中,就記述了熟麵筋的兩種烹調方法:“熟面觔隨意切,下油鍋掠炒,以醬、醋、蔥、椒、鹽,料物擂爛,調味得所。醃片時,用竹籤插,慢火炙幹,再蘸汁炙。”很明顯,一種吃法是炒著吃,另一種吃法則是烤著吃。這裡烤著吃的麵筋,實際已具備了烤麩的雛形。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所記的“假魚膾”的做法更有特色:“薄批熟面觔,用薄粉皮兩個牽抹溼,上下夾定,蒸熟,薄切。別染紅粉皮縷切,筍絲、蘑菇絲、蘿蔔、薑絲、生菜、香菜,間裝如春盤樣,用鱠醋澆。”此菜真可說是素食中的精品了。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還記述了名叫“膳生”的麵筋的另一種做法:“每十分生面筋一堝,手按薄。籠內先鋪粉皮,灑粉絲抹過。將麵筋鋪粉皮上蒸熟,用油抹過。候冷,切三寸長細條。三色粉皮各一片,如上切。熟麵筋一塊,切絲;筍十根,切絲;蘑菇三兩,絲,油炒。簇裝碗內盪過,熱汁澆。”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所記“三色醬”亦別出新意:“熟麵筋一堝,碎切。醬瓜兒二個,糟姜半斤,各細切,下油鍋,加蔥絲炒熟食。無糟姜,生薑亦可。”

此外,《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還介紹了用熟麵筋製作的“素灌肺”;用麵筋同豆粉、切細面製作的“焯熟如鱔魚色”的“炒鱔乳虀淘”;用熟麵筋絲、碎筍片、木耳、蘑菇等製作的“醎豉”和“帶汁醎豉”;用麵筋為餡料之一的“七寶餡”包子;以及用生面筋製作的“酥煿鹿脯”等當時人們喜愛的小吃。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元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煮麩幹法”還介紹了今江蘇蘇州地區保藏麵筋的方法:“以吳中細麩,新落籠不入水者,扯開作薄小片。先用甘草,作寸段,入酒少許,水煮幹,取出甘草。次用紫蘇葉、桔皮片、薑片同麩略煮,取出,待冷。次用熟油、醬、花椒、胡椒、杏仁末和勻,拌麵、姜、桔等,再三揉拌,令味相入。曬乾,入糖甏內封盛。如久後啖之時覺硬,便蒸之。”

元、明之際韓奕撰著的《易牙遺意》,則記述了涼拌生面筋的吃法:“麩鮓:麩切作細條,一斤,紅曲末染過。雜料物一斤:筍乾、蘿蔔、蔥白皆切絲。熟芝麻、花椒二錢,砂仁、蒔蘿、茴香各半錢,鹽少許,熟香油三兩,拌勻供之。”據同書記載,當時,人們還以熟麵筋製作出了類似今“油麵筋”的新產品:“煎麩:上籠麩坯(指發酵之後),不用石壓,蒸熟。切作大片,料物、酒漿煮透,晾乾。油鍋內煎,浮用之。 ”

明高濂《遵生八箋》所記“素麩鮓”的製作,更顯現出麵筋烹飪的較高水平:“用好麩六七個,扯如小指大條子,稱五斤,入湯內煮三四沸,捺在筲箕內,帶熱榨乾。先焙蒔蘿、茴香共半合,碾碎,不可細了。揀花椒片小半合,赤曲米大半合,以湯泡軟。披蔥頭須半碗,杏仁一合許,去皮尖,擂碎,用酒調蕩。熬油二兩於鍋內,候熟住火。先傾杏仁入油沸過,次下麩及料物,用鐵鏟頻翻三四轉,嘗其鹹淡,逐漸笊於器中。將溫赤曲旋摻入,捺實,以荷葉蓋上,用竹片拴定,以石壓之,三四個時辰可用。”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麵筋還曾被列為御膳之品,明洪武十七年六月的一則明太祖御膳單中,午膳有湯、菜18道,其中就有“五味蒸麵斤”。

在長期食用麵筋的基礎上,人們對於麵筋的性狀及其特點,逐漸總結出一些經驗。元人賈銘《飲食須知》就說:“麩中洗出麵筋,味甘性涼,以油炒煎,則性熱矣。多食難化,小兒、病人勿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稱:“麵筋,以麩與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則性熱矣。”清梁章鉅《浪跡續談》則認為:“今素食中有面筋,若得佳廚精製之,可與豆腐同稱佳品,惟烹製之難,亦與豆腐同。”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識》還較詳細地介紹了“洗面筋”的方法:“面十斤,鹽兩半,半溫水和之。俟其發起,挼之挏之,牽開有觔,則入水洗之,可得半成。餘滓澄為小粉。無鹽則無觔矣。市以麩為之,入肥皂則不成。”

清代,有關麵筋的食譜更舉不勝舉。

袁枚《隨園食單》中的麵筋三法,就很有代表性:“一法,麵筋入油鍋炙枯,再用雞湯、蘑菇清煨。一法,不炙,用水泡,切條入濃雞汁炒之,加冬筍、天花。”另一法則為一位名叫章淮樹的官宦之家所創,其製法是“上盤時宜毛撕,不宜光切。加蝦米泡汁,甜醬炒之,甚佳”。之所以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圖的就是更易入味。

清人顧仲《養小錄》中提到的 “響麵筋”和“燻麵筋”,則別是一種風味:

響麵筋:麵筋切條壓幹,入豬油煠過,再入香油煠。笊起,椒、鹽、酒拌。入齒有聲,堅脆好吃。

燻麵筋:麵筋切小方塊,煮過。甜醬醬四五日,取出。浸鮮蝦湯內一宿,火上烘乾。再浸鮮蝦湯內,再烘十數遍。入油略沸,薰食。亦可入翻碟。

麵筋能夠製成素雞、素魚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譽

至於晚清佚名者所撰的《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其記述的麵筋菜餚竟達十二種之多:“加雞、切條,肚花、肉花、桃仁、青豆,掛芡上”的“滿燴麵筋”;“用各樣配合切絲,蛋絲配合,精燴上”的“十景麵筋”;“麵筋打花,切象牙塊,加火腿、筍、雞片配合,走油,掛支子(即“滋汁”之意)上”的“回漢麵筋”;“加水豆腐配合,掛芡上”的“素燴麵筋”;“麵筋切片,加火腿、雞、筍片配合,香油涼拌上”的“涼拌麵筋”;“麵筋走油,炸小湯元搭走,加糖醋支子上”的“響鈴麵筋”;“麵筋出水,煮元,外加配合,清燴上”的“羅漢麵筋”;“切絲走油,加糖汁蓋面,外配合,溜支子上”的“炸熘麵筋”;“加白菜,走油,火腿、雞、筍片配合,清燴上”的“白菜麵筋”;“用豬蹄子燉肥鴿蛋,切棋子塊,紅湯上”的“鴿虎麵筋”;“加白菜、扁豆、蓮子、桃仁、苡仁,掛糖支子上”的“果子麵筋”;“肉泥包麵筋,加蛋清豆粉釀,加火腿、筍片,清湯上”的“釀麵筋”。或燴,或溜,或加以糖醋,或涼拌上桌,或與葷菜搭配,或與素菜同烹,真可謂琳琅滿目,儼然是一桌色形俱佳,香味誘人的麵筋宴了。

徐珂《清稗類鈔》中記述的兩款麵筋菜品,亦很有特色:一是“炒麵筋”:“以麵筋入油鍋,炙枯,再用雞湯、藦菇清煨。或不炙,用水泡切條,入濃雞汁炒之。加冬筍、天花。上盤時,宜毛撕,不宜光切。加蝦米泡汁、甜醬,更佳。”二是“鳳仙花梗炒麵筋”:“採鳳仙花梗之頭芽,淖湯,少加鹽,曬乾,拌以芝麻,炒麵筋最佳。”

麵筋之所以受人歡迎,除了富於營養,味道鮮美外,還有幾大好處:一是可與多種葷素原料組配,且既可作主料,亦可作配料,故又稱百搭菜;二是無“喧賓奪主”之嫌,因其自身無顯味,不論與何種原料配用即具有該原料的風味;三是適於多種刀工加工,可切成塊、片、條、絲、丁、米等;四是適於多種烹調方法,既可做冷菜、熱炒、湯羹,又可做小吃及餡料。因此關於麵筋的食譜、菜譜,也就花樣百出,舉不勝舉。如用水面筋和香椿製作的“香椿麵筋”;用油麵筋泡和紅櫻桃製作的“雪花面筋”;用油麵筋和酸菜製作的“酸菜麵筋”;用生面筋、熟麵筋、油皮和水髮香菇製成的“古錢大肉”;用水面筋、雞腿、冬筍、大棗放在西瓜盅中製成的“西瓜雞”;用熟麵筋、青椒、海帶、豆腐、豌豆和紅櫻桃製成的“梅花三絲”等,就是麵筋菜餚中的佳品。

參考文獻(略)

先民菜籃子裡的秘密》(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