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伯清和郭德綱的作品藝術性?

我是一個養雞的

其實我不贊成這樣的比較,有一句話說的好“術業有專攻,得道有早晚”李伯清和郭德綱首先來說,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本身的思想、理念各方面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代溝。

另外李伯清的成長環境包括出道的時間還有成名方式跟郭德綱都有所不同,我不是替郭德綱說話,郭德綱從小學藝,可以說少年失學,全靠著自己學藝,一步一步打拼,在北京立住腳跟,他要的是自己的包袱,自己的梗迅速的被大家接受,要的是草根文化,接地氣,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郭德綱自己也說過“高雅相聲也會說,但是賣不出去票,沒有效果,觀眾憑啥買你的票,花了一千多買你的票說的不可樂,得打的跟菜瓜似的。。。。”

另外一點南北文化的差異,地域性文化不同,也決定著作品的藝術性和雅俗性,我們北方人覺得南方人相聲不可樂,南方人覺得北方人相聲不高雅,這都是一個道理。如果說真的說起來歷史文化,我不覺得李伯清能有郭德綱的知識淵博。如果比戲曲呢?京評梆曲。請問李老師哪個精通?

最後我還是這個態度“術業有專攻,得道有早晚”每個人的文化有每個人的地域性,在南方李老師是泰斗,在北方人心裡郭德綱是人傑!不同意的可以在這裡吐槽一下!


怡然自得小痞子

2005年郭德綱和四川的李伯清一起同臺演出過,郭德綱對李老先生倒是挺尊重的,說他們是同一類人,“同樣是出身草根,同樣語言犀利, 同樣平易近人, 同樣針砭時弊!”

可惜現在,李伯清已經皈依佛門,剃度出家了!也就很難再聽到他說散打評書了!

什麼是散打評書?也就是四川話版的脫口秀、評書!因為是說四川話,有著地域侷限性,所以在全國他雖然比不上郭德綱知名,但是在四川重慶乃至整個西南,沒有人不知道李伯清的!他最火的時候有多火呢?就是幾乎每個四川人家裡都會有他的磁帶。對,磁帶,你沒看錯,你琢磨下聽磁帶是哪個年代,就知道了他最紅的時候是什麼年代了!



說起作品藝術性,他們的作品都是反映市井小人物、老百姓生活百態的居多,都挺接地氣,也比較俗氣!但是觀眾們喜歡,就是好作品!


相聲姐

李伯清我不認識,郭德綱倒是瞭解一些,不信你看我頭像。

李伯清聽說是四川成都周邊的大腕,郭德綱則是全體華人都知道的藝人,單從知名度上來說肯定是郭德綱更勝幾籌。當然你可以不喜歡郭德綱,可是你不可能不知道他。


說到藝術,李老師我一句都沒聽過,不妄加議論。我聽過郭德綱上百段相聲,也粗略的知道一些相聲史,我就試著講一講,到與不到的大家海涵。

相聲祖師朱紹文,後因為棄文從藝,改了名字成了朱少文。早期是京劇行裡的,還曾經創作過八大拿等曲目,後來因慈禧過世不能動響器,改說了相聲,在天橋白沙撒字,畫鍋吃飯。

相聲一開始就是一門手藝,你說它是藝術吧!其實那個時候還算不上,飯都吃不飽,先研究活命的本事才是關鍵。

朱少文有個師兄也改行和他說相聲,這個人叫孫醜子,專門扮孝子賢孫在天橋打幡哭喪,博人同情,可以說幾近乞討。後來因為他唯一的兒子被閹割,而過早棄世,斷了這一門傳承。否則現在相聲舞臺上也許還有這樣一個門路——說學逗唱哭,你說俗不俗。


不過俗不能說不是藝術,只要是能引起觀眾共鳴,能給人以心理感受的形式都可以稱為藝術。民間剪紙、山間小調和交響樂、野獸派一樣都是藝術,只是受眾群體不一樣。你可以說欣賞者地位有高低,但是不能說藝術門類本身有高低。吃鮑魚的人也吃粗糧粥,這些都是食物,只有愛吃不愛吃,沒有因為貴才愛吃的。

郭德綱沒有在舞臺上學《我的太陽》,可是《叫小番》、《探清水河》、《大實話》一樣引起了觀眾的共鳴,而且聽前者的未必有聽後者的多。


相聲的舞臺要先搞笑,把人籠過來,然後再高臺教化,你應該這個樣子,那時候才有人聽啊!沒有人聽,相聲就死啦,死啦還談什麼藝術。

郭德綱和他的相聲本身就是藝術,因為郭德綱人生就是藝術的人生。他把一個爛了幾十年被閹割的七零八落的玩意,從垃圾堆裡撿回來,這擦擦那補補。拿鼻子一聞,嗯,有味兒,一股酸味兒。勞駕您吶!受累打聽一下,您這有焦圈嗎?我們就好這一口兒。


樂樂掌門人

我是四川人!我聽著李伯伯的評書上完初中!現在聽著郭德綱相聲睡覺!老李的散打有很大地域性!他的幽默外地人不理解,也聽不明白!就註定市場只能是西南與湖南湖北,甘肅陝西等!郭德綱是70後,從小接受的是解放前後的老藝人指導與薰陶!地域是北方,“官話,普通話”普及!世界華人通用語言!所以這就是人們說的郭德綱的比李伯伯好的原因!

幽默李伯伯和郭德綱各有千秋!李伯伯的:趕腳豬!問:老嗊“四川方言,豬的別稱”你去哪裡?““嗊嗊””“我瀟灑走一回”“公雞逗母雞”這一系列要說李比郭接地氣,只能說的是誰更接“農村地氣”!誰的更接城市地氣!又如郭德綱小夥伴,那個是我們童年的回憶!誰沒有童年?那個男孩童年不是那麼調皮!

郭德綱的針對社會矛盾的作品比李伯伯的強!這可能是性格不同!也可以說是城市不同的市民對社會矛盾的理解不同!如去給理髮大姐借推剪,只有一張床,沒有剪刀就做理髮!吃刀削麵,抓進派出所!路邊說相聲會被城管打死!這個李伯伯不能說!


熊哥160726363

這個問題的描述是錯誤的。

李伯清的是“散打評書”,郭德綱的是相聲,評論比較兩個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沒什麼意義。

就如同用戲曲的點評方式去討論電影一樣,沒有板眼也沒有唱腔,有什麼看的?反之也一樣,拿個鞭子當坐騎,開什麼玩笑?

郭德綱除了相聲之外也有類似評書的大段單口,在他的單口裡,有描述裡所謂的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兒子嗎?

答案很明顯:沒有,那麼又是什麼人會問出這個愚蠢的問題呢?因為提問的人根本不是想正面評價,他不過是想樹個靶子來攻擊。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方言決定了地域文化,李伯清和郭德綱都是我喜歡的人。兩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觀眾不同,郭德綱語言大家都聽得懂而且知識面比李老師強大。李老師侷限在西南三省如果李老師用普通話說評書味道就變了。


tanghua681117

趙夲山,宋丹丹。黃宏,陳佩斯,牛群,馮鞏,郭蘭英,閆維文。張藝謀。媒體對他們不敏敢,對郭德綱過分敏敢,經常拿大腕和郭德綱炒,但李伯清老師還是低調的,說點評書掙點錢。花腳烏龜不沾染。不吵不抬不喧染。藝術道德有底線。


科懷10

我個人覺得,李伯伯,更接地氣,他的評書,講的內容都是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年輕一輩能瞭解他們那個時代的生活,生活的艱難,他說的書有一種樸實,不做作,教育人,聽完還想聽,完全是生活結合藝術的表現,我覺得李伯伯講的評書對年輕人非常好,非常的教育人,而不會感覺煩,而且感覺非常開心搞笑,強烈建議國家列入國寶級藝術大家!


David李1

作為一個四川人我還是能談談李伯清和郭德綱的。李伯清在川渝貴雲,也就是整個西南片區很有名氣,而且出道很多年了,我是從小就聽李老師的散打評書的。而對於郭德綱就不僅僅是侷限於某一個片區了,基本上全國各地都要喜歡他相聲的人,當然也有罵他的。就目前的影響力而言郭德綱是大於李老師的


奮青142318948

李伯清的段子成都人較喜歡,而且是地道老成都更有共鳴,他用了大量的四川的地方土語,及百姓不同時期的流行語,再經他一番誇張後,就增加了看點,因此受地方限制很大,離川越遠越無市場,不足之處,受文學功底限制,語言用得重複,有所饋乏,久而久之也失去吸引力。

從未聽過郭德綱的節目,不敢妄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