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造中國戰機卻要先給國外掏幾個億買軟件?這錢不掏真沒法搞

研製一款飛機,除了靠完整的硬件體系支持,配套軟件亦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畢竟沒了圖紙和數據,別說一架飛機,就是個板凳也做不好,早些年的時候,人們使用手工繪製圖紙以及測量數據,這樣做誤差比較大,圖紙返工修改是難免的,更是經常性的。

上個世界80年代,計算機技術興起,並很快被應用於理工科學的實踐當中,航空領域自然也被惠及,當時,我國有幸趕上了這波新生浪潮,因此實際上我國在航空設計軟件的開發上和國外是同時起步的。

飛機設計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從氣動外形,到內部結構,再到包括,武器,動力,控制系統在內的多個環節,在造出實機前,還需要現將預製參數輸入模擬環境進行測試,全程哪怕出現任何誤差,都會導致項目的嚴重失敗。

如今業界主流的航空設計軟件,都是當初航空領域的科研人員根據自身工作需要自己編寫出來的,中國和國外皆是如此,然而,在今天看來,這個市場卻早已經成為了國外軟件的天下,國產軟件甚至毫無立錐之地,這種單方面的壟斷,竟然成了我國飛機設計路上的阻礙。

無奈!造中國戰機卻要先給國外掏幾個億買軟件?這錢不掏真沒法搞

這還沒完,飛機設計可不是過家家,這個領域所涵蓋的學科專業多達30餘項,同理,相對應的軟件也極為繁多,而且每個軟件功能側重點不同,所以要想完整地設計出一架飛機,起碼得把幾十種軟件挨個來幾套,算下來,想造飛機?先掏幾個億再說。

當然,也不能因噎廢食,這錢,不花都不行,畢竟飛機總是要研製的,不幸的是,這錢花了也不踏實,倒不是因為可能會導致飛機數據被軟件偷偷洩露出去,而是萬一哪天人翻臉給咱把軟件給封鎖了,整個航空產業都得歇菜,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套足夠完善的航空設計軟件。

可能有觀眾要問了,手工設計怎麼說也是科班裡的基礎必修,過去幾十年都這樣過來了,大不了繼續老辦法唄?很可惜,那是絕對不可以的,手工幹活誤差實在太大,而航空設計和製造恰恰就是最見不得誤差的行當。

無奈!造中國戰機卻要先給國外掏幾個億買軟件?這錢不掏真沒法搞

會給設計製造的過程帶來太多不必要的麻煩,舉個例子,設計一款飛豹級別的殲擊轟炸機,如果採用手工設計,由於誤差太大,因此需要不斷跟進修正數據,這一番折騰下來,起碼得搞出6000張工程更改單。

萬幸的是,現實中飛豹在研製過程當中是有使用了軟件的,因而實際上的工程更改單數量只有1000張而已,兩相對比,相當於無形中減少了80%的無用功,軟件設計速度快,誤差小,所以回去是絕對不可能的。

儘量避免誤差對於飛機設計可謂是重中之重,我國的殲10戰鬥機在首飛之前發生過一段小插曲,在當時,我們委託國外製造殲10的主起落架,然而成品出來以後卻發現存在5毫米的誤差,導致起落架收放存在問題,不得已重新再搞,這小小的5毫米,最終導致殲10的首飛時間硬生生推遲了9個月。

而且,現在的飛機越來越先進,也就意味著結構和系統越來越複雜,構成最新運20的零部件達到上千萬個,就連幾十年前的飛豹也有四十多萬個構件,這個數字在未來只會越發多,而這一切都仰賴於軟件設計。

無奈!造中國戰機卻要先給國外掏幾個億買軟件?這錢不掏真沒法搞

難道說我國就沒有自己的軟件了嗎?當然也有,前面也說了,早期的航空設計軟件都是從業人員自己用代碼敲出來的,中國科研人員自然也有自家的軟件,完全可以滿足運算以及處理數據,而且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搞出來了。

可惜,到了今天,這些軟件基本已經很少有人在用了,為啥競爭不過別人呢?國外公司將就長久的市場化經營,軟件開發出來之後,會根據後續訂單,以及設計需求,不斷優化和改進軟件功能,最終做出簡單易用的完善軟件。

而我國研製飛機向來是以具體型號為項目進行管理,做完這一單就解散,軟件雖然就算是能用,但會用的就那幾個人,就像有些人寫字只有自己能看懂一樣,因而在整個過程之中所用到的軟件進度也就隨之停留,基本沒有後續開發的可能性,最終導致荒廢,被國外軟件擠佔市場。

不過也不要對未來灰心,我國在信息技術上雖然當初沒趕上趟,但卻有後發優勢,在某些領域甚至有獨佔優勢,隨著我國市場化思維的深化,國企的航空理論,配以民企的技術經驗,產業鏈相結合,就像如今繁榮的手機應用市場一樣,我國在未來也會湧現出一堆優秀的航空設計軟件,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