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麻江藍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1.前言

藍莓作為一種風味獨特、營養成分眾多、營養價值極高的水果,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各大生鮮平臺、超市、水果店裡都有藍莓的售賣,也成為廣大消費者購買藍莓的主要途徑。除了口味獨特,藍莓深受喜愛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具有保護視力、抗氧化、增強記憶力和抗衰老等方面的保健功能。貴州麻江的藍莓生產數量大、品種豐富、質量高,產出藍莓既能夠直接作為水果食用,也能夠用於加工成果汁飲料、果酒、果醬,和其他產品形態。

貴州麻江藍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2.藍莓的營養價值和全球產地情況

2.1藍莓的營養價值和功效

具有“漿果之王”美稱的藍莓,屬於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果實為圓形藍色漿果,果肉細膩,酸甜適度,經濟價值很高。藍莓也被聯合國糧食組織(FAO)譽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藍莓果實中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熊果酸、糖、酸、維生素,還有鐵、鋅、錳、鉀、銅等礦物質,因此具有保護視力、預防癌症、延緩衰老等的效用。

根據美國相關研究機構研究實驗表明,藍莓屬於花青素含量最高的水果。測定發現,藍莓凍果中花青素含量約為327.35mg/100g.花青素是一種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其淬滅自由基的能力是VC的20倍,是VE的50倍。

貴州麻江藍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2.2藍莓的國內外產地分佈

中國早期藍莓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長白山區、大小興安嶺等地,在國外則主要分佈在北美洲、蘇格蘭等地區。

全國藍莓種植區域中,山東省、貴州省和遼寧省藍莓規模化種植最早,也是目前我國栽培面積和產量最高的三個省份。其中,山東省栽培面積和產量一直位列全國第一位,但由於貴州黔東南地區天然的氣候條件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非常適合藍莓生長。具備藍莓大面積摘培和種植,在貴州省各級政府的全方位大力支持下,2000年至2015年來貴州的藍莓栽培面積迅速增加,到2015年達到8000公頃,位列全國第一位,產量達到了10000噸,與遼寧省並列第二位。麻江藍莓更是以外形豐滿、果肉細膩、酸甜適中、營養成分豐富,於2016年一舉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貴州麻江藍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圖1 2000年-20014年全球藍莓產量趨勢

貴州麻江藍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圖2 2000年-2014年全球藍莓生產區域分佈百分比

3.貴州麻江藍莓的開發利用情況

貴州麻江藍莓深加工方面的開發和利用工作,一直受到各藍莓產品生產廠家和政府的重視。藍莓因其漿果的特點,可以加工成藍莓糕點、果酒、藍莓幹、果汁、藍莓罐頭、糖果、果醬、果凍、藍莓複合飲料、藍莓冰淇淋、果醋、藍莓餡餅等多種產品形態。政府採取把企業引進來,政府把扶貧資金買成苗發送給農戶,企業把農戶土地流轉過來,農戶栽苗,企業給予農戶工資的方式,發展藍莓生產加工,帶領當地農戶脫貧。貴州科學院更是通過提供售後服務,科技特派員帶頭示範,給企業出謀劃策,政府給予相應寬鬆政策,把當地藍莓產業越做越大,規模擴大,使得企業盈利,老百姓收入增加。

當前的藍莓加工產業,除了為市場提供初加工的產品,如濃縮汁、飲料,也有部分技術先進的企業能提供深度加工的產品。

以貴州凱緣春酒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年生產發酵酒1000噸 、配製酒400噸,廠區佔地面積6000平方、車間生產設備500萬元,積極聯合凱里學院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研發,以貴州麻江萬畝藍莓種植基地資源優勢為依託,通過採用先進工藝技術及設備,成為當地果酒生產的龍頭企業。該公司利用藍莓生產的紅酒名為凱緣春藍莓紅酒,呈現出深深的紅寶石色澤,帶有清新藍莓香氣,口感醇厚入口後果香持久,令人愉悅,酒體整體結構平衡,香氣優雅,回味悠長。

凱緣春注重產品質量,從源頭果實抓起。採用先進精準的技術,對藍莓種植、採摘、加工進行全程追蹤和溯源,保證消費者能喝到優質藍莓果實釀造的優質藍莓果酒。

貴州麻江藍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4.貴州麻江藍莓的產業前景預測

藍莓作為符合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費需求的經濟作物,在現代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之下,能在保留其保健價值的同時加工成不同的食品產品供消費者享用。也為地方經濟和當地勞動人們的收入做出貢獻。提升藍莓產量、質量,豐富藍莓加工產品的種類,將是科研機構、企業和產業鏈上的其他相關人員和機構進一步進步的空間。參考文獻

[1]2014年全球藍莓產量及生產區域分佈【圖】,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2/387298.html,2016年02月20日

亞洲增長主要來自於中國

[2]全球前十藍莓產地,看中國藍莓產業如何發展?,http://www.sohu.com/a/131324722_497270,2017-04-01

[3]孟憲軍,王冠群,宋德群,等.響應面法優化藍莓花色苷提取工藝的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0,31(7):226~229.

[4]李斌,雷月,孟憲軍,等.藍莓營養保健功能及其活性成分提取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與機械.2015年11月第31卷第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