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最終去哪了?

577149781

貨幣的另一面債務

貨幣是一種存借價值關係。貨幣產生的原理:[-M]+[+M]=0貨幣單位.

變形式:M貨幣單位=M貨幣單位,元、美元、日元只是記錄價值的單位,和記錄長度的單位米,並無本質差別。

比如,企業債,國債;你(Self)購買之後,在你手中是錢,是資產。

資產形成的原因:你手中的法幣=企業債,等號的含義是自願兌換、自願交易,邏輯:Others的債務=Self的資產。請注意,Others代表群體承諾。你朋友給你打的白條,雖然也是你的資產,但含金量卻低很多。

再比如,政府以國債為抵押,發行基礎貨幣。銀行獲得國債是資產,政府獲得基礎貨幣也是資產。兩個有組織的機構,互換債務,債務都了對方手中,都是資產。

再比如,家樂福和中石油互換1億購物卡,購物卡內的儲值是兩個的產品債,完成兌換,產品債就變成Others的提貨權=Self的資產。

債務屬性比資產屬性增速更快

國債利息高於基礎貨幣利息,貸款利息高於存款利息。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非金融(政府、企業、居民)在金融機構內的負債會遠超非金融(政府、企業、居民)在金融機構中的資產。簡言之,從我們使用金融機構的第一天,非金融機構就無法清償自己的債務。非金融的債務會像滾雪球一樣膨脹,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的根源。

模型:政府貸款1億修建1條高速,公眾修建該高速賺走1億收入,形成1億存款。高速建成後,政府要收取2億過路費來清償貸款的本息。But,公眾只賺了1億,如何清償2億本息?所有方向內容雖然有所差別,但本質都是這一個。即,存款根本無法清償貸款。因此,孤立的看貨幣始終存在。統一的看,貨幣始終是負值,即不僅沒有貨幣,還倒欠銀行一屁股債。

貨幣終將被債務吞噬掉

貨幣增速1.01的N次方,負債的增速1.05的N次方。

利息差會導致所有非金融(政府、企業和家庭)被負債包圍,這是一個數學問題,在傳統金融框架之下,無解。

破局,新人機關係

公共網絡債=人類的提貨權

公共網絡不收取自己的借款利息,並且有充足服務能力來償還債務。所以,公共網絡不還債,所以人類的提貨權永續存在。

模型:每個中國人獲得4000公共網絡債(AIC),總量5.6萬億AIC,投向房地產領域,可以建設2500萬套高品質住宅。建設者獲得5.6萬億AIC收入,可以以20萬AIC每套的價格回購住宅。如果建設者全部回購,投資人依然有5.6萬億AIC(可以再投資),如果不回購,投資人獲得2500萬套高品質的住宅。在這個模型中,第一,5.6萬億AIC如黃金一樣,是永續存在的。第二,每完成一輪投資,100%可追溯的AIC都會把該領域的商品價格按照生產成本標的,使貨幣的內在價值直線升值。第三,.....


高金波

貨幣一直都會在:

如下圖,市場交易需要貨幣作為交易媒介,而交易媒介需要有公信力、價值穩定,否則將會不利於交易的進行,而交易正是促進分工的前提,分工又是社會效率提升的結果,所以保持貨幣的流動性與價值穩定性是提高上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部分,而一般來說,央行承擔了這樣的角色,負責在市場中抽放資金,通過控制貨幣供給來調節經濟。

過去來說,紙質貨幣最後由於頻繁使用,導致破損,都進了碎紙機,然後被焚燒或者是重複利用;

現在由於電子支付方式的普及,紙幣用的相對少了,除了紙幣進入碎紙機以外,剩下的還是在金融系統中流轉。

貨幣本一文不值,有價值的是背後的信任,只要信任不失,貨幣永遠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