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一)

最起初 只有那一輪山月

和極冷極暗記憶裡的洞穴

然後你微笑著向我走來

在清涼的早上 浮雲散開

既然我該循路前去迎你

請讓我們在水草豐美的地方定居

我會學著在甲骨上卜兇吉

並且把愛與信仰 都燒進

有著水紋雲紋的彩陶裡

那時侯 所有的故事

都開始在一條芳香的河邊

涉流而過 芙蓉千朵

詩也簡單 心也簡單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詩人席慕蓉在詩歌《歷史博物館》裡與石窟、彩陶、石雕相遇,尋找歷史埋下的線索、遺漏的細節。

按照詩人的語境,永陵博物館勾勒出前蜀開國皇帝王建一生的輪廓。如今歲月流逝1000餘年,歷經戰火硝煙,時代更迭,回首凝眸,唐末古柏漸枯,枝形依存,氣象甚古。那黛色參天,陵寢隱現,令人肅然,令人神往。

據正史記載,王建(847—918),早年為唐朝將領,唐末戰亂時隨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後任利州(今廣元市)刺史。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據出土的哀冊記載,王建死後葬於成都三洞橋,他的陵墓史稱“永陵”。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撇開正史,像所有的帝王傳記一樣,在野史中被渲染了一層神秘又傳奇的光環,而後人或許更容易被這些匪夷所思的情節所打動,流傳千年。

清人張懷溎的《前蜀雜事》描述了一個傳說:“王氣青城廿載多,武陽鬼語竟如何?持杯一笑非初願,異相終當讓八哥。”說的是王建出身貧寒,因排行第八,人稱八哥。相傳他少年時曾因家貧而行竊。一次,他和別人一起行竊被人發現,躲藏在武陽古墓中。在墓中,聽見兩個遊魂在黑暗中對話,語稱:“蜀王在此”。和王建一起行竊的同伴也聽見了,同伴認為鬼說的蜀王,一定就是王建,因為王建“狀貌異人,必有非常之舉”。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王建從士兵一直做到將軍,因保駕有功,步步高昇,被唐昭宗任命為西川節度使,之後,他領兵蠶食東川,擴大地盤,將整個四川都囊括在自己的管轄內。唐昭宗遂封他為蜀王。公元907年,朱溫篡唐,改稱梁。王建在成都面對長安嚎啕大哭,隨即稱帝,國號蜀。這就是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前蜀”。王建在位10年,尚文崇智,尊重知識分子,蜀地風調雨順,安無戰事。成都亦成為全國的文化繁榮之地。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二)

在暮色裡你漠然轉身 漸行漸遠

長廊寂寂 諸神靜默

我終於成木成石 一如前世

廊外 仍有千朵芙蓉

淡淡地開在水中

淺紫 柔粉

還有那雪樣的白

像一副佚名的宋畫

在時光裡慢慢點染 慢慢湮開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沿著成都市中心往西走,在車水馬龍中可見一座古石牌樓,橫匾上刻“永陵”兩個楷書金字,門前有一對紅砂石獅,引人注目,石獅齜牙咧嘴,形態生動。門左的石獅臉部殘缺,不像是歲月風化所致,令人想到戰爭和動亂對古蹟的破壞。

進入大門,一條大道直通墓穴。大道兩邊,分列石人石獸,人都是佇立捧笏作朝臣,獸中有佩鞍駿馬,也有帶翼神虎。這些沉默的石人石獸,都呈沉思之態,以沉靜肅穆的表情凝視前方,使每一個從它們面前經過的人不敢輕狂喧譁。據稱這對石獸原本立於陵寢前400米,從館內的復原圖可以一窺當時的全貌。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從前,人們只能看到地面的土丘。陵寢有多大,在多深的地下,墓中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全都是千古之謎。陸游到成都時曾來過這裡,並寫了七律《後陵》:

陵闕淒涼俯舊邦,恨流滾滾似長江。

穿殘已嘆金鳧盡,缺落空餘石馬雙。

攫飯飢烏佔寺鼓,避人飛鼠上經幢。

阿和乳臭崇韜耄,堪笑昏童束手降。

陸游寫這首詩時,離王建下葬已過去150多年。從陸游的詩中可以看到,在宋代,永陵的地面建築已經被拆除,帝王陵墓的氣派不復存在,此地已是一派荒涼景象,烏鴉鼓譟,蝙蝠亂竄。陸游為此詩寫注道:“後陵永慶院在大西門外不及一里,蓋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猶當時物。又有太后墓,琢石為人馬,甚偉。”陸游來過之後,永陵繼續著它的荒蕪,幾百年後,地面上僅剩下一個小山包,山包上荒草稀疏,雜樹叢生,墓前的石幢和石人石馬,也不知去向。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直到1942年9月,考古學家發掘“撫琴臺”,才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緊要的關頭,為了躲避日本人的轟炸,天成鐵路局在成都修建防空洞。工人在施工的過程中,突然挖出了一道磚牆,當時大多數人都以為是挖到了“撫琴臺”的地基。因為歷史上,施工的小山丘名叫“撫琴臺”,一直被當地人當做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彈琴的琴臺。政府派四川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對墓葬進行了發掘工作,這才確知此墓的確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走進博物館,會看到一張標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用箋”的信紙,這是郭沫若先生的珍貴信件。信中寫道:“這件事體,如是在和平時代,如是在歐美,想必已經轟動全世界了。”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三)

今生重來與你重逢

你在櫃外 我已在櫃中

隔著一片冰冷的玻璃

我熱切地等待著你的來臨

在錯諤間 你似乎聽到一些聲音

當然你絕不可能相信

這所有的絹 所有的帛

所有的三彩和泥塑

這櫃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紋啊

都是我給你的愛 都是

我歷經千劫百難不死的靈魂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由神道進入墓室,光線一下子暗了下來,鮮紅而厚重的宮門顯得格外突出。穿過斜緩的墓道,像穿過一段時光隧道,那一頭是空曠幽暗的千年歷史。燈光寂寂地亮著,射向墓室中所有值得參觀的部位。

墓室內,巨大的棺床四周雕刻有花草、龍紋、“二十四伎樂”和抬扶棺床的十二力士像等,使之成為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帝陵中最精美、藝術價值最高的棺床。永陵最讓人驚歎的部分,也是石棺外廓四面精美的浮雕。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王建生前大概是音樂愛好者,他的石棺材四周,雕刻的全都是演奏樂器的樂伎。個個形神生動,精美絕倫,讓人歎為觀止。二十四人均為女伎,身著唐服,兩袖下垂,顯得清雅飄逸,其中,舞伎2人,樂伎22人。樂伎演奏的樂器有20種23件,分別演奏琵琶、箏、鼓、笙、鈸、箜篌等樂器,鼓最多,共8種9件,演奏時鼓聲雷動、氣勢恢弘的場面可以想見。在燈光的照射下,雕刻在岩石上的樂伎們一個個飄然欲舞。繞石棺走了一圈,細細觀賞雕刻在岩石上的樂伎,每一個都雕出了個性,身姿、衣裙,都不盡相同,連頭上的髮髻、環髻和頭飾,都不一樣。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看著這些樂伎浮雕,不禁想起了杜甫的七絕《贈花卿》:“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寫此詩,比王建下葬早了150年,也是在成都,也是宮廷絲管之樂。杜甫所見樂伎們奏樂的形態,和石壁浮雕的樂伎,大概所差不多,都是“錦城絲管”,一個是人間喧譁之樂,一個卻是地下沉默之樂。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石棺周圍,還立有12尊力士神像。12尊雕像,分列石棺兩側,他們的下半截身體埋在地下,雙手插入棺床底部跪地作抬舉狀。巨大的石棺,似乎就是被這12個力士抬舉著,千百年來不知疲倦,在黑暗中保持著相同的姿勢。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在永陵中,還有諡寶。諡寶,是古代帝王陵廟中刻有其諡號的印璽,為體現真龍天子的身份,古代帝王玉璽的鈕(印把)通常都為龍形,而永陵中出圖的諡寶的鈕則是兔頭龍身,這不免讓人詫異。原來,王建出生於丁卯年,屬兔,60年後,王建登基稱帝時正好也是兔年,這讓王建與兔子結下不解之緣,他對兔子有著別樣的情懷,因此,他的諡寶的鈕才做成了兔頭龍身,這個兔頭龍身的諡寶也成為了古代帝王中唯一將本人生肖屬相與龍的形象融為一體的諡寶。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棺床後面,有一口直徑約1米的石缸,用於燃放長明燈。石缸的後面是御床,王建的雕像端坐其上。燈光雖然不亮,但可以看清雕像的模樣。王建頭戴幞頭,身穿帝王服,腰繫玉帶,穿著看上去似乎並不奢華,倒顯出幾分簡樸。王建孤獨地坐著,一束冷光照射到他的臉上,臉上是靜穆的表情,帶著幾分憂鬱,也帶著幾分神秘。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自唐朝安史之亂後,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唐末,藩鎮分裂割據,爭名奪利,更是讓平民難以立足。在五代十國的君主中,王建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天府之國”的安逸生活也得以保留和延續。王建入主成都的同時,還為成都帶來了大量的文化、藝術人才,對成都乃至西南地區文化、藝術的繁榮起了重大作用。王建父子對樂舞的愛好,更是極大地促進了成都民間音樂、舞蹈的發展。以至於南宋詩人陸游對前、後蜀時代的成都郊縣還有“官柳三千,琵琶四千”的記載,他的詩稱成都“絲竹常聞靜夜深”“深夜窮巷聞吹笙”,彷彿前、後蜀時代舉國上下都常常沉浸在笙歌繚繞的音樂海洋之中。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走出墓室,漫步在永陵公園成蔭的綠樹叢中,正如詩人詩句描述的那樣:“我斑駁的心,在傳說與傳說之間緩緩遊走。那時候,曾經水草豐美的世界,早已進入神話,只剩下,枯萎的紅柳和白楊,萬里黃沙。”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