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杭州的路名太“瓊瑤”了

因为杭州的路名太“琼瑶”了

製圖:高薇

來杭州第一站不去西湖、不去靈隱

很多遊客竟然指定要去這些地方

上個月底,杭州西湖區的“花蔣路”改了個名字,叫“蔣墩路”。

本來改個名字也很正常,結果引發了網友的討論,關注點在於:蔣墩路雖然指向更明確,但卻沒有原來的花蔣路好聽。

沒錯,在大家眼裡,杭州的路名就應該“好聽”。於是,話題開始延伸,很多人都說,剛開始來杭州,最大的感覺就是“路名太好聽”,梅靈路、鳳起路、競舟路、古翠路、潮鳴寺巷……美得像是身處瓊瑤劇。不少遊客因此慕名而來,杭州第一站甚至不是去西湖、靈隱寺,而是去這些名字美美的道路街巷打卡。

我也是感同身受。八九年前剛來杭州,看到每條路的名字都覺得新鮮。記得當時有個同事住在採荷,有一次去那裡吃燒烤,結果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認識了採荷路、採菱路、雙菱路這些充滿詩意的名字。我就想,我們不應該吃燒烤,而是吃水八仙。後來聽人說,採荷那一帶之前曾是菜地,興許真的有水八仙呢。

最近計劃搬家,前段時間去遷戶口,發現所屬的社區叫“在水一方”,太詩情畫意了。看來,網友對杭州路名很“瓊瑤”的定義,總結得真的很到位。在網友眼裡,來杭州遊玩打卡最多的道路、街巷是哪些呢?來了解一下。

這些地方 遊客最喜歡來打卡

浣紗路 古代也許真有美少女在這裡洗衣

定居杭州後,我經常接待大學同學來杭州遊玩,成了一個“導遊”,順便也跑了很多地方。有一次,一個學漢語言專業的同學來杭州,見到我沒提西湖、錢塘江、西溪,直接就說“帶我去浣紗路”。為什麼去這裡啊?她的回答是,“因為浣紗路這個名字真的是太好聽了,你想想,西施浣紗……”

文藝青年的想法,可以理解。浣紗路南起開元路,北至慶春路,長1221米。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裡有一條河叫“浣紗河”,是舊時杭州城區的一條主要河道。南宋時的浣紗河非常熱鬧,河上有眾安橋、龍翔橋、長壽橋等。後來,浣紗河逐漸被拆除河上橋樑,自湧金門閘至武林門全線填埋,改建馬路,定名為浣紗路。浣紗一詞,古文的意思是洗衣,所以這浣紗河大約是老底子街坊們洗衣的地方了,想象一下,當初在這河邊洗衣服的街坊鄰居里大概也常有美麗的少女吧。

武林門 沒有武林高手,只有女裝江湖

剛到杭州的時候,就有人向我介紹,杭州的延安路相當於南京的新街口,杭州的武林門相當於南京的鼓樓。

最開始,我對武林門、武林路、武林廣場、武林小廣場還傻傻分不清楚。當時武林路女裝街名氣還在,我在武林路上買了一條杭產旗袍,心裡美美的。當年杭州還不是移動支付之城,我經常來這裡逛街,然後意識到,武林路原來沒有武林高手,根本是一個女裝江湖。

其實,武林門是杭州早前的十座城門之一,是杭州北面的門戶,和“武術”“江湖”也沒有關係。相傳當時門的南面,有一座虎林山(也有說是虎陵山),因吳音訛為武林山。這座門最早叫“餘杭門”,正因為有武林山,才改名為武林門,相沿至今。

孩兒巷 陸游的一首詩讓它名聲在外

孩兒巷位於市中心,把武林路和中山北路連在一起,是杭州眾多小巷中知名度最高的之一。它的出名要歸功於宋代詩人陸游。

陸游62歲時任除軍器少監(唐宋時期的官職名,監督兵器、旗幟、戎帳等物品的造作),就住在孩兒巷內的南樓,在不眠之夜聽了春雨之後,寫下了著名的《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時至今日,在孩兒巷98號,還能找到陸游寫過的這座“小樓”。“孩兒巷”名字的由來,一說這裡是南宋時專門賣兒童物品的地方。在南宋時,這裡小販集合,平常的小玩具都可以在這裡買到,故名“孩兒巷”。第二種說法是孩兒巷原來不叫孩兒巷,叫磚街巷。之後由於這裡住著的人許多都做泥孩兒,很聞名,才更名叫泥孩兒巷的,再後來,把“泥”字也省了,直接叫孩兒巷。

河坊街 自古就是杭州的商業中心

據說每座城市都會有一條商業街,南京的是夫子廟步行街,蘇州是觀前街,北京叫南鑼鼓巷,而杭州,這條街就是河坊街。

這一段街舊稱清河坊,因有清河郡王府在此。清河郡王便是參與暗算岳飛的張俊,不過很多人只知清河坊而不知張俊。張俊如今與秦檜等四人被鑄成鐵人跪像,永久跪在岳飛的墳前,受萬民唾棄。

舊時,與中山中路相交的“清河坊四拐角”,曾經分別為孔鳳春香粉店、宓大昌煙店、萬隆火腿莊、張允升帽莊四家名店各居一角,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所在。杭州聞名的“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煙、杭線)就出於此。

也就是說,河坊街可謂杭州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

這些地名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直大方伯

直大方伯在杭州算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地名,關於這條路流行一個段子:“直大方伯不是一位大伯”。其實,直大方伯,在明代真的住過一位“方伯”。

直大方伯,全名應為“直大方伯裡”,與之對應有“橫大方伯裡”,但如今平常把“裡”省略了。相傳,明仁宗時布政使應朝玉在巷內建大宅邸,布政使又稱方伯,因名大方伯裡。宅邸超過橫、直兩條巷,故又有橫、直大方伯之稱。

立馬回頭

哪怕是在杭州混跡了近十年,杭州很多地方去了依然有些暈頭轉向。別說幾年前了,當時我在茅家埠玩,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公交車站,準備坐車回市區,結果看了看站名,居然叫“立馬回頭”!我是該上車呢?還是“立馬回頭”?

據說,當年乾隆來杭州,從茅家埠去靈隱,走的是現在上茅家埠村西北面的普福嶺山路。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對道路狀況相當不滿,本地官員趕緊為皇上修了一條新路。後來,乾隆再次經過普福嶺時,路況已大為改觀,龍顏大悅,立馬駐足,這才有了“立馬回頭”的說法。

下車路口

這也是一個讓很多遊客迷茫的路名。許多來杭州的網友都開玩笑說,一不留神聽到“下車路口”,就下車了,等反應過來車已經絕塵而去。

下車路口站位於錢江新城,離市民中心不遠,因為臨近下車路,因此得名。當然,下車路並不是下車的路。民國時期,這一帶有個鹽場,為運鹽,開闢了上車路、中車路、下車路三條簡易車道。隨著歷史變遷,上車路和中車路消失了,變成了村落,只有下車路保留至今。

教工路

“教工路”這麼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一個路名,總不會有什麼問題吧?為什麼也被網友玩壞了呢?原因是一個段子,話說在公交車上,一個乘客問司機“這條路叫什麼”?司機答,“叫公路(教工路)”,乘客繼續問,“我問是什麼路?”司機有點急,“叫公路(教工路)啊”!乘客:“我問具體叫什麼路!”司機:“教工路啊就是教工路啊!”

只是個段子。很多人要知道,城西是杭州最早的“大學城”,這一帶有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學院路、教工路、文華路(文一西路)、文新路(文二西路)、文苑路(文三西路)等,而教工路的得名,是因為附近是大學教職工宿舍的聚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