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在我們今天要解讀的這章裡,老子非常精妙、生動、完整地分享了,他在練習「意識往回收」的過程中五個階段的真實體驗。

這章就是《郭店楚竹書老子》第五章(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五章)。

這章的內容比較長,為了便於大家看清,我們進行了分段、排列。

古之善為士者,必非(微)溺(妙)玄達,深不可志(識),是以為之頌(容):

夜(豫)□(乎)奴(如)□(冬)涉川,

猷(猶)□(乎)亓(其)奴(如)□(畏)四□(鄰),敢(儼)□(乎)亓(其)奴(如)客,□(渙)□(乎)亓(其)奴(如)懌(釋),屯(敦)□(乎)亓(其)奴(如)□(樸),坉(沌)□(乎)亓(其)奴(如)濁。

竺(孰)能濁以朿(靜)者,□(將)舍(徐)清;竺(孰)能庀(安)以迬(動)者,□(將)舍(徐)生。

保此□(道)者不穀(欲)□(尚)呈(浧)。

以上內容錄自《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一、「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是以為之頌」的內涵

1、「士」字是什麼意思?

解讀這章,最大的障礙就在這個「士」字上,如果直接從「士」字本身去解讀,哪怕是用甲骨文字義去解讀,也一定會走偏的。因為這個字根本就不是「士」字。

破解這個「士」字,要與後面一句「深不可志」的「志」字結合起來,「志」字的上半部也是一個「士」字。

而要認識「志」字上半部這個「士」字,還必須與之前解讀過的《老子》中另外兩個字結合起來一起解讀,這兩個字就是「足」字、「各」字。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請看上圖:上圖左邊第二個字是金文「志」字,左邊第三個字是甲骨文「足」字,最右邊的是甲骨文「各」字。

我們先來看,金文「志」字的組成,上半部是個「止」字,下半部是「心」。上半部的「止」字在《老子》中包含著非常重要的內涵。

在「足」字、「各」字中也都包含著「止」字的元素。「足」字、「各」字在《老子》的「心智系統轉換」體系中,都表示「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的意思,「智足之為足」、「各復其堇」講的都是這個意思。

而在「足」字、「各」字中,主要體現「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的字符就是這個「止」字,就是上圖左邊第一個甲骨文。

所以,這章中的「士」字,是相對於後句中「志」字的上半部而言的,而「志」字的上半部,並不是「士」字,而是「止」字。

2、「善為士」的內涵

「善為士」即為「善為止」,就是善於「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的意思。

3、「溺」字是什麼意思?

這個「溺」字很重要,與後文的「濁」字有很大的關係,這裡我們要重點解讀一下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上圖左邊的是甲骨文「溺」字,右邊兩個是金文與篆書的「濁」字,「溺」字與「濁」字中都有一個甲骨文「水」字,一個在「溺」字的右邊,一個在「濁」字的左邊。

這個「水」字,在這裡並不是河流、水的象形,而是表示「重疊結構世界」中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的臨界面,在「水」字的左邊表示顯性世界,在「水」字的左邊表示隱性世界。

這個甲骨文「溺」字造得非常的形象,這個「人」字的屁股都進入到了「水」字中,所以,就是表示從顯性世界去認識隱性世界的意思。

4、「必非溺玄達」的內涵

「必」字在這裡表示一種堅強的態度。

「非」字在甲骨文中並不是表示否定的副詞,而是表示在顯性世界中「相反」的關係。這個「非」字是對於那個「溺」字而言的。普通人都不懂得「溺」,遠離那條“河”,而「善為止者」卻能與普通人相反去「溺:去認識隱性世界」。

「玄」字我們在第一章已經解讀過,表示從顯性世界認識隱性世界的認知臨界面。

「達」字就是感受到隱性世界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善於「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的人,一定會非常努力的去感知隱性世界中的真正自己。

5、「深不可志的內涵

金文「深」字是在水中「探測」的意思,在這裡表示,在意識往回收的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

甲骨文「不」字表示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之間「相反」的關係,在這裡表示在之前「溺」的基礎上,「意識往回收」得到了進一步的突破,對隱性世界有了認識。

甲骨文「可」字是精妙表達的象形,在這裡表示透徹的認識。

「志」在這裡就表示「意識往回收」。

「深不可志」的內涵就是「必非溺玄達」以後,在意識往回收的過程中,對意識如何收回隱性人體中有了透徹的認識。

6、「是以為之頌」的內涵

這句話很直白,是為了引出下文的連接語,所以不用詳細解釋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用了一個「頌」字。

這個「頌」字的左邊是個甲骨文「谷」字的簡寫,右邊是甲骨文「頁」字,請看下圖: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解讀過,甲骨文「谷」字表示是隱性人體及其心智系統的狀態,「頁」字是一個人很真正地在觀察、思考的象形。所以,這個「頌」字所表達的意思,是在意識往回收的過程中,對「隱性人體及其心智系統」的體驗。

換個角度來說,後面的內容,並不是老子對「古之善為止者」的體驗轉述,而是老子他自己的體驗分享。

二、主體部分的內涵

下面這段是本章的主體內容:

□奴□涉川,

□亓奴□四□,□亓奴客, □亓奴懌,□亓奴□,□亓奴濁。

竺能濁以朿者,□舍清;竺能庀以迬者,□捨生。

1、說明:

這一段是本章的主體,是老子自己練習「意識往回收」的體驗。本章有一些字殘缺了,但是,並不妨礙我們對其整體的解讀,所以,我們把校注部分統統去掉了,儘可能用《老子》的本來面目。

2、總體結構分析:

a、」句與後面的「」、「」、「」、「」、「」等句,不是並列關係。「」句是主句,後面的句子都是對「」句的說明,所以,在「」句中沒有「」字,後句中都有「」字,這個「」字就是指「」句。

b、」、「」、「

」、「」、「」等句之間是一種「遞進」的關係,是「止(士):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的不同階段的體驗。

c、並列的「竺」句,是上述體驗的效果說明。

d、」、「」、「」、「」、「」、「」後面的缺字「」,在句子中起連接的作用,所以,缺了並不影響對整體內涵的理解。

3、本章最為關鍵的字:「夜」字的意思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上圖,是金文「夜」字,據說有甲骨文「夜」字,就是在表示人體的「大」字的兩腋部位各加了一個「小點」。金文「夜」字在甲骨文「夜」字基礎上,把這兩個「小點」中的一個「小點」加以變化,變成了一個「空心圖形」,有的「夜」字在「空心圖形」裡還特意加了一個「小點」。

這麼,這個「夜」字表示什麼意思呢?

這個「夜」字表示的是「重疊結構人體」!

這裡為新網友簡約的說一下「重疊結構世界、人體」:完整的世界由顯性與隱性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其中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完整人體」也由顯性與隱性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人體重疊而成,其中隱性人體是完整人體的主體。(更多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的文章)

「重疊結構人體」就如下圖這種結構: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4、「奴」字的意思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上圖是金文「奴」字,這個「奴」字左上部分是個甲骨文「女」字,表示一個女人的身體,右下部分甲骨文「又」字,甲骨文「又」字是「人」字的動態象形,表示看得見、摸得著的意思。

這兩個字符放在一起,表示一種「後面這個人,在操控前面那個女人」的意思。

因為在「重疊結構人體」中,當一個人的意識往回收的時候,就是讓「裡面的人」操控「外在人體」的結構,所以,這裡的「女」字並不表示性別,只表示一個被操縱的人體而已。

4、「奴□涉川」缺少的那個字,是個什麼字?

在《道德經》以及其他的版本中,這個「□」字被標註為「冬」字「奴」字被標註為「如」字,於是,這句話就變成了「如冬涉川」。

其實,這個缺少的「□」字,就是這段文最後的「舍清、捨生」的「舍」字。

那麼,這個「舍」字是什麼意思呢?要認識這個「舍」字,我們要和本章的最後一個字,「呈」字一起來看。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上圖左邊單個的,是金文「舍」字,右邊三個字是甲骨文「呈」字,大家仔細看一下,金文「舍」字與左邊的「呈」字是不是有點像?

對!「舍」字倒過來就是「呈」字。

很明顯,這個「舍」字是用「重疊結構人體」原理造的字。

金文「舍」字的中間是個倒寫的甲骨文「大」字,「大」字是人體正面的象形,最下面是個甲骨文「口」字,「大」+「口」表示的是顯性人體。「舍」字的上部表示的是隱性人體中內在意識的注意力方向,這個方向是朝著顯性人體的。

所以,「舍」字表示隱性人體的內在意識「操縱顯性人體」的意思。

5、「夜□奴舍涉川」的內涵

「夜□奴舍涉川」的內涵是,要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核心是要體驗到,真正的自己處在「重疊結構人體」中(夜),人在「重疊結構人體」中的感受,就好比操控著(奴)另外一個身體(舍)去過河一樣(涉川)。

「操控著另外一個身體過河」,我們可以藉助「迪士尼樂園裡的卡通人」來理解,卡通人內的工作人員,就是操控者,TA穿上了非常厚重的卡通人衣服以後,卡通人就是「舍」,TA在卡通人裡面操控著卡通人去過河,這就是「夜□奴舍涉川」的感受。

這,也是一開始練習「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時的感受。有了這樣的感受,後面幾句話的內容就比較容易體驗到了。

6、「猷□亓奴□四□」的內涵。

」字非常的形象,就是一隻狗看守一罈酒的象形。這句話中雖然缺了三個字,但是,意思還是很明白的。意思是,在「重疊結構人體」中操控顯性人體的時候,要像看守酒罈的狗那樣,敏感地感受顯性人體上的各種感覺。

這句話其實是練習「止(士):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第一階段的體驗。

普通人平時的注意力,都衝在肉體以外的現實環境中,更關注現實環境中的各種變化,對自己肉體上的感覺反而不太敏感,這就是所謂的分散注意力。

練習過「把衝出去的意識往回收」的人一般都有這樣的體驗,在意識往回收的過程中,首先能體驗到身體會變得敏感起來,神經末梢時不時會出現一些癢癢、刺痛的感覺,一旦把意識往外放,這種感覺就會消失。

所以,「猷□亓奴□四□」是意識往回收的第一階段的體驗。

7、「敢□亓奴客」的內涵

「敢」字,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解讀過,是「聖」字的動態,「聖」字表示內在感知發達的人,所以,「敢」字就是用內在感知去認識事物的意思。

「敢□亓奴客」是練習意識往回收第二階段的體驗,有了內在感知的體驗,在內在感知中感覺到,真正的自己在顯性人體(舍)中,就像是一個客人一樣。

意識衝在外面的時候,使用的是顯性人體的心智系統(第一套心智系統),主導整個人體的是顯性人體的外在意識,內在意識會覺得真正自己就像是一個“客”,並不能做自己的主。

8、「□ □亓奴懌」的內涵

這句話,描述的第三階段的體驗。

前面一個階段,能體驗到真正的自己在顯性人體中就像是一個“客人”,到了這個階段,表示「主、客」關係開始發生轉變,真正自己的內在意識開始覺醒了。

「懌」字的右邊上半部的「目」字與左邊的「心」字,表示真正自己的內在意識。右下半部分「幸」字,是重疊結構人體的另一種表示方式,「幸」字的上半部分是個表示人體的「大」字,下半部分是個表示刑具的「辛」字,就是一個人戴著刑具的象形。

感受真正的自己在顯性人體中,就像戴著刑具一樣不自由,會有一種難受的感覺,這是意識往回收的過程中,會出現的一種體驗

9、「屯□亓奴□」的內涵

「止(士):意識往回收」練習的第三個階段是內在意識(真正自己)的覺醒,「屯□亓奴□」的「屯」字所表示的,就是開始萌生的內在意識(真正自己)。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這是「止(士):意識往回收」練習的第四個階段,到了這個階段,「止(士):意識往回收」的練習才真正的開始,也有了樂趣的體驗。上圖是甲骨文「屯」字,是種子開始萌芽的象形。

10、「坉□亓奴濁」的內容

「坉□亓奴濁」是「止(士):意識往回收」練習的最後階段,這是更高層次「心智系統轉換」的開始。

這句話中,最為重要的是這個「濁」字,也是本章老子體驗中最有價值、最為重要的內容。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上圖右邊的兩個字就是「濁」字,「濁」字左邊的「水」字象徵著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的交界,所以,這個「濁」字表示的內涵是在隱性世界中。

「濁」字的右邊是個「蜀」字,這個「蜀」字頭部是個「目」字表示隱性人體中內在意識「看、視」的意思,下半部是「人」字包含著一個「屯」字。大家看最右邊的那個篆文的「濁」字,裡面就是一個「屯」字。

練習過「把衝出去的意識往裡收」的人,一定明白了這個「濁」字所表示的意思了,就是「感知內在意識,並守住內在意識」的意思。

「善為止」的目的就是,把衝出去的意識收回來,感知內在意識,並牢牢守住內在意識,不再往外衝。「濁」字所表示的,正是這個含義。

11、「竺能濁以朿者,□舍清;竺能庀以迬者,□捨生」的內涵

「竺」字是篤厚的意思,表示「濁」的篤厚,就是能夠感知內在意識,並牢牢守住內在意識的意思。

「朿」字就是意識往外衝的意思。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請看上圖右邊第一個甲骨文「朿」字,就是顯性肉體上意識往外衝的象形。

「竺能濁以朿者,□舍清」這句話的內涵是,牢牢地感知、守住內在意識,顯性人體以及心智系統就開始要昇華了。

「庀」字與「迬」字,是兩個相反的字,「庀」字是一個人待在家裡的象形,表示內在意識守住了,不動了的意思。而「迬」字是內在意識(主)在走的象形,是內在意識沒有守住的意思。

竺能庀以迬者,□捨生這句話的內涵是,內在意識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往外衝,甚至在內也不動,徹底守住,那麼,顯性人體及其心智系統就會徹底昇華,換言之,就是心智系統得到轉換。

三、「保此□者不穀□呈」的內涵

甲骨文「保」字,就是一個女人抱著小孩的象形,在這裡就是秉持、篤行的意思,缺字「□」所表示內容,就是上面說過的「夜,奴舍涉水」的五個階段,

「谷」與「呈」指的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隱性人體及其心智系統。

「不」在這裡表示方向,從顯性世界轉換到隱性世界。這裡的缺字「□」,與「不」是同一個作用,也表示從顯性世界轉換到隱性世界的方向,按照「呈」字對應的「舍」字,這個「□」字,用「不」或者「厚」都可以。

所以,「保此□者不穀□呈」的內涵是,嚴格按照上述的「夜,奴舍涉水」五個階段進行練習,就能學會「心智系統轉換」。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甲骨解《老子》之八:精妙、生動、完整的「意識往回收」體驗分享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