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古詩詞中的寫景淺談

情景交融-古詩詞中的寫景淺談

古典詩歌中寫景的八種方法

中國古典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說恨,而是藉助於外界事物來表達,詩人慣用的手法便是借景達情,於是就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寫景詩。

詩詞中常見的寫景手法

1、比喻、擬人、誇張、借代等修辭手法。

2、襯托(正襯、反襯)、對比、烘托(即正襯)、色彩渲染、繪形繪色、名詞列錦(意象疊加)、白描等的表現手法。

3、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正側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遠近結合。

【注意】“寫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間接兩大類,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寫景手法”是寫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但寫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異,常用寫景方式有:

一、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通過寫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來寫戰爭的慘烈。

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二、動與靜的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裡,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王維不愧描寫山水的高手,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鬆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

三、聲與色的結合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象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同學們在鑑賞時要注意詩中哪是實、哪是虛。以及詩人著意要表現的是實還是虛。弄清了這幾點才能準確把握它們的關係。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如高適《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詩中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裡,不知哪座戍樓裡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五、點與面的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繫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繫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

六、遠與近的結合

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豔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七、粗與細的結合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8、“列錦(意象疊加)”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疊加。“列錦”又稱“列詞”,最早大約見於我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給人的情趣和詩味是濃醇、深長的。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隻孤飛的雁,下句是聽覺意象——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句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徵,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悽清的意境。

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殘月高懸,雄雞清聲;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詩僅由疊加的六個意象來突出“早行”二字,不著一閒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完全撇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沒有藉助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頗能惹人繾綣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悽惋形象剪接進去,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朦朧、深遠又帶點神秘意味的藝術境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淒涼蕭瑟的氣象,並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

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鑑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的方式入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詩人的情感。

鑑賞古典詩歌寫景的五個維度方法

我國古典詩歌或借景抒情,或觸景生情,或寓情於景,要想讀懂一首古詩,關鍵是讀懂其寫景特色,寫景特點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詩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語言、賞技巧。我們平時做古典詩歌鑑賞題時,經常也見到這樣一類問題:

(1)你認為這首詞寫景優勝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裡?請就其中一個方面作簡析。

(2)這首詩在寫景方面有哪些特點?

(3)請簡析本詩的寫景特點。

(4)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5)這首詩是如何描寫春色的?

(6)試從“靜”“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以上問題問法不同,但無論開放還是限制都是要求對古典詩歌寫景特色做賞析。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這句話也強調了寫景在古典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性,詩人是通過寫景來表現自己的感情。既然寫景在創作時重要,那麼在鑑賞時也很重要,究竟該如何去鑑賞詩歌的寫景特色呢?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總結出以下五個鑑賞的角度:

一、從描寫景物的角度去賞析。

不同詩歌寫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於空間順序,有的偏重於色彩描繪,有的則從人物感覺器官角度去描寫景物。我們在閱讀時,讀出這些角度的話,就能讀懂詩歌寫景的特色。

(1)空間角度

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高低、上下、內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軾《鷓鴣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隱牆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鑑賞的一個角度。

(2)色彩角度

詩歌中所寫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面中,就收到詩中有畫的效果,鑑賞時可以從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寫景特色。王維《田園樂》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詩,紅綠相映,色彩分明,讓人聯想到一夜春雨過後鮮豔的桃花盛開,碧綠的柳絲籠罩在若有若無的水煙之中的迷人景象。“紅”“綠”兩種色彩在鑑賞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賞析詩歌抓表示顏色的詞語,分析繪形繪色的畫面美,寫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覺器官角度賞析

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內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這首詩: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描寫對象是雪,詩中句句寫雪,可作者依次從自己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寫來,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覺是又一個鑑賞角度。

二、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

詩人寫景時,除安排順序外,總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前者如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後者如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虛實結合(或以虛寫實),這些手法是我們在鑑賞詩歌時需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的。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裡長。前兩句寫實景,是送別時的環境描寫,後兩句虛景,想象別後的情景,虛實結合,擴大意境,深化主題。表現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加精彩,賞析時當然不能錯過了。

三、從詩歌的結構特點角度賞析

古詩講究起承轉合,詞一般上片寫景敘事,下片抒情議論,如果一首詩詞沒有按一般規律寫作,那在結構上就會有自己的特色,鑑賞時需要對這方面的特點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寫景,或景語作結,或前後照應好,結構嚴謹。這些都是詩歌結構方面的特色,是賞析時容易忽略的,我們一定要有結構觀念,從結構角度鑑賞詩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維的《田園樂》,依次寫了紅桃、綠柳、落花、啼鶯,一句一景,並且“落花”照應“桃紅”“鶯啼”照應“柳綠”,使詩歌結構嚴謹,這一點同樣可以成為這首詩寫景的一大亮點,而不應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從錘鍊字詞的角度賞析

古人寫詩非常注重字詞的錘鍊,留下了如“一字師”的佳話,“推敲”的故事,鑑賞時抓住這些運用傳神的字詞,可以瞭解所寫景物的特點,營造的意境,表達的感情,甚至可以瞭解一首詩的結構特點。“昨夜一枝開”“僧敲月下門”“春風又綠江南岸”“遙看瀑布掛前川”……詩句中都有運用傳神的字眼,這些字眼的運用,把整個景物都寫活了,能給人一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一個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現了景物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鑑賞詩歌怎能把這些遺忘呢?

五、從修辭手角度賞析

文學作品描寫景物離不開修辭的運用,修辭能把景物寫活,古典詩歌也不例外,寫景詩句中同樣也會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雙關、互文、設問、反問等,這些修辭不僅能形象生動地再現事物的特徵,而且能恰到好處地表現作者感情,也能使詩歌語句整齊,體現音樂美。鑑賞時同樣不能忽視修辭的欣賞。“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句寫景的詩句只能從修辭的角度探討其妙處,探討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到寫景的詩句如果能從以上五個角度賞析,那麼,一首詩就能讀懂,讀懂詩句不管從哪個角度發問,都可以自如地回答問題。

當然,欣賞詩歌寫景的角度還有其它,無論從哪種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決這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詩中描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的特點是什麼;一是作者運用哪些表達技巧寫景的,這些技巧的效果怎樣;一是作者借這些景物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方面都必須具體闡述,才能恰到好處的回答開頭提出的問題,才能多角度的賞析寫景特色,才能寫出全面準確的賞析文字。

如何鑑賞寫景狀物的古代詩歌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常見的描寫鑑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徵,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襯托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得更突出的方法。襯托分映襯和反襯。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托人物淒涼的心情。《項脊軒志》中用“萬籟有生”來反襯“庭階寂寂”的。

(2)各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的上闋,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比擬,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學生要善於發現修辭手法,並說明作用。如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問為了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誇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鍊,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代詩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擬的區別(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擬注重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對偶與對比的區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還要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設想別後的情景: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想像中別後的淒涼景象倍增眼前斷人腸的離愁。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

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里”,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豔,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麼絢麗的畫面,多麼富於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豔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鑑賞古代詩歌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見的鑑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面描寫(比較簡單,這裡不作研究)和側面描寫中的襯托、動靜結合、色彩的渲染、點面結合、虛實相生、遠近高低觀察角度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有交錯運用的現象,比如以動襯靜、色彩的對比也可以是反襯。其次要善於根據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事物特點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麼手法技巧達到這一表現目的的。

學會從思想上解讀詩歌

鑑賞古代詩歌有四個方面的能力要求,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表現技巧、語言風格,但形式上的各種表現手法,歸根結底都是為表達中心服務的,為主題思想服務的。

看一下《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試從一個角度切入,對這首詞寫一段鑑賞性的文字。)

本題從文學手法到思想內涵都頗有可賞析之處。從畫面的描寫來看,“少年聽雨”,“歌樓”、“紅燭”、“羅帳”燈紅酒綠的逐笑生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壯年聽雨”,“江闊”、“雲低”、“斷雁”、“西風”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是回憶場景,是虛寫,“而今聽雨”的畫面,僧廬之冷寂與鬢髮之斑白,晚年曆盡離亂後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是實寫。在如2003年上海高考題《望海樓》①:

雲尖鐵甕②近青天,飄渺飛樓白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③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江城內。②鐵甕: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州:濱水的地方。)(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聳立雲間,臨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一二句點題,寫樓的處所、樓的高聳。一句寫地勢高,二句寫樓本身高,寫“近青天”當然是襯托“飛樓”連天了。頸聯轉入現實。眼前,畫角聲催紅日落(遠觀),天色將暮生白煙(近觀)。平視、俯視,遠觀、近看,不同角度相結合,紅白色彩的渲染,日落煙生的動態,都可以作為鑑賞角度來答題。

2003年的考題側重於純手法的鑑賞,以簡答題形式命題,2002年側重考察手法及其對錶達內容、主旨的作用,以讀寫段形式命題。

最後的複習階段,要善於高屋建瓴,將知識融會貫通,樹立詩歌鑑賞的整體意識。靈活運用答題技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附:古人經典寫景詩歌欣賞

春水【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

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麗春【唐】杜甫

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

少須好顏色,多漫枝條剩。

紛紛桃李枝,處處總能移。

如何貴此重,卻怕有人知。

秋雨嘆 【唐】杜甫

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

去馬來牛不復辯,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鬥米換衾綢,想許寧論兩相直。

冬深 【唐】杜甫

花葉隨天意,江溪共石根。

早霞隨類影,寒水各依痕。

江南春懷 【唐】李白

青春幾何時,黃鳥鳴不歇。

天涯失鄉路,江外老華髮。

心飛秦塞雲,影滯楚關月。

身世殊爛漫,田園久蕪沒。

歲晏何所從,長歌謝金闕。

夏日山中【唐】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殘春曲 【唐】白居易

禁苑殘鶯三四聲,景遲風慢暮春情。

日西無事牆陰下,閒踏宮花獨自行。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釋,景和風復暄。

滿庭田地溼,薺葉生牆根。

官舍悄無事,日西斜掩門。

不開莊老卷,欲與何人言。

春題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南湖春早 【唐】白居易

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床蓆,香開酒庫門。

慵閒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池上早秋【唐】白居易

荷芰綠參差,新秋水滿池。

早涼生北檻,殘照下東籬。

露飽蟬聲懶,風乾柳意衰。

過潘二十歲,何必更愁悲。

易下楊朱淚,難招楚客魂。

風濤暮不穩,舍棹宿誰門。

秋山 【唐】白居易

久病曠心賞,今朝一登山。

山秋雲物冷,稱我清羸顏。

白石臥可枕,青蘿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盡日不欲還。

人生無幾何,如寄天地間。

心有千載憂,身無一日閒。

何時解塵網,此地來掩關。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賦得春風扇微和 【唐】範傳正

曖曖當遲日,微微扇好風。

吹搖新葉上,光動淺花中。

澹盪凝清晝,氤氳曖碧空。

稍看生綠水,已覺散芳叢。

徙倚情偏適,裴回賞未窮。

妍華不可狀,竟夕氣融融。

春【唐】貫休

自來自去動洪爐,無象無私無處無。

回雁不多消氣力,染花應最費工夫。

溟濛便恨豪家惜,濃暖深為政筆驅。

莫訝相逢只添睡,伊餘心不在榮枯。

早春夜望 【唐】李端

舊雪逐泥沙,新雷發草芽。

曉霜應傍鬢,夜雨莫催花。

行矣前途晚,歸與故國賒。

不勞報春盡,從此惜年華。

春雨 【唐】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夏雲【唐】曹松

勢能成嶽仞,頃刻長崔嵬。

暝鳥飛不到,野風吹得開。

一天分萬態,立地看忘回。

欲結暑宵雨,先聞江上雷。

山亭夏日【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夏日晚望【唐】貫休

登臨聊一望,不覺意恞然。

陶侃寒溪寺,如今何處邊。

汀沙生旱霧,山火照平川。

終事東歸去,干戈滿許田。

早夏 【唐】胡宿

井轄投多思不禁,密垂珠箔晝沈沈。

睡驚燕語頻移枕,病起蛛絲半在琴。

雨徑亂花埋宿豔,月軒修竹轉涼陰。

一春酒費知多少,探盡囊中換賦金。

夏晝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早秋【唐】杜牧

疏雨洗空曠,秋標驚意新。

大熱去酷吏,清風來故人。

樽酒酌未酌,曉花顰不顰。

銖秤與縷雪,誰覺老陳陳?

秋霽【唐】崔道融

雨霽長空蕩滌清,遠山初出未知名。

夜來江上如鉤月,時有驚魚擲浪聲。

邊上晚秋【唐】杜牧

黑山南面更無州,馬放平沙夜不收。

風送孤城臨晚角,一聲聲入客心愁。

湘江秋夕【唐】杜荀鶴

三湘月色三湘水,浸骨寒光似練鋪。

一夜塞鴻來不住,故鄉書信半年無。

秋月夜 【唐】顧非熊

旅雁迎風度,階翻月露華。

砧聲鳴夜永,江上幾多家。

秋晚山居 【唐】黃滔

爽氣遍搜空,難堪倚望中。

孤煙愁落日,高木病西風。

山寂樵聲出,露涼蟬思窮。

此時塵外事,幽默幾人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