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求关注-自我推销高手在古代

求名求关注-自我推销高手在古代

古代自我炒作成功18案例

1、陈子昂赶考频落第:土豪任性长安城砸天价名琴烧钱求关注

古时候的人要想出人头地,名扬四海,可比现代人难多了。隋唐以前要靠“孝”“廉”方面的先进事迹,感动地方官员后由他们“举孝廉”,隋唐以后则要通过苛刻的科举考试,这是指仕途出名;而诗文才艺等方面想名噪一时就更难了,那时候通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思维受束缚。古代社会的文艺人儿要想像今天小沈阳那样一夜蹿红,简直比找外星人都难。

现代人擅于炒作之道,有模仿成名的,有一脱成名的,有恶搞成名的,还有靠晒性事、傍名人、多角恋、镜头前故意走光等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比起现代人来,古人毫不逊色,有冒认祖先的,如含有鲜卑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声称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聃的后代,炒作的目是证实自己圣人后裔的身份,有多么多么显赫荣耀;有卖弄奇异的,如史书记载左屁股上有七十二颗痦子的汉高祖刘邦,他在身为一介草民时就擅于炒作,比如说他经常雇一些“托儿”,让“托儿”们传说他在一家小酒馆醉倒时身上有黑龙环绕,炒作的结果是不仅把小酒馆老板吓蒙了不敢讨要酒钱,重要的是成就了一番帝王霸业;自我炒作比较文雅一些,而且“炒风”较好的范例出自唐朝诗人陈子昂。

谁都知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悲怆激昂,又有点蔑视古今和天下的气概,此诗的作者就是著名诗人陈子昂。陈同学是个有才华有抱负的文青,不只是写写诗歌玩玩“自拍”而已,他要扭转当时天下萎靡的文风,恢复质朴刚劲的建安文风。不过,陈同学的资历还嫩了点,虽然读书多,有理论水平,天下的书都读得差不多了,“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可惜没平台,扯破嗓子喊都没人搭理。

公元679年,二十出头的陈同学走出三峡,进长安学习,第二年赶考,结局是——落第。公元682年,陈同学再次赶考,结局还是一样:落第。当时的陈子昂郁闷至极,一个人上大街闲逛,看见一人卖胡琴,围观的人纷纷问价,得到的回答是天价——百万钱。这价格把不少买主变成了打酱油的围观者。陈同学的目光落在这把天价胡琴上,却幻化出另外一个美丽的前景,接着他马上掏出一千缗,眉头也不皱一下,把琴买下来了。

土豪掷重金买天价琴,不把银子当银子,这件事马上在长安人的朋友圈里传开。好事者一搜索,又“人肉”出陈子昂的身份来:这小子是四川来的,叫陈子昂。陈子昂同学趁热打铁,在朋友圈里开始发请帖:明天陈同学我请诸位在宣阳里看琴,约不约?约!马上有大把长安权贵和名流表示要约,大家倒要看看这小子要干什么?

点评:陈子昂同学干的这事儿,总结起来就是,土豪的财气,文豪的才气,两者缺一样都不行。而且还得选对地方,长安是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摔一把琴,震动天下,如果换一个地儿,就没这效果了。此举风险系数大,建议慎重操作。

2、唐代宅男孟浩然:参加精英赛 吟诗秒杀长安城

其实,孟浩然是有朋友的,而且不是一般的朋友,像李白就是他的朋友,曾直白地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不过,他最重要的朋友是王维,说王维是当时天下的诗坛领袖也不为过。借着这块高地,孟浩然要提高知名度,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当然,光靠朋友圈内一个劲地推荐也不能成事,毕竟大家不喜欢植入广告,友情推荐的增粉效果一般不怎么理想。孟老师又不能像陈子昂那样烧钱赚关注,怎么办?有办法,那就是参加诗歌赛,而且是高层精英诗歌赛。

孟浩然40岁左右来到长安城,找到了在朝中为官的老友王维。王维很给他面子,把他带到大唐的中央部委机关,当时称为“省中”,和一些高层次的人开文学派对,这是个露脸的好机会。

当时,秋雨刚过,夜空月明,好景得有好诗,这是古代文青们的常规活动,于是大伙儿联诗,相当于是大唐王朝最高层精英诗歌比赛,在这里露脸比在襄阳露脸的效果好得不止一两倍。估计孟浩然做了精心准备,轮到他时,脱口而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此句一出,顿时秒杀在场文青,没人敢再续诗了,“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这诗的大概意思是:雨后,薄薄的云层漂浮在银河周围;梧桐叶上还有残留的雨水滴落。

孟老师写这诗的时候,估计动了不少心思,不能写得太华丽太富贵,因为长安城里的文坛精英,比你用词华丽富贵的海了去,作为襄阳宅男,要凭特异性取胜。什么是特异性?那就是“清绝”,解释得通俗一点,就是不俗,有高远宏大的气象,但又质朴平淡,疏朗有神,不累赘,读起来清爽,这样才符合大唐盛世的气象。

点评

孟浩然这一招成本不高,不用烧钱,就是要烧脑,要反复捉摸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风,长安高层精英喜欢什么样的文风。最重要的是,他占据了高地,赛诗的都是唐朝中央官员,而且是在中央官署,这个高地得之不易。当然,孟老师和陈子昂都选了同一个热闹地儿:长安。

3、吟诗人贾岛与韩愈当街推敲表演 炒作文学秀长安

话说这贾岛是个苦吟诗人,常说自己两句诗要三年才能写成。为什么苦吟?一则是专业精神使然,本着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写诗当然要反复斟酌;二则贾岛写诗也是希望自己的诗句能广为流传,写得不精致,流传出去怕闹笑话。

关于贾岛骑驴苦思诗句,一路“推敲”碰上韩愈大人仪仗队的事儿,笔者严重怀疑是炒作。一个小诗人,骑着驴子,怎么能闯入韩大人的第三节仪仗队?接着,韩大人还居然为之“立马久之”,为小文青斟酌字句,并最终建议:“还是敲字好。”然后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句。这分明是当街开课,来了一次文学秀,最后还和贾文青一起回府。策划的味道太浓了,这小贾的名气一日内刷刷地拔高,估计此事当时也是转疯了:长安韩大人和一个叫贾岛的文学青年当街讨论文学。这效果可想而知。

点评

关于“推敲”是炒作,只是个人观点,但是,它确实起到了提升贾岛知名度的作用,连带也提高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气。找个名人,当众切磋,赚阅读量和粉丝,这主意好,但可遇不可求。而且,此事也建议慎重操作,毕竟还得注意交通安全,万一韩大人刹不住车呢?

4、大唐顶级炒作大师李白:厚脸把自己炒作成诗仙

如果问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化人是谁,那一定非李白莫属。但这李白既没有当过多大的官儿,也没有挣过多少的银子,他凭什么会那么有名呢?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炒作。一个叫“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很能说明些问题,大抵是说李白小时候如何不爱学习,有一天逃学时看到一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在磨一根大铁棒子,小李白一下子就恍然大悟,顿时就明白了许多深奥的人生哲理,赶紧回家发愤学习,而这老太婆自然跟小混混刘邦当年斩白蛇后遭遇的那位老妪一般“转瞬消失不见”(无非观音菩萨还或梨山老母等女神仙变幻而成的老八股),大伙儿都活了这么一把年纪了,料必也和可怜没人爱的张一一先生一般,从不曾遇到过什么神仙,凭什么单单他李白就能遇到呢?如果他不是自我炒作,又有谁知道他曾经受过神仙教育的这一段美丽往事?话又说回来,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当中真有那么一根持之以恒的“铁杵”,那么,这“铁杵”就叫炒作。

现在的明星也拿自己跟名气比自己大的人相提并论或拉近关系来炒作自己。这方面李白可算是开先河之人。他推荐了诗仙李白。贺知章好酒、好书法、好作文,更好交友。当年大诗人李白带着梦想来到京城长安,在紫极宫的紫气烟霞里与贺知章相见,贺知章一眼瞥见仙风道骨的李白,直呼其为「天上谪仙人」。相见恨晚之时,他一把拉上李白往酒楼里跑,要与之一醉方休。「酒逢知己千杯少」,直喝到日落西山,不得不分手了,去买单时,贺知章才发现身上没带银子,付不了账。于是,他解下腰间佩戴的金龟交给店主作了酒钱,真是潇洒大方。这件事,他让李白记住了一辈子,《新旧唐书》都有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的记录,其中尤以《本事诗》最为详细:“

李白初至京师,贺知章闻其名,受访之,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金龟为何物也?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由此可见,金龟可指龟符或龟袋,乃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身份的标志和象征。

 李白顺杆子爬,借此大肆炒作。先后写了《对酒忆贺监二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并附有序言,“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李白在序言中强调了贺知章称自己为“谪仙人”和没有钱买酒就解下金龟换酒,当时贺知章已经是诗坛泰斗了,李白借此拉近了与名人贺知章的关系,抬高自己的身价。一个诗坛泰斗,没钱请自己吃饭,解下象征自己身份的心爱的金龟换酒请自己是何等的荣耀,是对自己何等的赏识。

李白的炒作才华,其实很早就得到了他当时的一位父母官——益州长史(刺史的副职,大抵相当于副市长级别)苏颋的赏识,称赞李白“天才英特,可比相如”,这一评价可高了,就是说李白年少时就擅长标新立异,是一炒作方面的天才,直可以与张一一先生已浓墨重彩不遗余力讴歌过的西汉朝著名的炒作大师司马相如争一日之短长,会须一饮三百杯。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李白这炒作的光荣的一生,究竟是如何“铁杵磨成针”的。首先是出身问题。虽说是“英雄不问出身”,但李白不这么认为,司马相如那老家伙都知道借蔺相如的名头炒作,我李白难道连他们不如吗?所以,在后来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李白俨然就成了“西梁武昭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白纸黑字,那可是写得清清楚楚,甚至就连当朝英明神武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俨然都成了他的孙子辈,先不管这李白的诗写得怎样,这牛皮可是吹得震天响,真不是盖的。

当然,连编草鞋的下岗工人刘备都能轻易搞到的“皇室贵胄”的身份,胸怀大志的李白怎么会就此满足,紧接着在他老娘面前一撒娇,老娘没法子,只好睁眼说瞎话胡说八道一些什么她当初生李白这个宝贝儿子的前夕,梦见了“太白金星入怀”云云,谎话说上三遍,就成了真理,到了后来,就连李白他老娘自己都有些将信将疑:莫非是真的梦到了太白金星,才生的这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宝贝呢?

李白可不管别人信与不信,反正把舆论先造出去再说,还煞有介事地给自己取了个学名叫“李太白”,算是把话儿撂在这里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是太白金星下凡,反正你得先叫了我“李太白”再说,我挖空心思取了这名,您好歹得朝这方面联想联想是吧。

虽然李白自己动了不少的歪脑筋,拼命想把自己朝太白金星的身上靠,但他也知道自己娘儿俩说的话不能上算,未免缺乏公信力,还必须得找一个“权威见证”。所以后来有一次他干脆把当时的文化名流、前辈作家,同时也是酒鬼的贺知章灌醉,这贺知章其它什么都好,唯一有点儿不好就是稍微一喝高就胡乱表态(所以当时很多的年轻作家一出新书就请贺知章喝酒,张一一先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很怀疑这是否贺知章这厮专门骗酒喝的一条韬晦之计)。贺老师酒后语无伦次地问小李同学,你,你,叫,叫什么啊?李白同学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我叫李太白啊!李是李太白的李,太是李太白的太,白是李太白的白,嘿嘿,我很幽默是吧?我真的很白耶,不信我把裤子脱下来给你看看?贺老师号称是当时的“文化昆仑”,自然不会干这种脱后生裤子的无良勾当,即使是在似醉非醉之间。贺老师不停地点头,李,李,太,太白?李太白……真是个好名字呀,莫非,莫非你跟《西游记》里招安孙猴子的那个太,太白金星有些亲戚?要是他贬谪到凡间就好喽……孰不知道这小李同学早已把录音机准备好,然后掐头去尾几经剪辑,没几天,全国就无人不知文坛泰斗贺知章十分看好几天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李白同学,甚至还亲口称赞他是所谓“谪仙人”。李白的出身来历,至此已是名正言顺,暂告一段落。

5、唐代贞观名臣马周:暗做枪手 摆大架子求上位

马周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在朝中搞了一次征文大赛,结果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知道这个常何有几斤几两,于是就问他枪手是谁。这常何也是个直肠子,说是由家中的门客马周代笔。李世民一听心想,这大老粗府中还有这样的奇才,忙派人去请。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派去的人回来说连马周的面都没见着。于是李世民又派人去请,马周还是不露面。李世民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再派人去请。直到第四次,马周才跟着来人到了皇宫。李世民问了他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李世民大为惊叹,当即给马周封了官职。马周的才能就像锥处囊中,早晚会有出头的一天。但他的炒作功夫也是一流的,请了四次才到,比诸葛亮还能装。

6、唐朝音乐家李延年:炒妹妹容貌

借机成就自己功名

李延年因擅长音乐得到武帝的接见。李延年擅长音律歌舞,故颇得武帝宠幸。一日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问:“善!世岂有此人乎?”因为一首诗帮助自己的妹妹成功炒作并得了宠,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而他自己也被封为协律督尉,“佩两千石印授,而与上卧起”。

7、元稹 写传奇小说 晒自己的风流韵事成名

元稹在晚年写了一本传奇小说《会真记》,也叫《莺莺传》,自宋人《辨传奇莺莺事》认为是元稹托张生之口,将自己的风流韵事写成传奇后,很多人做了论证,陈寅恪说“张生之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也说:“元稹以张生自喻,述其亲历之境。”元稹的年龄行踪都和张生相似,崔莺莺的母亲姓郑,元稹的母亲也姓郑。由于元稹刻意掩饰自己始乱终弃的恶性,文中留下大量漏洞,引起后人浓厚兴趣,后人创作了《南西厢记》,《续西厢》,《商周蝶恋花》,《翻西厢记》等27种之多,其中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有名。

元稹借张生之口说了一句很混蛋的话:“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显示了元稹玩弄女性的一面。据陈寅恪考证“真”或“仙”在唐代是指语言轻佻的美貌女子或妖艳的妇人或风流的道姑,也指娼妓,可见元稹只不过是把崔莺莺当作一次艳遇而已。拿自己的艳遇炒作自己,元稹也算是自我炒作的鼻祖了。现在的明星也爱拿某些精心按排的事件炒作。古人也不例外。

8、刘备;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借英雄成大名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关、张三人也因此一战成名。但我读书至此常常发生怀疑,张飞是号称有万夫不挡之勇的,关羽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也相当了得,他们都是三国中一流的英雄,按常理,以此二人之勇为何不能将吕布拿下?

书上交待,张飞与吕布战了五十回合,关羽上去后又战了三十回合,仍“战不倒吕布”,刘备才“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

看来问题是出在刘备身上。吕布与关、张都是一等一的勇士,他们三人交战该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但刘备的武艺却未见得好到哪里去,至少可以断定,他与上述三人并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况且,吕、关、张三人使用的都是长兵器,而刘备使的“双股剑”显然是短兵器,这在马战中是绝对吃亏的,但刘备却不管自己武艺的低微和武器的短处,居然“刺斜里也来助战。”这究竟是为关、张助战,还是为关、张添乱?实际上,刘备成了这场对战中关、张一方的软肋,吕布只须对着刘备猛打,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个事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刘备的上阵。他虽不是一流的勇士,却是一流的政治家,想当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刘备只是公孙瓒手下一员普通将领,默默无闻。而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士,声名赫赫,谁能与他过招,即便战死,也可天下闻名。关、张战吕布那是“二英战吕布”,刘备上去就成了“三英战吕布”,日后人们说起也不会斤斤计较地说“二英加一笨蛋战吕布”。

刘备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具备了一切优秀政治家所应具有的素质,其中善于抓住时机炒作自己就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虎牢关一战,对于刘备来讲,危险极小(有关、张在那护着),而收获极大,从此天下英雄知道了刘玄德这么一号人物,从而为他日后的王霸宏图淘到了第一桶金。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炒作。

9、诸葛亮:三国顶级炒作高手 11次连环炒作成就一生大功名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炒作的一生,其中有11次大型炒作。诸葛亮此人一生中好为大言、虚名无实,“六出祁山”未能取得中原寸土,全靠炒作哄得稍逊一筹的另一对炒作高手刘备父子团团乱转,非常地不可思议。诸葛亮一生中自我炒作的事迹很多,张一一先生这里但取“一一”之意,只举他一生中比较夸张的十一件案例一一曝光之。

第一件是“比管乐”。这“管乐”可不是什么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长笛巴松小号大号长号圆号中音号之类管乐器,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大名鼎鼎功勋卓越的大人物管仲和乐毅。管仲相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可谓济世之才,诸葛亮后来的成绩和他们根本就没得比,而诸葛亮的“自比管乐”,无异于宋祖德号称是“当代鲁迅”和“李敖第二”的自娱自乐自我炒作,徒让人发笑罢了。

第二件是“装隐士“。在我国古代,装隐士其实是一条做官的通天捷径,所谓隐士,其真正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出仕,表面上“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一双小眼睛时刻关注着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人事变更。装隐士在我国历史上不乏有成功案例,譬如唐代的卢藏用,就曾经刻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了很大的名声,因而做到了礼部侍郎(六部之中的副部长),终南捷径就是由此而来,后来,炒作大师李白等人纷纷效尤。

第三件是“娶丑女”。东汉的梁鸿娶了号称我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的孟光,得到了很大的名声,成为当时的“名士”。诸葛亮分明是想要抄袭梁鸿,捞点儿名声,何况诸葛亮一家此时已家道中落,而岳父黄承彦是社会名流,黄家为当时的望族,交往的都是达官贵人。而诸葛亮与老婆黄月英的夫妻生活其实并不和谐,婚后许多年才培养出下一代,而且诸葛亮后来还纳了妾。

第四件是“炒出山”。诸葛亮先是借另一位亦师亦友的“伪高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胡诌什么“伏龙、风雏,得一可安天下”之类的鬼话,事实上后来刘备两者兼得也未能安定天下,非天时不济,亦非地利不佳,实在是这种说法水分太多,非常地不靠谱,但是却骗得刘备这位“伯乐”如获至宝,沾沾自喜,以为奇货可居,却不知自己被诸葛亮这家伙给忽悠了。诸葛亮此后又隆重推出了徐庶,在与曹操的樊城一战中,徐庶的那一点儿小聪明恰好又得到了检验,徐庶在与刘备分别的黯然销魂之际,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走马荐诸葛”,这样刘备的胃口不觉就吊起来了,此时已是猴急得非要得到诸葛亮不可了,用张一一先生的话说,就是“喉咙里都伸得出手”。而在造访诸葛亮的过程中,诸葛亮就更是将吊胃口的炒作之术运用到了极致。先是故意躲猫猫由崔州平应付一阵,而后石广元和孟公威继续跟进,从侧面介绍孔明的莫测高深,然后再是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至此,诸葛亮已经把除了自己的黄脸婆黄月英之外,所有能发动的狐朋狗友、内亲外戚全部都动员了起来,不消停地轮番刺激刘备,刘备的胃口一次又一次被高高地吊了起来,诸葛亮此时在刘备心目中留下的印象,那叫一个神秘,那叫一个伟岸,那叫一个高大全。而在当时另一位炒作大师刘备著名的那个“三顾茅庐”之际,诸葛亮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炒作办法,既然全面掌握了刘备的心理活动,那就给他个屁股也无妨,诸葛亮深深知道,这样反而能使刘备更加急切地想要得到他。果然,在这一系列严密而浪漫地策划下,不由得连刘备这样的炒作高手也乖乖上套。再通过诸葛亮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一顿瞎忽悠(隆中对策),屡战屡败、经常寄人篱下、四处碰壁的刘备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顿时信心膨胀豪情万丈,当下如同服了摇龘头丸一般,兴奋地即兴与诸葛亮合唱了一曲苏永康的《相遇太早》:“……你我都找到新的依靠/过去对错已不再重要/只是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心里还有个划不完的句号……”

第五件是“借东风”。作为“同盟国”海陆空三军总指挥的周瑜,因为气候条件不利于火攻,气得口吐鲜血,而诸葛亮却故意对周瑜密书十六字屁话“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此举无非是为了刻意夸大和强调“东风”的作用,其实如果没有周瑜前面的许多准备和铺垫,即使如同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先生的歌中所唱“任尔东西南北风”,那又有个屁用!而诸葛亮此番之所以能够炒作成功,得益于他年轻时生活于长江一带,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气象知识,但诸葛亮后来装神弄鬼的所谓“筑坛祭天”之举,未免就有些画蛇添足虚头八脑,炒作得太不厚道。

第六件是“空城计”。“空城计”其实是诸葛亮为了神化自己军事才华的一次刻意炒作,其时他其实已在城中埋伏了大量的主力部队。是个人都知道“诸葛一生惟谨慎”,像诸葛亮这样迂腐的人,要是生在盛世当个管家婆什么的可能还管用,但出生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就很难有什么作为了,乱世需要的是张飞、鲁智深、李云龙这样天不怕地不怕、随时都敢于“亮剑”的创新人才,而不是诸葛亮这样整天患得患失、啰里啰唆的白面书生,所以他才会“六出祁山”而寸土未得。司马懿比诸葛亮不知道要高明倍,他焉有不知道此时诸葛亮城中有大队埋伏之理?诸葛亮的小聪明被司马懿识破,于是乎自我解嘲,杜撰了一个“空城计”的弥天大谎,为的是炒作自己那蹩脚的军事才能。

第七件是“擒孟获”。诸葛亮治小家也许还凑合,所以他的《诫子书》才比较有名,但是治国就差远了,打仗尤其不行,经常是小赢大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诸葛亮在军事上那点儿可怜的所谓才华,他劳师远征深入不毛,平时反复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软实力无一具备,想要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从“五月渡泸”到当年秋班师回朝)在七个不同的地方(覆盖当时云南境内的大部分地区)“七擒孟获”,而且是在当时云南的广大地理环境和恶劣交通条件下,诸葛亮想要玩杂耍般轻易地捉了又放、放了又捉树大根深叶茂的“地头蛇”孟获,无异于天方夜谭,骂死张一一先生也不会相信,好在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语言学校,诸葛亮从中看到了“语言不通”的美丽商机,于是乎乐得信口开河,随机发明个“七擒孟获”的电视连续剧出来狠狠地自我炒作一番,倘是换了少数民族都会讲国语的今天,张一一先生料必诸葛亮这厮断断不敢瞒天过海,编造出这所谓“七擒孟获”的鬼话连篇来。

第八件是“工作狂”。诸葛亮的一生,是炒作的一生,到后来他良心发现,想一想真是白白辜负了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知遇之恩和君臣大义,自己这几十年来竟是没有为蜀汉王朝干一点什么实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功劳,于是就只能在工作态度上做文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是诸葛亮率先炒作出来的。只有像诸葛亮这样根本没有什么才干,也没有什么功绩的炒作大王,才会自我标榜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会“事必躬亲,夙兴夜寐”,才会“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但态度是一回事,效益分明又是另一回事。

第九件是“出祁山”。蜀汉积弱,当时的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也深知自己远非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等人对手,而他之所以执意要“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除了自不量力地企图模仿前辈乐毅的以弱胜强以博个“军事天才”之名外,无非就是想利用“天高皇帝远”的便利,炒作自己的虚假军功。如果打了败仗,就推卸责任说蜀汉的军力财力不济,或者说李严等人的后勤保障没有搞好;如果侥幸打了一两个小胜仗,那就是诸葛亮他这个军事天才自己一个人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功劳赛过尧舜禹汤一千零一倍,反正小皇帝刘禅不是呆在宫里不了解情况嘛,这新闻通稿还不是由小亮我一个人自由发挥!总之,无论战争胜负如何,诸葛亮精忠报国的精神、永不服输的气质、屡败屡战的个性、打肿脸充胖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等优秀品质,早就被他炒得漫天飞舞,让蜀汉百姓爱不释手他的美。

第十件是“收姜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备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他好歹还有关羽、张飞这两个异性兄弟给他效死力。诸葛亮自高自己炒作大师的身份,一生没有什么拜把子的兄弟和值得信任的朋友,也没有什么功绩可夸,好不容易收了个降将姜维,如获至宝,对姜维赞不绝口,把他夸得一朵玫瑰花似的,诸葛亮在给蜀汉后来的丞相蒋琬的信中说“姜伯约(姜维字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言下之意就是,我连姜维这样的人才都可以收服,可见我诸葛亮有多明亮。后来的事实证明,姜维跟拼命给他扬名的恩师诸葛亮一样,也不过是不堪大用的一半吊子,到后来“姜维一计害三贤”,机关算尽,自作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十一件是“五丈原”。让张一一先生有点佩服的是,诸葛亮这厮即使到了临死之际,还时刻不忘自己神圣的炒作使命,他胡说什么晚上“夜观星象”算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便装神弄鬼地在军帐中设下四十九盏明灯的所谓法阵,吹嘘什么要“向天再借二十年”继续为蜀汉“鞠躬”,这会儿老天爷都看不惯他的炒作伎俩了,吩咐死期也将至的草包魏延给灭了这明灯。(张一一先生按:另一说为诸葛亮自己让魏延灭的,否则他如何能够圆谎?)总之,这“禳星”不过是诸葛亮为了神化自己,最后炒作的一出鬼把戏,这以后没几天,一代著名的炒作奇才诸葛亮,终于不再“个个孔明朱阁亮”,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双狡黠的,不太明亮的小眼睛。

其实诸葛亮也晓得刘备、刘禅父子早已识破了他炒作的鬼蜮伎俩,知道他除了装神弄鬼和吹牛拍马之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所以他才会在《出师表》中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只知道一味炒作的卑鄙小人(参见“先帝不以臣卑鄙”句),奈何庞统、关羽、张飞、马谡等蜀国的高级人才已陆续被妒贤嫉能的诸葛亮所害,此时已是“蜀中无良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刘禅幼时在长坂坡一战时被乃父刘备借机炒作摔坏脑袋,自然是无力回天,只能够听之任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听凭诸葛亮自我炒作去,上帝保佑他不篡权夺位才好。

诸葛亮的炒作术在当时可谓一时无两,奈何他好大喜功,不懂得审时度势,虽然有一些微末的所谓成绩,但是总体来说不过是徒劳无功。于是乎,张一一先生前朝旧友——大清国的赵藩先生曾苦口婆心地赠他一联,此联后来深为毛龘泽东等伟人所赞赏,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由此可见,炒作炒作,必须是“炒而后作”,最终还得靠作品说话,而单纯的“炒而不作”,空口说白话,一老打败仗,终归是行不通的,人民群众的眼睛那可都是忽闪闪、亮晶晶的,若是一味炒作上瘾而忘了落到实处,到后来,那就只能落得如同悲剧大师诸葛亮一般,总是难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尴尬事实与悲怆局面。

古人出书炒作经典案例

如今出书,无论是书商、出版社还是作者,似乎都免不了炒作。用现在的专业术语来讲,这叫策划营销。在中国古代,出书同样不乏炒作,成语“一字千金”、“洛阳纸贵”等都是因出书炒作而来的。

10

、春秋战国《吕氏春秋》:吕不韦策划一字千金推广《吕氏春秋》

说到图书“炒作”,古代早期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应是吕不韦策划的“一字千金”。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卫国人,早年以经商出名,后当上了秦国的相国。但吕不韦能为后人所记住,更多的并不是因为他发了大财当了大官,而是《吕氏春秋》这本书。《吕氏春秋》又叫《吕览》,“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全书20余万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此书并非吕不韦亲自操刀而成,而是他组织门客编纂的。吕不韦有“三千食客”,各种人才都有,所以《吕氏春秋》编纂并没有费多大力气。但书编好了,并不为当时学术界和文化圈儿所认可,于是吕不韦发挥了他的商业才能,决定炒作、推广《吕氏春秋》。

吕不韦的炒作手段其实很简单,他让手下将书的内容张榜公布,贴在咸阳城门口,旁边挂出布告,大概内容是,如果哪位能在《吕氏春秋》一书的内容里增加一字,或是减少一字,立即奖赏千金。此即《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所说的,“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成语“一字千金”,即由此而来。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消息在咸阳城里迅速传开,引起很大轰动。最后是否有人挑出了书中的毛病,得到“千金”,《史记》中没有记载,但《吕氏春秋》的影响一下子大增,成就了这部“杂家”代表作。吕不韦的“一字千金”炒作手法,其实就是现代的“零差错”宣传手段。此后,“零差错”成了古代书商宣传新书时的一个噱头。如南宋杭州刻本《抱朴子内篇》卷末标注有全书“无一字差讹”。

11、晋代左思请当红名人写序 让《三都赋》“洛阳纸贵”

现代书商喜欢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图书的包装炒作。这种手段其实是古人用剩下的。《三都赋》就是这样凭借名人的影响力成功炒作出来的。

《三都赋》是晋代畅销书作家左思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三篇。左思在着手创作前,受到了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之启发,创作前后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左思当时并没有名气,所以《三都赋》写好后也不为当时的文坛所注意。当时著名的文化学者陆机甚至取笑左思,不相信他能写出好作品,打算亲撰《三都赋》。但是左思并不甘心,遂找到了当时当红作家、《博物志》作者张华。左思向张华讲述了《三都赋》的写作经过,张华深受感动。细阅之后,也不知道是出于同情,还是真的觉得《三都赋》写得不错,张华遂将《三都赋》推荐给名气更大、更有“话语权”的文人、医学家皇甫谧。皇甫谧十分赏识左思,对《三都赋》评价很高,还亲自为此书作序。在皇甫谧的支持、操作下,当时朝廷的著作郎张载、中书郎刘逵等分别给《三都赋》作注。

凭借张华、皇甫谧等一班文化名家的影响力,《三都赋》名声大振,为当时洛阳人青睐,成为当时最佳畅销书,时人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城内纸张价格大涨,由原来的每刀千文涨至两三千文,不少人只得到外地买纸回来抄写《三都赋》。成语“洛阳纸贵”,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12、五代文人李梦符 制造娱乐新闻 大搞行为艺术 市肆唱渔父引卖其词名气远播

在中国古代,没有所谓的专业作家,一般文人单凭写作来养活一家老小是相当困难的。但古时虽无现代的稿酬制度,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润笔费。在文人日子最好过的盛唐时期,获取润笔费是当时文人谋生的主要手段。唐代一些文化名人热衷于给别人树碑立传,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不菲的润笔费。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巨公”韩愈,“为文必索润笔”,他给韩宏撰写《平淮西碑》,得酬“绢五百匹”。像韩愈这样的文人,在当时已相当有名气,所以人家舍得出钱买文,不愁作品不好卖。

唐代的科举考试中,需要有名人举荐,才能求得功名。如果没有名人推荐,考生本人有一定的名气,也能求得功名。当然前提是要有真才实学。反过来理解,如果既无名人推荐,也没有名气的考生,即使有真才实学,也只能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局。

李昌符是咸通年间的考生,自幼苦读诗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因为没有人引荐他,也没有什么名气,所以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也没能金榜题名。转眼又到了开考之年,他再次早早来到长安准备参加考试,他想,如果不想个办法让自己诗名远播,那么成绩再好也还是上不了皇榜,可怎么才能让自己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考生变成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呢?他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李昌符特意写了五十首关于婢仆的诗,这些诗,写的都是婢仆们最忌讳的短处的,比如:“春娘爱上酒家楼,不怕归迟总不留。推道那家娘子卧,且留教住待梳头。”……写完后给公卿们看,这些诗便开始在公卿们中间流传开来。

有一天早上,他刚起床,就被告知外面有人找他,他来到门外一看,是一个年纪大些的女婢,领着几个年纪小些的女婢,怒气冲冲地站在门外,他说:“我就是李昌符,你们找我有何贵干?”那些女婢立即骂声一片,原来李昌符那些写婢仆们的诗惹怒了这些女婢,人家找上门来了,李昌符连忙辩解,但那些女婢哪里肯听,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后来竟动手打他,他连忙逃回屋子里,但那些女婢撞开门冲进了他的屋子,他挨了几个耳光之后,狼狈不堪地跳后窗逃跑了。

这件事立即轰动了京城,成为当时一个影响最大的娱乐新闻,人们都想看看李昌符写的那些诗,这些诗很快就传遍了京城,而李昌符也随之名满京华。有了名气以后,成功就水到渠成了,一个月后,他第四次参加考试,顺利地进士及第。其实,那天去找李昌符打架的那几个女婢,都是他事前花钱雇的,他是故意用这种方法制造一个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从而达到把自己炒作成公众人物的目的。成功就是这样,当惯常的思维走不通的时候,用一种另类思维,一个全新的创意使自己脱颖而出,不失为一种智慧。

对于普通文人来说,想通过润笔费来过上幸福生活很难。为了使作品畅销,有的文人便想到了行为艺术,以此来炒作推销作品。五代时期的文人李梦符就曾通过行为艺术来卖诗。据北宋吴淑《江淮异人录·李梦符》所记,李梦符是后梁开平初年人,他在洪州(今天江西南昌)时,“尝以钓竿悬一鱼,向市肆唱渔父引,卖其词”。李梦符推销自己作品的手法很有创意,亦颇具灵感:手拿悬挂了鱼的钓鱼竿,以吸引眼球;在街头或店内驻唱自己的作品,弄出动静来,让更远更多的人知道和接受。李梦符的另类炒作果然奏效,名气远播,其写出来的诗作在江南一带大受欢迎,“好事者争买”,有一千多首诗歌流传。

13、真本事+炒作=成功 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柳开无才炒作留笑柄

李昌符两次炒作,都大获成功,但不是所有的炒作都能起到效果,北宋有个叫柳开的人,在科举考试时,也想出了一个办法炒作自己,结果还是名落孙山。这个柳开性格狂放,华而不实、爱慕虚荣,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把送给主考官作参考的文章装裱了一千来个卷轴,考试的那天,他身穿短衣、亲自推着独轮车把这些卷轴送进考场,目的就是为了造成轰动效应炒作自己,以引起考官的注意、博取名声。和他同时应考的,还有个叫张景的书生,这个人写文章也很有名,但他只是随身带了一部书稿呈给了考官。考官仔细阅读了考生们带来的参考文章,认为柳开所呈的文章虽然多达千卷,内容却极其空洞,因此没有录取他;而张景的那部书稿呈上来后,考官大为赞赏,立即将张景选录为优等生。事后,人们编了一句俗语来评说这件事:“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同样是炒作,李昌符进士及第,而柳开却名落孙山,什么原因呢?李昌符的确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所欠的只是名声,所以一经炒作,立即就胜出了;而柳开则不同,柳开的文章,立意平平、内容空洞,所以再怎么炒作,也不会引起主考官的兴趣。做学问这件事,是最看中真才实学的,成功的炒作,是建立在真才实学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想单靠炒作、玩花架子出人头地,最终只能留下千古笑柄。

14、宋代腰封广告导购 《六家文选》“精加校正,绝无舛误” 主打质量、诚信 温情三张牌

中国图书炒作最热闹最受重视,应该在宋代,当时活字印刷术已广泛使用,出版业发展了起来,打广告式炒作开始流行。当时的文人穆修十分欣赏韩愈、柳宗元的作品,得到韩、柳二人的善本书后,决定出版他们的文集。据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穆修“自镂版鬻于相国寺”,意思是,穆修自费刻印韩愈、柳宗元的文集,在相国寺一带出售。穆修采取的炒作手法是“以赠促销”,只要“读得成句,便以一部相赠”。

宋代图书营销炒作最常见的手法和现代差不多,主打质量牌。往往在书上打上宣传性文字,说明这是一本正版好书,而非小作坊攒拼或跟风之作,这与现代图书的腰封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出版的一部《六家文选》上,便有“此集精加校正,绝无舛误,现在广都县北门裴宅印卖”。除了打质量牌,有的还打温情牌、诚信牌,把纸张规格、数量、工价等相关信息印刻在书中,公开书的成本,明码标价,取信于读者。当时还出现了导购图书广告,把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告诉读者,以便选购时一目了然。现代图书前面的内容简介,即源于宋代这种“导购广告”。

15、元代重商机 征稿互动炒作 《元诗前集六卷后集四卷》 “求名公诗篇”

到了明清时代,印刷出版已不再是宋代的新兴产业,成为商机无限的成熟产业。此时书商的炒作手法更为丰富,其中最值得一提、且影响到现代图书营销模式的,是征稿形式的宣传炒作手法。

明代天启年间,苏州酉酉堂书坊刻印《明文奇赏》一书,便在书上印上了征稿启事:“愿于征者,或封寄,或面授,须至苏州阊门,问得书坊酉酉堂陈龙山,当面交付。”与苏州一样,当时的杭州也是出版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杭州书商同样爱打征稿广告。崇祯年间,杭州陆云龙峥霄馆书坊在出版《皇明十六名家小品》一书时,便印上了“刊《型世言二集》,征海内异闻”……这样的征稿启事。这种以征稿为名的宣传炒作手段,清代书商运用起来更自如了。清代著名文人、书商李渔开有冀圣堂书坊,他在出版《资治新书》初集时,书上便有“征文小启”:“名稿远赐,乞邮致金陵冀圣堂书坊。稿送荒斋,必不沉搁……”征稿炒作手法并非明代书商的金点子,它是出版业发达的产物,至迟在元代已开始使用。元代李氏建安堂出版的《元诗前集六卷后集四卷》书页上,便出现了这样的字样:“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李氏建安书堂谨启”。

16、春秋时期茅草换黄金 成就管仲经济战略家美名

公元前656年春季,《春秋》记载是鲁僖公四年,中国大地即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南北战争。以齐国为首,成员国包括鲁、宋、陈、卫、郑、曹的北方联盟军,大张旗鼓南下,讨伐南方第一大国,楚国。当时的盟军总司令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总参谋长是齐国国相管仲。看着这阵势,南部的楚国心里有点发虚,派了使者去盟军阵营。管仲总参谋长说了一句天雷滚滚的话:“楚国恶意扣押自己国家的特产物资—茅草,造成特有原材料短缺,阴谋破坏祭神仪式,弄得周朝每次举行祭神大典的时候,没法过滤酒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威信一落千丈,盟军今天来,就是要愤怒地向你们讨回茅草,以让伟大的周天子能够顺利举行祭神仪式。”后来,惮于舆论和楚国的险峻地形,南北双方没有开战,齐楚两国签个和约就完事了。不过,这场战争却哄抬了一种商品的物价—白茅草。

这种普通的草,在春秋时代据说可以通神。周朝王室祭祀神灵,要以白茅为工具,因为祭神祭祖先要有酒,但是怎么才能让神仙喝上酒呢?总不能像《西游记》一样,让神仙们踩着祥云下来喝酒吧,得有个中介工具,而白茅草就是这种中介工具。人们把酒淋到茅草上面,酒渗过茅草叶,然后洒落到地上或者神坛上,经过这一过滤,就当是神仙和祖先喝过酒了。也正是这么一道程序,让白茅身价百倍,宗教意义上的身价,导致经济意义上的身价抬高,以至于差点成为春秋时南北开火的借口。借着一根草,做政治军事上的炒作,做经济上的炒作,齐国的炒作功夫,算是做到家了。

齐桓公时期除了炒作白茅草外,还炒作过其他物资。话说周王室混到春秋时代,面临一个财政上的难题:经费不足。这时候解决这个问题的担子给了齐国,齐桓公正为这事愁着,国务卿管仲出主意了:“这个容易,江淮一带有种草本植物学名叫茅草。我们请周朝天子派部队将这一块地段暂时控制起来,然后向各诸侯国发布消息说周朝要去泰山举办联大祭神会议,要参加会议的诸侯国,得自个带垫子来坐,会场不备凳。当然,这垫子有讲究,必须是用江淮之间的特产茅草织成的,进入会场前要严格检查垫子,不是规定的货,敬请离场。”此令一出,各诸侯国纷纷派人去江淮间取茅草织垫子,而到了茅草产地才发现,周朝的部队早在那里候着。要取茅草,行,拿黄金来。既然天下人都来取,价格也该贵点,一捆茅草就一百两黄金吧(其贾一柬百金)。茅草比黄金还贵,三天之内,天下的黄金向周天子手里集中,周天子赚得钵满盆盈,也因此周王朝七年不用收“会费”(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

管仲是位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经济专家,他为齐国制定的经济政策,不只是取得贸易顺差而已,而是把别人的经济命脉掐住。怎样才能牵着国际市场的鼻子走呢?就看你手里有什么货,并且这点货国际市场还少不了,但千万不要贱卖了它当人情,博取所谓的美名,而是要把它的效益炒作到最大化,把人家的黄金吸过来。

17、明朝祝枝山 炒政绩斥礼教 假借清高博高名

祝枝山到兴宁当县长八年,在当时这个南蛮之地不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文人会聚的地方,也没有苏州老家文人的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理想境界,对于祝枝山这个饱读诗书的人来说,时间够长的了,真是苦不堪言,不被郁闷死才怪。祝枝山五十七岁那年冬天,也就是他到兴宁任县长后的第三年,这一年他奉命修兴宁县志,题名为《正德兴宁县志》。虽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我们从他写这篇县志序中,可以看出手稿的先由行书,后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说明他的心情之烦躁、之郁闷之极了。这篇序既可以看出他的极度苦闷之心,但在序里除反映出他的烦燥、郁闷和苦楚外,也为人们能时常想起他、提起他而有意用行书、行草和狂草为之的。但他的书法作品既然在兴宁“炒作”不起来,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价值,他只能在不断寻求尽快离开兴宁的机会,因为这里不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因为文化土壤不多,他的名气“炒作”不起来,上不去。时间一长,他回归苏州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当然想做官,但他更想有名气,因为做官的人多,有名气的人少。在这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他决定离开兴宁。其实,祝枝山在到兴宁前,他在苏州的名气就不小。难怪他在兴宁呆得不顺心。

祝枝山于明代天顺年(1460年)生于长州县(即今苏州市)。他名允明,字希哲,由于生下来右手有枝生的手指,因而自号枝山。他从小聪敏过人,五岁能写径尺大字,九岁已会作诗,被称为神童。《明史》记载:“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他擅长行、草及各体,尤以草书闻名。在苏州,他的草书被称为草圣张旭以后的第一名。他的书艺成就,与他的家庭影响有关。他的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贞白、舅舅李应桢都是著名的书法家。祝枝山曾得到他们的指点。祝枝山的书艺不仅有根基,而且他对历代名家的书法进行系统地研究学习,行书学钟繇、王羲之,草书学怀素、黄庭坚,笔势劲健,对张旭“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的草书,更是手摹心追,下了很大的功夫。三十多岁的他在苏州就有了名气,苏州人称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为“吴门四才子”。

机会终于来了。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岁的祝枝山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明代知府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明朝地方官职品级》),分管农业、水利和政法等事项,由七品官到六品官,是升官了。《祝枝山平生》中说他在任通判时“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其实,这又是他的托辞,南京是大都市,比苏州还繁华,怎么仅住一年就受不了官场的腐败?在兴宁八年都过去了。所以说他这是托辞,他是正病了。但他要名气,反腐败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歌,说病辞官多没面子,说看不惯官场腐败辞官,人的气节上来了,人们对他的敬佩心、同情心上来了,名气也就自然上来了。总之,他六十四岁那年,他在外祖父旧宅中建了“怀星堂”安身。无官一身轻。回到家乡的祝枝山真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这时他的性格更加豪放不羁,有的人说他“狂放盖世”。我曾在苏州市场上得到祝枝山的草书杜甫《秋兴》诗: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未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笔法苍劲、潇洒、狂放。他的诗句:“世世嗟跎恨万端,若将消息讲循环。若无三盏黄糟汁,讲尽天机也是闲。”、“白云不言做公侯,出世居山不自由。若得松窠千年坐,此时方敢大开喉。”这就是他“狂”的真实反映。因为,尤以草书才能淋漓洒脱地表达他高傲不羁、愤世嫉俗的情感世界。他更是借“狂”来发泄他对封建专制礼教的不满,由此在苏州,他博得人们的无限同情。

名气已经上来了,他需要更大的名气,他在等待。在等待中,他因辞官回老家建了新房,又病魔缠身,经济状况有了危机,但不忘习书研帖,追求书法艺术上的更高境界。他六十六岁那年,与他齐名的文征明知道他的情况后,使其次子文嘉去“许酬索字”请他创作书法作品:一为解决他的经济困难,二为他的书法作品传世。对此“机会”,祝枝山“心领神会”地接受了,借此把他平时熟念以心的行草书《古诗十九首》这件传世精品交了“作业”,文氏父子对此赞叹不已,刻入文征明的《停云馆帖》。果然,他如此“炒作”,虽隐于乡里,却书名大振,被公认为吴门书坛领袖人物。一年后,他逝世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书法更为喜爱,在他去世后不久就在市面上出现了他的大量伪作。造假者借此谋利,这给后人对他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以他的外孙吴应卯学他的书法最像,可以乱真,即使行家也难分辨。这一“炒作”虽然他没有想到,但也正是他要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以他的名气,使他迅速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当然主将,也使吴门书派达到了鼎盛,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道:“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祝枝山通过这一系列的“炒作”名气,使他以反官场腐败、厌恶官场习气、愤世嫉俗的豪放不羁性格、书法名家的形象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18、张大千自我包装的高超营销艺术

张大千可谓画家中自我包装营销第一人,也是做到极致完美的人。原因在于,他的艺术营销是道而不是术。而今天的艺术营销,也基本都在拾他老人家的牙慧。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句话是徐悲鸿说的。除了他的个人魅力,怎么能够在艺术界留下这样的旷古奇人的形象,从而让市场持续不断地买账?

作品是硬道理。当然,市场买账并不仅仅因为张大千的人格魅力,藏家最看重的还是作品本身。关于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徐悲鸿曾称赞道: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可谓是对张大千的最高赞誉。张大千不仅是五百年来所出的一个奇才,而且更是一个全才。据香港收藏家李典回忆,大风堂大师姐侯碧漪曾对他说起张大千,一脸骄傲:“齐白石怎么和我们老师比,我们老师什么都能画。

”张大千的画艺可谓“奇全”。奇者,在于张大千能够在艺术水平上到达很高的程度,不仅师法古人,并且自创一格。他临摹的古画骗过大收藏家吴湖帆,书法也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大千体”,其绘画艺术更是精妙绝伦,并且在人物画和花鸟画的领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全者,在于他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书法无一不精,并且在晚年还独创了极具震撼力的青绿泼彩画法。相比之下,同时代画家大多只擅长一类题材,或者仅有一门绝技,张大千的艺事就显得格外醒目。就像商品有大众小众之分,艺术品也有。张大千的画在艺术性和市场接受度的融合拿捏上相当精妙。他的线条圆熟优美,但因生拙趣味,而不流于甜俗;他的画面优美鲜艳,却以其直追唐宋的美学标准,而显得高古不凡。他完美的融合了优美与壮美,使市场的接受度最大化。而他标志性的诸如荷花、唐宋仕女、书法等则万变不离其宗,在大量作品中不断重复,成为了被人牢牢记住的符号。

巨大存世。张大千除了天分高外,还肯下苦功,他自己认为成功的十之七八在于后天用功,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心苦画,直到溘然长逝之前,还在创作庐山图。因而他的作品存世量极多。存世量,这对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市场没有横空出世的天价,任何一位正常的画家作品价格都合乎冰山原理。也就是说在你看到的天价之前,有沉没在水中你看不见的众多低价筹码。作品存世量越多,也就意味着底部低价筹码越多,那么这位画家价格的“冰山”就越高越稳固。

另一方面,持有其作品的人越多,在价格方面,市场就越会看涨,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作品贬值。这也是张大千至今不能为市场遗忘的原因之一。但如今市场上出现的署名张大千的作品仍然远远大于张大千实际的作品数量。张大千作品是假画重灾区,因其画坛地位,他尚在世时便有不少人仿造其假画,所以他不得不每隔五年就换一批印章。

七八十年代的台湾、香港更是伪造张大千假画的重镇。这些假画的意义就仿佛盗版,一方面侵害了真品买卖双方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作品存世量,对张大千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门人遍天下。大风堂门人里行政级别最高的当属宋美龄,可就连“国母”宋美龄拜师晚年张大千时,也行跪拜之礼。张大千一生所收徒弟众多,登记在册者据统计有126人之多。他的门人分为专业画家和以绘画怡情养性之社会名流。在专业画家的筛选上,张大千对其艺事水平要求极高,比如后来成为长安画派领袖的何海霞、以及功力深厚的胡若思、刘力上、俞致贞、田世光、曹大铁、方召麐等。而在以绘画怡情养性之人的门人,张大千则多半选择社会名流,或者利用收徒来制造一些新闻故事。比如收女弟子叶名佩,只是听她弹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时收郁氏五姐妹为大风堂女弟子,时人称之为“五美拜师”,轰动一时。

一位画家执笔而逝,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非常有电影感。加上这一生中豪侠义气、浪迹天涯的故事,以及无数精妙绝伦的画作,张大千永远不可能被人忘记。他可谓是中国画家中第一位也是最懂得包装运作自己的大师,因而他的市场也不会遭遇低潮。

所谓炒作,就是用捏造、夸大、推测、歪曲等非正常手段,充分利用人们的窥私欲、揭阴欲,发挥作者的制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一些手段、技巧,来对自己或自己的作品进行刻意的宣传,以达到提高自己或自己作品的人气、声望,吸引读者的关注,最终提高作品的发行量或网站的点击率。炒作就象是军事上的佯攻,有声东击西之类古老的妙术,关于炒作的书,就是策划之类的谋略作品。说白了,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番胡说天下知”的不健康心理使然,是炒作而已!

炒作吸引媒体十三法

一、最好的广告宣传是新闻

广告教皇奥格威说,广告是一种纸上的推销术。引申开来,广告宣传就是为了卖货,树立品牌的目的无非为了多卖几年的货。1997年,美国人托马斯·戴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和约翰·贝克(John Beck)出版了《注意力经济》(The Attention Economy)一书,从此以后,“注意力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信息的供给超过需要(个人所能消化),注意力就会下降。因此,面对排山崩倒海而来的资讯(来自网络、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等),一个人的“注意力”就立刻变成了稀有而珍贵的资源。如何支配一个人的注意力,如何防止注意力的涣散,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使注意力发挥最大效益等等课题,变成了一门新的领域----注意力经济。

众所周知,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触无数与个人相关或无关的信息,神经已经麻木。我们已经迎来了信息传播过剩时代,信息的海量堆积和渠道的无所不在使得信息对于人们而言不再稀缺,而变得日益易得。相反,倒是人们的注意力选择却成了市场追逐的稀缺资源。在这一大背景下,仅仅一般化地传播信息,已经很难在众多同质重复、等质等效的信息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其被“必选”的价值来。

普通消费者天生对广告的反感,这使得即使广告放在眼前,绝大多数人也会视而不见。更何况那些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的广告被消费者过滤掉,新闻则反而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平面广告也好,影视广告也好,软文也好,搞活动也好,它们无非是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针对中国本土市场,如何才能做出真正有效而又出色的广告呢?总结本土,我认为最好的广告宣传是新闻。因此,利用新闻事件(舆论热点),人为制造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借题发挥、借力打力,集中优势兵力,进而单点突破,但我们必须保证每一条新闻的醒目性。

二、吸引进行炒作的十三个方法

1、 悬念式材料勾引炒作

悬念式勾引的前提有两条:1、要提炼一到两个所谓核心、神秘的卖点。2、根据进度,慢慢抖包袱,所有的资料不要一次放完,说一半留一半。

《成都商报》2003年9月12日A1版配图《直面成都手机黑客》,9月12日B3版整版《成都手机黑客神秘现身》,该报道一出,成都商报新闻部电话被打爆,要求破案者络绎不绝,电话延续至今。破案跟踪报道继续,9月17日《成都商报》A9版新闻《黑客王,短信害我》将悬念提制顶峰,2003年12月31日《成都商报》十周年纪念100金版A59版半版配图报道《手机丢了,黑客王能找吗》,该系列悬念新闻在西南甚至全国都是开先河的。本系列新闻让本人在原有通讯业、培训业“终端之王”称号基础上,再通讯业增加上“手机黑客王”称号。

2、 落差式勾引炒作

用一些很熟悉的东西,在平常人头脑中产生了相对的思维定势,当一旦打破这种定势,人有如在太空的失重感,将原有支撑的桌腿摇掉,重新安上新的桌腿,这种勾引要有平中见奇的功夫,善于提炼普通的素材,让媒体耳目一新,让大众或分众耳目一新。

3、 傍名人勾引炒作

名人效应是人物炒作的首选,名人是人们较关注的焦点,所谓效应,有效果和作用两方面的内涵,是个很实际也很物质的词。名人效应的关键,是名人的知名度,而知名度,又是一个人的社会认知程度,名人效应之所以具有号召力,原因也正在于此。为了快速出名和达到一些商业目的,故意“惹”名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来傍到一个名人来制造事由,吸引媒体上勾,自己随名人而出名和达到目的。正如莱温斯基与克林顿绯闻,全世界都知道了莱温斯基。

4、 最(第一)系列勾引炒作

人们的记忆只记住第一,(比如人们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因为人人都想争第一,冠亚军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从心理上分析,第一第二是一种参考比较,没有第二就没有第一,因此第一炒作法是也有“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新鲜的事物往往是让人们记得最深的,跟风者,将不会引起更多注意,只会带来更多批评与冷眼,人们只会记住第一。

5、反向式勾引炒作

古人云“反其道而行之”,以正引出反,以邪突出正。反向式炒作是把读者从一个概念引入到另一个概念,大自然和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为了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打破传统规律,策划者反其道而行之,冲破人的惯性思维方式与人的定式规律相背驰。

6、 簧式勾引炒作

在现实生活中,黑与白虽然是对立的,但对于爱看热闹的人们来说,投其所好,对立得越强烈则关注得越热烈。而差异化的心理感应就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事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果不置可否,而炒作的意识已达到。其次当新闻登出后,热度不够,就要安排所谓的正反观点“媒子”向报社打电话,以此人为达到舆论高温,让媒体关注此事,让社会公众注意,从而达到炒作目的。

7、 争议式勾引炒作:

8.揭黑幕勾引炒作

A揭他人黑幕:为了显示自己的本质,不惜揭露行业黑洞,用它人的缺点突出自身的优点,实质是一种对比形式,别人黑在何处,而我怎样怎样,让社会公众对黑洞痛恨,对自己认可。

B揭自己黑幕:主动揭示自身的缺陷,勇于承认错误,避免对手攻其弱点,在消费者心理树造较好的诚信。案例:海尔张瑞敏的砸次品事件

9.借势勾引炒作

借人们关注的焦点,顺势搭车,让更多的人认识,关注自己,以此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借自己某一点让消费者注意自己,知道自己。案例:蒙牛借神五上天推出航天员奶。

10、借事勾引炒作:案例:(中国移动全球通宣传片)中国公民越南海上遇难,中国移动全球通用户凭借GSM网络海上覆盖通话大使馆获救。(中国移动软文宣传)大学生井冈山森林迷路,借覆盖优良的神州行通话获救。

11.欺骗式(虚实)勾引炒作

这种炒作先抛出一个看似不存在、不合理的、违反常规的事情,先去“误导”媒体,吸引媒体上钩、注意,然后当媒体发现上当后,开始有争议。但要注意美誉度的损害,要以圆满的形势结束。案例: (华润啤酒)雪花啤酒进入成都,打出:1月1日成都下雪花。引起市民高度关注。

12.叫板式勾引炒作

叫板某知名人士、名企业或产品,设下擂台,从而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注意,让媒体关注、报道结果,让自己变成可读性新闻。

案例: 成都德先科技2000年淳牌手机电池70元行动,70元宣言,公开向飞毛腿、tcl德赛等当时高价手机电池厂家叫板,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国产手机电池的第一品牌。(TCL电脑)TCL电脑刚进入电脑业时因率先拿到p4芯片,杨伟强公开向联想叫板,TCL电脑知名度一下飙升,2年后迅速成为继联想、方正之后销量第三国产电脑。

13.扩大痛苦(快乐)深挖式勾引炒作:

将自己的失败(成功)以探讨的形式向外推荐。吸引媒体的讨论与关注。让人们记住这一现象,达到炒作目的。

以上方法在一个炒作案例里面,一般是复合用的,随着炒作节奏的推进,方法会不断变化。(关于产生天马行空的勾引创意,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实现:和田12法,信息交合法等)。

三、炒作之外需要落地,需要将注意力需要及时转化为销售力

勾引媒体炒作的本质是“卖货”,那么,什么样的炒作可以卖货,什么样的炒作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我认为“豆腐干”式的新闻肯定没有多少人记住,如果要炒作就必须要有大版面来报道和关注才是最起码的成功。

总结了以上13条方法,或许并不全面,但肯定十分重要。在自己及周围人多次实践中,它们被反复应用,而且在确实行之有效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应该说,它们构成了勾引媒体进行炒作的核心内容。 没有人规定勾引媒体新闻炒作是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勾引媒体做炒作,如果片面盲目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最本质的东西,是很难成功的。

1、炒作要动其他营销动作匹配:企业经营中避免出现“头重脚轻”,重视高空热炒“品牌”,忽视通路建设,品牌成为无源之水,如果只有炒作雷声响,不见市场动销的雨点下来。没有踏踏实实的通路建设,没有真情实意的消费者沟通,渠道不清晰,终端看不见,消费者既不能“冲动消费”从而诱惑购买,也没有促销活动逐步培养忠诚,大多数炒作的结果,都是一阵热闹之后,终归于曲终人散!每一个成功的企业,从市场布局、通路建设、广告表现、入市节奏、促销安排等等,统一谋定而后动,但是一旦启动,千均之势无人能够撼动,所以勾引媒体进行炒作的拉力必须与市场动销的推力要协调,适应。

2、将注意力及时转化为销售力 :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的炒作是很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消费者凭什么要买你的产品?如果炒作这些都没有搔到消费者的痒处,正如我在实战营销培训上讲的:如果产品的知名度不能与目标消费者建立正面连接,目标消费者对产品将用脚投票,说不,那么这种无策略的炒作结果,除了使默默无闻的品牌有了一点知名度外,除了给人们一些新鲜的谈资外,而没有转换成为销售力。片面的、一厢情愿的从厂家角度来进行炒作而不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进行,虽然一时间闹得有风有雨的,但看闹热的多,动真格的少,大多数经销商、消费者是不会买单的。

3.炒作完成大众广度传播后,必须考虑分众的深度沟通,广度与深度并重。(分众:源于托夫勒《第三代消费潮》,与大众相对)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只有炒作,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