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中國畫

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幹、溼,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佈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

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丹青

我國古代繪畫常用硃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漢書·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民間稱畫工為“丹青師傅”。也泛指繪畫藝術,如《晉書·顧愷之傳》:“尤善丹青。”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無聲詩

無聲詩,指畫。古人以畫雖不能吟,但有詩意,故稱為無聲詩能吟,但有詩意,故稱為無聲詩。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趙孟頫在《枯木竹石圖》 題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書畫同源

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殷契》古文,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近人鄭午昌說“是可謂書畫混合時代”。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南北宗

中國山水畫一種理論學說。由明代畫家董其昌所創。他把李思訓和王維作品 分別以“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始祖,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董其昌把李思訓和王維視為“青綠”和“水墨”兩種子畫法風格的始祖,並從此倡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鑑》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工 筆

工筆畫亦稱“細筆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別的一種,與“寫意畫”對稱。工筆畫屬於工整細緻一類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等。

工筆畫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水墨、淺絳、青綠、金碧、界畫等藝術形式均可表現工筆畫。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寫 意

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苛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感(區別於“工筆”)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八大山人畫意

小 景

中國畫術語。與小品不同,是山水畫流派之一。始於北宋初惠崇,有所謂“惠崇小景”之稱。

沈括《圖畫歌》亦有“小景惠崇煙漠漠”之句,郭若虛解說:“寒汀遠渚,慌灑虛曠之象”。黃庭堅亦說:“得意於荒率平遠”。此即小景風格。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宋 馬遠 雪灘雙鷺圖 絹本淺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小 品

亦名“宋人小品”。中國畫術語。語出佛經,佛家稱樣本為“大品”,簡本為“小品”。中國畫小品盛行於宋代,徽宗趙佶建成龍德宮,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

一說這是屏風上的飾圖,有方有圓,每屏嵌十多幅。圓型的常用紈扇嵌入。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一說乃壁畫的粉本,雖小也不輕心率意。南朝宋宗炳謂:“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也正如唐代王維所說“咫屍之圖,寫百千里之景”。

亦有人說是燈片和窗紗上用的飾圖。“宋人小品”畫也與“六朝小品”文一樣具有小中見大、雋永警闢的特色,是宋代繪畫藝術的縮影。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秉燭夜遊 宋 馬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山綠水

青綠山水始創於唐代,“青綠山水”作為一種中國畫的技法,以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為主,宜表現色澤豔麗的丘壑林泉。

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絹 本

絹,在國畫中讀四聲,常被誤讀成一聲。繪在絹、綾、絲織物上的字畫,稱為絹本,在畫面中能看到明顯的橫豎交錯的紡織痕跡。

代表作是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區別於絹本,紙本是在國畫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以紙為底,所繪製的就稱之為紙本。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北宋范寬 《溪山行旅圖》

設 色

設色這個詞經常與“絹本”、“紙本”合用,出現在國畫的基本信息展示牌中。設色就是國畫中暈染彩色的意思,一般畫面中只要出現彩色,就可以說是設色作品。

與設色相反的是“水墨”,指畫面中不出現彩色,或者極少出現彩色的,以墨色為主繪製的作品。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烘 託

中國畫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雲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現代畫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採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zhi)

這兩個字,在品古書畫時一定會用上。在書、畫上的款識,也稱“題款”或“款題”,指在書畫作品正文之外所題寫的文字、印章、甚至是花押,例如宋徽宗的“天下一人”花押。文字內容則通常為姓名、時間、地點。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墨色五色

指通過不同比例的水和墨的調和,出現不一樣的灰和黑色變化,是多層次的濃淡乾溼。“五色”是哪五色?說法不一,大多是說:焦、濃、重、淡、清;也有的認為應該說成: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上指的就是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

理解起來不用太機械,不要認為墨和水只能調出五種變化,其實變化應該更多。代表作如元代王蒙的《青卞隱居圖》。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王蒙《青卞隱居圖》

題 跋

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題”,後面的文字叫“跋”。

若是書畫家本人所題,稱為本人題跋,他人所作,稱為他人題跋。同時還分為作者同時代人題跋,或者後人題跋。後人題跋往往是一些考證的內容,當然也有純觀賞性的。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中國畫 | 定義

以墨為主要顏料,以水為調和劑,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以宣紙和絹帛為載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畫種。

我們進館前不僅瞭解這些中國畫術語,還要學習欣賞中國畫的正確打開方式。

1·欣賞作品要看氣韻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

早在1500年前,南齊的謝赫就提出了品畫藝術的標準“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項法則。氣韻生動,是對作品的總體要求,是藝術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評、賞析中國畫的主要原則。

2·欣賞作品要看筆墨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明 吳偉《江山漁樂圖》

“六法”中,謝赫將“骨法用筆”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國畫中指的是運用線條作為骨架進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漢字書法中用筆的規律和美學原則,體現出線條的力度、質地和美感。通過不同的線條去體現筆墨的動態、勢向、韻律、節奏,以寫神、寫性、寫心、寫意為目的。

3·欣賞作品要看構圖、形式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明 唐寅《湖山一覽圖》

中國畫的構圖有多種形式,也有多種提法,習慣稱謂“章法”、“佈局”。東晉顧愷之稱之為“置陳佈勢”,謝赫則稱之為“經營位置”。提法雖不一樣,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將要表達的內容與形式加以組織、安排,構成一個體現個性、呈現氣勢、和諧統一的整體畫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特或平庸,構圖至為關鍵。

一帖讀懂這些中國畫術語,漲知識!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