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戰神薛仁貴的不凡人生

唐貞觀末年時要遠征高麗,644年,薛仁貴參加了張士貴的部隊,張士貴部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被當地武裝所包圍,薛仁貴聞訊後,單槍匹馬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第一次出手就勇冠三軍。

薛仁貴是薛安都的六世孫,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了。他幼年喪父,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徵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大唐戰神薛仁貴的不凡人生

後來唐軍被困在安市城,因為皇上在軍中,不敢繞道而行,後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長孫無忌力柬退兵,隧撤退.退後,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的一翻話:“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將領們都老了,每當遇到戰事都不中用了,我想找能託付門戶的人,看來就是那個人了,這次徵發,就算得到遼東也不是我高興的,最高興的是能得到你這樣的一個人才.太宗話“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幾乎成了名言.那盡遼東大地,百萬領土來評價薛仁貴,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又提升為右領軍中郎將.

大唐戰神薛仁貴的不凡人生

薛仁貴武藝高強,曾一箭射穿五層甲。鐵勒叛亂,仁貴率軍平叛,對方派驍騎數十前來挑戰,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嚇得其餘人全部投降,薛仁貴將這些人全部活埋。不久即平定叛亂,此即為“三箭定天山”。

薛仁貴作戰勇猛,並且善用奇兵,屢敗北方各族,還曾任安東都護數年管理朝鮮一帶,理政才能也是不錯的,不過殺戮過多,做官又翫忽職守,縱容手下,與演義中的人物相比武功並無多少誇大,人品則顯不足。不過他在演義中的結局更是窩囊,居然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不僅死不得其所,還讓他兒子背上一世罵名。

大唐戰神薛仁貴的不凡人生

貞觀末,唐太宗想親征高句麗,從貞觀十八年(644年)秋開始,即調集軍資糧草和招募軍士,積極進行戰爭準備。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士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不久,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張士貴軍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劉君印回營。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電視劇《薛平貴與王寶釧》中的薛平貴出生寒窯,是被相王的三女兒王寶釧拋繡球選其為夫君,王寶釧的父母並不同意這門親事,為此王寶釧和父親三擊掌後斷絕父母關係,隨薛平貴生活在寒窯中。婚後薛平貴徵戰沙場,又與玳瓚公主成婚當上西涼國國王,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載,最後與薛平貴相遇併成為西涼國皇后。

大唐戰神薛仁貴的不凡人生

唐太宗夢見自己被一個青面獠牙的人追殺,眼看性命不保,被一穿白小將執戟救回,殺了青面獠牙的人,唐太宗問他是何人,那小將留下四句詩,太宗驚醒,第二天,把這件事告訴徐茂公,徐茂公從這四句詩的意思上了解說這個人叫薛仁貴,在山西龍門縣。又一日,太宗打算出去打獵,徐茂公說這回會出現應夢賢臣,但是早了三年,應夢賢臣會有三年牢獄之災,請求太宗不管薛仁貴犯了什麼錯,都要遲緩三年殺他。薛仁貴福分還沒到,提前見了李世民,折了福分!

公元657年閏月正顯慶二年,右屯衛將軍蘇定方進軍西突厥,薛仁貴雖沒參加,但獻出了最重要的政治決策,為蘇定方滅西突厥做出重要貢獻.簡單說就是分化敵人的勢力,善待一方,使其內部混亂。蘇定方是大唐名將,是李靖的嫡傳弟子,李靖兵法的繼承人,比薛仁貴大24歲,這樣一位大將能接受薛仁貴這一個看門將軍的意見,可見他對薛仁貴的尊重.

貞觀十九年(645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即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張弓,大呼陷陣,高句麗將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唐軍隨之繼進,高句麗軍被打得大敗。站在高處觀戰的唐太宗望見,戰後特召見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奴隸10人,並提升為遊擊將軍。

大唐戰神薛仁貴的不凡人生

北門長上雲泉府果毅,職守皇宮玄武門及唐徵高句麗還軍,唐太宗還特對薛仁貴說:“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並加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將。徵高句麗後到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一直守衛玄武門。

薛仁貴是唐朝的愛國名將,官至左驍衛大將軍、安東都護。終生喜穿白袍,因之,白袍即薛仁貴,薛仁貴即白袍。他為了保衛大唐社稷鞏固和百姓安居樂業,戎馬一生,出生入死,大戰40年,功勳卓越。在朝鮮和象州的政績也非常突出,他創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一貌退萬敵”、“良策息干戈”、“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等等赫赫功勳。其子薛訥,官至大元帥、宰相;孫薛嵩,官至六州節度使、平陽王;重孫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韓國公;玄孫薛從,官至上將軍、河東縣子。

所有薛仁貴衍傳的十二世裔孫四十七人和其它河東薛氏裔孫三百三十餘位文武官員,為唐朝立國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繼的二十一位皇帝盡忠報國,為中國歷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業。因此,“薛家將”是中國古代“愛國為民”的光輝典範。整個顯示了以白袍薛仁貴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閃爍著“白袍文化”的光輝.薛仁貴,一個讓華夏民族驕傲的子孫,一個必須讓人尊重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