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造“芯”,憑的不僅僅是一腔熱血

近日,被譽為“半導體教父”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股東會上正式宣佈退休,除了留下長達60載的傳奇,也留下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語:“大陸半導體在未來5~10年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與臺積電之間的技術差異仍有5~7年之多”。

此話所言非虛。同日,中興通訊公司支付累計17億美元后,終於換來美國供應商採購零部件禁令的解除。扼住中興長達一個月咽喉的,也正是一直以來技術短缺的“中國芯”——半導體元器件,再慘痛的代價也不得不接受。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但絕大部分依賴於進口。據中泰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過去的數十年裡,歐美日韓的半導體市場份額分別佔9%、50%、11%、17%,中國大陸僅佔4%。而另一份來自中國半導體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起,中國集成電路(IC)進口額連續四年超過2000億美元,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為2271億美元,出口額僅為613.8億美元。

從短期來看,進口是成本最低廉的方式,但卻潛伏著不小的危機。除了美國禁令帶來的生存威脅,三星等廠商近日也被爆出集體操縱DRAM芯片持續漲價。當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所帶來的風險和長遠利益的損失是十分巨大的。要成功實現長遠發展,首先就需要強壯這顆“中國芯”。

“中國將不計成本加大芯片投資”,不久前,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稱。目前,我國已推出一系列對半導體產業支持的文件,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給予了IC產業相應的政策支持、財稅優惠,設立了大基金。

面對上游供應鏈的威脅和國家的大力呼籲,不少家電巨頭紛紛開始付諸行動,並正持續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擴張;格力更是擲出豪言:“哪怕投資500億元,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近期,又一家企業有了新動作。康佳在其38週年慶暨新戰略發佈會上,宣佈成立半導體科技事業部,正式進軍半導體行業。康佳集團總裁周彬表示,要用5~10年時間,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致力於成為中國前10大半導體公司,年營收預計將超百億元。

在康佳看來,“科技創新驅動的平臺型公司”是集團堅持的核心定位,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新的四大業務群組。“未來,康佳也將適當採取合作或者併購、收購等方式擴大在半導體領域的影響力與技術實力”,康佳集團副總裁李宏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志在千里,路從何處延伸?

雖然躊躇滿志,且各個都是實力擔當的國企,但半導體行業對資金的要求依然不容小覷。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劍鋒表示,芯片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投入巨大的產業,且回報期非常長。“家電企業不要讓這個產業拖垮自己原有的核心產業,要量力而行。”更有業內人士直接斷言,當前沒有一家企業有絕對實力承擔得起。

根據深康佳披露的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12.28億元,同比上升53.8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0.57億元,同比增長5185.74%。在行業整體低迷的情況下,這一結果已十分難得,但若是進軍半導體,看起來仍然有著一定的距離。

面對外界質疑聲,周彬解釋,康佳將以一種“更為聰明”的方式在半導體產線上進行投入,包括設計、封裝等,但暫時不會佈局半導體晶圓相關較“重”的業務。

在資金籌措方面,康佳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佔股逾30%的華僑城集團,一直對康佳進行資金上的重要支持,包括近100億元規模可通過發行超短融回籠資金的授信,和低於銀行當時利率的大額貸款等。同時,康佳自身也已形成了併購、股權投資、基金“三駕馬車”同時發力的投資平臺,從而實現以融助產,目前已小有成效。

圍繞主營業務,推進產業協同

涉足半導體領域,是否會偏離原有主營業務正軌?對此,李宏韜表示,康佳的佈局都是基於自身需求出發,“康佳對半導體的需求量巨大,2017年集團採購半導體的金額大概是10億美金,2018年將會接近100億人民幣,未來5年每年會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這一採購體量意味著集團對半導體有消化能力,也理解半導體行業。”

同期公佈的,還有環保等新興產業,同樣是緊緊圍繞主營業務上下游需求出發,進一步推進產業協同。如今的康佳,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家家電廠商,得益於機制解放帶來的活力,正在圍繞“科技創新驅動型平臺”闊步前行,不僅有計劃,更有能力參與到半導體芯片的研發領域中來,而非空有一腔“報國之志”。

“康佳正在奮力佔領相關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帶出通盤發展規劃”,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評論說,康佳把握好了半導體創新與互聯網+、供應鏈管理、投融資的打通,可以實現“科技+產業+城鎮化”的超常規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創新者勝的歷史大潮中,康佳會成為守正出奇的傑出案例。”

本文源自《投資者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