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文/誠意侯

開國總理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周總理生父是周劭綱,生母萬氏;出生後大約十一個月時,過繼給重病的叔父周簪臣,不久周簪臣病故,周恩來遂一直隨嗣母陳氏生活。萬氏,淮陰人;養母陳氏,寶應人。周總理少年時代隨兩位母親分別去過淮陰和寶應,這兩地都留下了周恩來讀書處,成為後人緬懷之地。

陳氏母親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年輕守寡後,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嗣子周恩來身上,全身心地培養和教育周恩來。周恩來童年時,多次隨陳氏來寶應省親。1907年春,周恩來生母萬氏病故,陳氏愁緒纏身,染病日重,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和便於自己治病,攜時年九歲的周恩來回到自己的孃家、寶應水巷口生活了三個多月。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寶應老城依舊是尋常巷陌,窄窄的弄堂,乾淨整潔的環境。地面的青石板在歲月的磨蝕下,光滑、厚重。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1907年,周總理和嗣母在愁緒萬千中走在這石板路上。在陳氏的思想裡,未來是渺不可知的存在,少年恩來過早地接受了生活的磨難,這是他日後堅毅性格的成因。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水巷口3號,當年是陳氏的家,陳氏的父親陳沅,是這座明清建築的主人。入口面北。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屋脊上刻著回紋,脊心是梅花的圖案。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時代 1907年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02年10月22日公佈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石鼓。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房屋佔地7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間。入口在北面,通道分出東西兩院,相對獨立。東院是陳氏和周總理當年居住的地方,陳氏的哥哥陳式周夫婦也在東院。陳沅生活在西院。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通道,左為東院,右門進入西院。兩院門不相對。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回望門廳屋脊。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東院上客堂,左為陳氏和周總理當年居住的地方,右為陳式周夫婦住所。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中堂。條几上擺放座鐘和花瓶。牆上張貼山水字畫。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雕花大床,就是當年周總理和陳氏母親的臥室。百年過去,吾人似乎依然感受到母愛的芬芳。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正脊脊心。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正脊翹起。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廚房。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下堂屋闊三間,為藏書房、讀書房和餐廳。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陳式周書桌。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少年恩來讀書桌椅。陳式周家學淵源,曾藏書近萬冊,少年恩來在這裡如魚得水,汲取知識營養。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牆邊嵌著一塊周總理少年的宏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總理用他的一生踐行了少年的諾言。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西宅院是陳式周父親陳沅及家人當年的生活用房,共有大小房屋十—間,現闢為展覽室和讀書處的接待工作用房。下堂屋三間,有通聯走廊。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上堂屋四間。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窗頭線腳。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瓦當滴水,回紋正脊。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少年周恩來坐像。當年還在清朝治下,恩來身穿馬褂,頭戴瓜皮帽。但他的眼睛告訴吾人:他的心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展室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周恩來與嗣母陳氏;第二部分是周恩來與陳式周;第三部分是周恩來情繫寶應。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偏房。

走進寶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

少年恩來在水巷口生活了三個月,但他和陳氏母親離開的時候,依然是茫然不知未來的。他們回到淮安駙馬巷。1908年,陳氏母親撒手人寰。恩來失去了最後的孃親,這種痛是那樣的刻骨銘心。恩來隨後離開淮安,遠赴天津,投身廣闊的人海。從此再也沒有回到他年少生活的地方。也許,吾人能在後來恩來旅日期間寫下的《念娘日記》中,尋找他心靈深處的思念:“……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唸了好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裡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的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在整整的二十六年,那時候母親才十五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十七年了,不知還想著有我這個兒子沒有。”

故鄉,是不敢正視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