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洋鹼

 洋鹼:就是肥皂,肥皂在洛陽就叫洋鹼,不僅洛陽人這麼說,外地人也是這樣叫,如果不信,看一下郭沫若的作品就明白了。

洋鹼是啥時候到洛陽的,我還真的不知,但五十年代初期,洛陽曾有一家很小的“洋鹼廠”,在老城文峰塔的西邊,有一條叫東和巷的巷子中間,那裡有個牌坊、轆轤井、自來水管。..。就在它們的西邊“張家大院”,這所大院後來被辦事處的“小紙盒廠”佔用。

做洋鹼的王師傅我認識,叫王煥臣,我平時叫他:王伯兒。他們當時產量很小,就是用汽油桶熬製。這個小“洋鹼廠”後來先遷到東車站的南新安街,後又搬家到東關下園的“汙水處理廠”也就是我們大家都知曉的“洛陽第一化工廠”直到破產。..。九都東路打通後,這裡的後院還保留有幾棟家屬樓。..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衝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淨。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

我因為和洛陽化工廠的師傅們很熟,所以也知道、見過兩三層樓高、好幾米直徑的大鍋蒸汽熬製肥皂,熬製時間需晝夜不停,工藝也算複雜吧,後擠壓成肥皂板、切割成條、成塊,壓制商標、流水線烘乾、裝箱等過程。

現如今;洛陽洋鹼廠,洗洋粉廠都被市場淘汰,輝煌不在啊,作為老洛陽人感覺很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