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機”是認真的,聊聊前行中的華為MateBook

我們做“機”是認真的,聊聊前行中的華為MateBook

引子:前幾天買的ThinkPad 25週年紀念版到手了,一如既往的手癢開了蓋,瞭解了一下這臺心目中“神器”的升級潛力,然後把照片發到了微博上。但沒想到的是,那條微博下邊的評論炸了,幾乎都是圍繞著“電腦是不是應該做得裡外一樣好看”這個觀點展開的。嚴格來說,小黑的設計並沒有問題,因為除了無以倫比的操控性之外,那看起來遠不如MacBook美觀的內部,其實同樣代表著出色的耐用性,特別是外殼材質的特點,讓它在一些極端條件下的可靠性,甚至比MacBook還要更高,比如跌落。那麼話說回來,PC是不是就在這方面做得比蘋果要更差一些呢?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個月前寫過的華為MateBook X。

一脈相承的思路

雙11那天晚上,習慣性的圍觀著各家廠商在京東和天貓兩個平臺上的數據戰爭,大約在凌晨12點半左右,京東平臺PC銷量榜引起了我的注意:華為MateBook在榜單上居然名列第9,一度超過了老牌的PC廠商Acer!不過後來因為隔壁的手機太過熱鬧,PC榜最後的情況也就沒關注了。只是PC界的一員新軍,能在雙11這個大舞臺上有此等靈光的表現,也算是不錯了。後來,找時間又去京東翻了翻華為MateBook家族的銷量以及用戶評價,第二代產品X/D/E用戶評價齊刷刷的都為98%!儘管以我的標準來看,第二代MateBook進步很大,但產品所存在的問題還是有的,不過買過用過的消費者都能給出如此高的評價,一直以低調態度示人的華為 MateBook,能有這樣高調的市場表現,真還算是不錯了。

我們做“機”是認真的,聊聊前行中的華為MateBook

在這體驗過華為MateBook X之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在機場或是其他一些場合,我的確也看到過華為MateBook X的用戶,而且也特別注意了一下,他們無一例外也是華為Mate手機的用戶。看來,華為MateBook當初制定的用戶群目標,還是有它的道理的。

華為MateBook的團隊是由王銀峰帶領,最早這個團隊推出的產品,是數據卡和數碼相框,而數據卡這個產品,在3G時代有多火,很多人絕對都是有印象的,而數碼相框呢,則本身也是頗為符合平板電腦的幾個要素,比如處理器、內存、屏幕。後來蘋果在推出iPad,打開便攜式平板電腦市場這個全新市場時,華為也將數碼相框的有線部分去掉,跟上了平板電腦的大潮。

不過,平板電腦畢竟更多還是以內容消費的終端身份存在,而且,因為受到大屏智能手機的衝擊,平板電腦市場很快就進入了平臺期。這個時候,王銀峰的團隊又琢磨:內容消費型的平臺電腦天花板看得見,但是用電腦幹活的人卻總不會少,哪怕是PC市場早被人冠上了“夕陽產業”這樣的名頭,但每年高達千億的市場容量,卻總是有機會。於是,華為的工程師們給平板電腦加上鍵盤,這就有了MateBook最開始的二合一形態——畢竟在兩年前,二合一電腦正是處於被上游與PC終端廠商力推的狀態中,而且整個主機部分,完全就是按一臺精緻的平板電腦來做的,與傳統PC廠商的產品拉開了不小的差距。不過,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二合一電腦的市場接受度依舊有限,整個市場畫風一轉,傳統形態的超輕薄筆記本又迎來了春天,因此第二代MateBook,就擴展成為傳統與二合一形態兼而有之,特別是在輕薄本市場井噴式增長的2017年,華為MateBook X這樣的產品,就很合時宜地搭上了這輪“東風”。


我們做“機”是認真的,聊聊前行中的華為MateBook

我們做“機”是認真的,聊聊前行中的華為MateBook

不過,也正因為這套系統的採用,給華為MateBook X超輕薄的造型帶來了莫大的好處,12.5mm的整體厚度+1.05kg的重量,都造就了它的超高顏值,也給當下著重看臉的消費者一個非常心動的理由。而且,因為沒有風扇部件,華為MateBook X的內部也能做得更加簡潔漂亮——所以,裡外都好看就這麼達成了。

雖然華為MateBook的團隊對於自家本本的觀點是“時尚美觀與生產力工具”可以兼顧,並不衝突,但其實個人覺得在時尚美觀方面,是沒什麼可挑的了,但作為生產力工具,鍵盤、觸控板還有散熱體驗這些,都讓華為MateBook X作為生產力工具,打了一些折扣。這些問題,應該要留給2018年亮相的第三代MateBook去解決啦。

PC,只是應用場景之一

昨天,正是好是在華為南京研究所參觀,這裡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雲服務提供著強大的支持,而作為華為消費者業務未來非常重要的一環,華為消費者雲服務也為PC規劃了不少內容,也就一併寫下來吧。

前邊說到,華為MateBook最開始的定義之一,是為華為手機用戶提供更全面的產品生態而生的。但在未來的規劃之中,PC的定位更加有趣,也更加明確。華為認為,在未來用戶的使用環境中,智能手機,依舊是所有應用的核心環節,其他的應用,都可以被視作手機周邊的應用場景,包括PC也是。比如,一些輕度的郵件處理、文檔閱讀和處理,用戶都可以通過手機來完成,但是,一些偏向重度的辦公需求,比如PPT製作、長文檔的處理與寫作,使用PC來進行顯然效率會更高,這個時候,智能手機的辦公應用場景,就會升級到PC應用場景,但是,華為對其的定義,依舊只是手機使用的外延。

我們做“機”是認真的,聊聊前行中的華為MateBook

我們做“機”是認真的,聊聊前行中的華為MateBook

第三代的MateBook,現在我得到的消息,大約會是在2018年的MWC上推出,屆時MateBook除了進一步更新產品硬件特性之外,基於以手機為中心的應用場景,再配合MyCloud在後臺提供的雲服務,華為MateBook會更加充分地去對用戶數據在不同設備之間流動進行新的設定,也許到那個時候,產品使用上的綜合體驗也能進一步升級吧。不僅如此,王銀峰的團隊在硬件上也始終是在不斷聽取來自用戶的意見,並且會在第一時間將這些用戶需求推動到產品研發端去,從這個角度,也讓我個人對於第三代MateBook會有什麼樣的新特性充滿了期待。

寫在最後

好了,進入例行的BB時間。在寫PC產品體驗的時候,我老是會看到下邊有評論說:現在看到電腦冠以“生產力工具”的名號就覺得可笑。其實,這應該算是電腦廠商在受到智能手機的嚴重衝擊之後的“無賴”之舉吧,畢竟現在用智能手機或是平板電腦進行內容消費的人佔了大多數,那麼,這些可以被消費的內容,是由什麼設備生產出來的呢?除去那些用手機拍攝出來並直接分享的照片或視頻,絕大部分內容,還是離不開電腦這個物件兒。你可以不用或是選擇很少用電腦,但你卻無法否認電腦本身所創造出來的價值——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鍵盤與鼠標,依舊是創造和改變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包括那些藐視電腦的人,當你們需要用電腦幹活,完成工作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一款合格的“生產力工具”所承載的重要意義。所以,在認真對待智能手機的同時,也認真對待PC,認真做“機”,華為MateBook引起很多老牌電腦廠商的緊張是必然的——因為,以智能手機為核心,將PC作為一個擴展的應用場景,並以此為思路打造相應的功能與服務,是一條非常符合未來消費者習慣的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