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就中國飲食裡面有那麼多炒菜?

丘嶽

中國現在的菜餚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炒”出來的菜。在上古年間,最重要的是羹,和湯不同,更濃稠,而且都是葷菜,基本就是肉汁。人們最開始學會的是煮,把一大鍋東西放鍋裡燉熟就行,吃的都是湯湯水水,只不過稠度不一樣罷了。周天子有名的“八珍”中沒有一個是炒菜。

炒菜的出現有兩個條件,一是鍋。最開始是鐵鍋,這得歸功於咱們充滿智慧的祖先,他們發明的鑄鐵技術,儘管比中東要晚幾百年。先秦人們一直沿用古老的陶鍋,傳熱太慢,只能慢慢煮或者蒸。青銅時代雖然也有青銅炊具,但是材料珍稀價格太貴,一般人用不起。等到人們發現鐵器的好處,開始製造成農具,後來轉向飲食器具。

儘管有了鐵鍋,但是炒菜的普及還經歷很久。冶鐵工藝直到漢代才成熟,西漢的鹽鐵論中有客店裡販賣韭菜雞蛋的記載。最早的炒菜出自南北朝的《齊民要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菜譜——炒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雖然這裡面用的是銅鍋,但炒的過程很現代老。唐宋中期,炒菜很多叫“熬”,麻油揩過,熬煎。直到清代,炒菜越做越精緻,逐漸成為烹飪技藝的主流,而且炒的方法越分越細:生炒、熟炒、大炒、小炒、幹炒、老炒、託炒、熘炒、爆炒等。

另一個條件是“油”。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油是僅次於燃料柴火和基本食物米。炒菜尤其是那些脂肪含量低的菜必須得有油脂作為傳熱中介,但在先秦人們吃的主要是動物脂肪,肉食本就稀少,那大部分人肯定連油脂都看不到。植物油的加工大約在東漢末年、三國兩晉時期。開始用於電燈照明,後來發現它很香,食用無毒,便用於炒菜。當時主要是芝麻油、荏子油、大麻子油,芝麻油最好。

國外並不是沒有炒菜,有時候用的是乾煸方法,但是油鍋刺啦刺啦,熱氣疼疼,廚房裡滿是煙火氣息,菜品閃閃油光的場面是中國烹飪的最大特色了。

文/GSN


亞洲食學論壇

咱中國人都注重餐桌上的色,香,味,俱全。其中又有酸,甜,苦,辣,鹹。主食材更為豐富雞,鴨,鵝,牛,羊,豬,還有各種叫得出叫不出的魚類海鮮(非專業人士作答,此處省略幾百字)。輔食材也是南北各不同,品類繁多。

食用的材料多了,從古至今對美食的嚮往的人多了,烹飪的手法也就多了, 煎,煮,炸,煲,燉,烤,燜,蒸,炒……說到炒,基本上是最簡單粗暴的做法了,相較於前面幾種常見做法,炒是用時最短的,只要把這盤菜的材料準備齊全,油一熱,該下啥下啥,翻炒再翻炒,放調味料,鍋蓋一燜,起鍋裝盤完事,無需花費太多時間,無需拿捏火候,一盤炒出來的菜就香噴噴,油滋滋,五顏六色,香氣亂竄了啊!

真要說“炒”的缺點,那就是製造油煙油汙吧,而且大夏天炒起菜來會汗流浹背,會顛勺的話,多炒幾個菜就跟洗了個熱水澡一樣了!不過,烤,炸,煎也是,還一秒都離不開人。

最後補充一句,炒,是我國特色之一,大鍋炒,是我國人口較多的象徵,各家各戶乃至部隊軍團……好了,到這已詞窮,歡迎頭條友友們的補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